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评价游戏对幼儿发展的教育作用是否得到实现

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评价游戏对幼儿发展的教育作用是否得到实现

楼主求采纳~
无论过去的学派还是现在的学派对于游戏的看法不尽相同,但游戏对于幼儿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大家所认同的。游戏对幼儿的心理·生理·智力·情感·性格等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更应该了解重视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地位及重要性。  
关键词: 幼儿 游戏 幼儿发展  
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走到今天是经历曲曲折折的历史的,游戏进入我国幼儿园领域始于清末。1903年清政府制定《奏定学堂章程》,其中有“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第一次将幼儿教育列入学制系统。1904年湖北武昌创办我国第一所官办学前教育机构即湖北幼稚园,标志着我国学前教育机构的诞生。游戏也作为幼稚园课程的内容之一。从20世纪20—30年代,伴随着教育理论实际的研究,游戏理论与实际的发展可以大致发展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左右至建国初期,这一阶段,在介绍和引进西方游戏理论的基础上,开始了我国儿童游戏研究工作。  
第二阶段:从建国初期至“十年浩劫|”之前,这一阶段,我国教育界·心理界全面学习苏联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在幼儿教育领域中,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际也全面“苏化”。  
第三阶段:是“十年浩劫”时期,这一时期,儿童心理教育研究受到毁灭性的破坏,儿童游戏的研究同样也不能幸免于难。而这一阶段正是国外儿童游戏研究迅速发展的时期。  
第四阶段:“十年浩劫”后至今,这是我国儿童游戏研究重新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在对历史反思的基础上,广泛注意国外儿童游戏研究的进展和动向,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分为二的对各种理论进行分析评价,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博彩众长,在引进的同时,重新开始了中断多年的儿童游戏研究工作。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幼儿园教育从观念到实际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总的来说,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和发展,为我们建构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理论(包括游戏理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背景。  
随着研究者对幼儿游戏的实践经验,幼儿游戏的种类逐渐丰富起来,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渠道,游戏的种类主要分为:  
(一)体育游戏。体育游戏可以发展孩子的走、跑、跳、钻爬、 投掷、攀登等基本动作能力,增强身体素质。体育游戏内容广泛、 有趣,有的体育游戏有角色、有情节,有的带竞赛性,不仅能锻炼 动作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孩子自我控制、遵守规则的良好品德和机智、勇敢、顽强的个性。 (二)语言游戏。语言游戏是培养孩子理解词汇和运用口头 语言清楚、连贯、有表情地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在游戏中,孩子 可以学会发音,辨音,丰富词汇,学习说普通话,学会使用各种句 式,连贯清楚地进行讲述。发展其联想,使他们能 用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构思。 (三)智力游戏。智力游戏是根据一定的智力任务,由家长 设计的一种有规则的游戏。其目的是增进儿童知识,发展儿童智 力。发展孩子的思维能 力。 (四)数学游戏。数学游戏是将数学知识寓于儿童感兴趣的 游戏之中。结合儿童日常生活的各种活动,用游戏的形式培养孩 子对数的概念的兴趣,增加对数的感性认识,由浅入深地学会一 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包括感知集合及元素,认识10以内 的数和10以内数的组成;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简单的几 何形体;认识一些常见的量,以及空间、方位、时间方面的简单知 识;以及对应、计数、加减和自然测量等初步技能。 (五)音乐游戏。音乐游戏是在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进行 的游戏,有一定的规则。游戏时的动作、表情必须符合音乐的节 拍、内容、性质等。这类游戏主要在于发展幼儿音乐感受能力和 动作,培养孩子愉悦的情绪。 (六)美术游戏。美术游戏寓美术教育于游戏之中,让幼儿 在绘画、泥工、折纸、小制作等各项活动中,熟悉多种材料的性 能,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和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发展幼儿的 聪明才智。 (七)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让儿童在模仿、扮演角色的过 程中,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 戏。在游戏中,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忆周围成人的各 种活动,加深体验。 (八)表演游戏。表演游戏是根据故事、童话、舞蹈等文艺作 品的内容,指导儿童进行扮演的游戏。需要背诵文学语言,在充 分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作品情节,分角色表达出人物性格。(九)建构游戏。建构游戏是让孩子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玩 具和材料进行建构,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 (十)科学游戏。科学游戏是运用一定的器材,再现某些科 学现象的游戏。通过儿童的观察、操作, 玩的过程中接受科学 教育,形成他们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积极探索的浓厚兴趣,丰富知 识和提高能力。 (十一)民间游戏。民间游戏是民间广泛流传并为孩子们所 喜爱的游戏。这些游戏通俗易玩,生动有趣,不需器材,经济实 用,有的民间游戏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十二)生活游戏。生活游戏是利用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各个 环节进行的游戏。成人可用游戏的口吻,通过游戏的形式,在与 儿童共同玩耍的过程中,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其获得必要的知识,养成爱动脑筋和遵守规则的好品质。从众多的游戏中,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你喜欢的游戏,在游戏中幼儿身心发展得到满足,相应的能力得到提高。虽然游戏种类繁多,形式丰富,但他们却又着基本相同的特征。首先幼儿游戏的描述性特征:幼儿游戏的动机内部动机,使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幼儿游戏是“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不是外部的命令或要求,游戏是幼儿主动·自发自愿的活动。由于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活动,因此在外部我们总是可以看到游戏着的幼儿总是积极主动的参与游戏,他们的情绪表现总是正向的愉悦的。幼儿在游戏中“玩即目的”。游戏是目的在自己的活动。幼儿不是为了游戏以外的东西,例如为老师的表扬或一朵小红花才去游戏。游戏过程本身就能使幼儿感到满足,游戏不是“无目的”的活动,而是“目的在自身”的活动,是一种模拟·假装的行为。幼儿在游戏中不是追求“结果”,而是不追求活动以外的结果(如糖果),即游戏是一个重过程轻结果的行为。再次是游戏的本质特征:(一)自发性 从游戏的动机来分析,幼儿参加游戏活动是出自内在的动机,是完全主动自愿的。也就是说,游戏是由内部动机所控制的行为。游戏既不为内驱力所控制,也不为顺从社会要求的外在动机所控制。这几乎毫无异议地被公认为是游戏最内在的本质的表现,是游戏区别于工作等其他活动的首要标志,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游戏了。荷兰学者胡伊青加曾深刻地指出:“一切游戏都是一种自愿的活动,遵照命令的游戏已不再是游戏,它至多是游戏的强制性模仿。” (二)自主性 从游戏的过程分析,幼儿在游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确定游戏内容,布置场景,选择游戏伙伴,游戏材料,决定对待和使用活动材料的方式方法,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或通过与伙伴的协商,改变原有游戏的操作程序,制订新的游戏规则,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控制游戏过程与进程。也就是说,怎么玩,和谁玩,玩什么,都是由幼儿自行决定的,幼儿是游戏的真正主人。因此可以说,游戏是幼儿自由、自主的活动。 (三)趣味性 趣味是游戏不可缺少的因素,游戏对于幼儿的吸引力就在于游戏本身具有趣味性,对幼儿来说他们所进行的游戏是有意思的,他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快乐,因此游戏必须以它本身的趣味性吸引幼儿,使他们主动参加,并在游戏过程中感到愉快。 (四)虚构性 从游戏的内容分析,游戏是真实生活的反映,却并不是真实生活的活动。它是在假想的情境下反映真实生活的活动。幼儿游戏的虚构性最为明显,游戏中的“妈妈”并不是真的妈妈,“女儿”实际上是玩具娃娃。幼儿尽管可以把狭小的游戏场所变成广阔的天地,既可以在那里盖高楼,又可以铺铁路,既可以开轮船,又可以开汽车,但这一切,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都是“假装”的。“从游戏情景的虚设,游戏角色的确定到游戏玩具的假想,再到日常生活中对自己和周围事物的认定,幼儿的幻想随时都可以发生。” (五)社会性和团体性 幼儿的许多游戏是真实社会生活的缩影,在游戏中幼儿不仅作用于物,而且与人交往,学习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的技能。游戏的社会性突出表现在游戏的主题内容和行动规则上。幼儿常见的游戏主题是“娃娃家”、“商场”和“小兔乖乖”等等。在这些游戏中所表现的内容和情节,游戏的角色和规则,一定是幼儿所能够了解和想象得到的,而幼儿所能了解和想象到的,又必须是他在生活中经历过的,或以直接、间接接触过的事物为素材。游戏中,幼儿从遵守游戏规则到学会遵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规章制度。幼儿在游戏中所使用的材料和玩具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幼儿的游戏多半是集体性的,幼儿不会长时间地自己游戏,他们更喜欢几个人一起玩,合作玩,交流彼此的感受和体验、协商、互助、分享等技能,以求得游戏可以进行下去。在团体活动中,游戏才能满足幼儿想参加社会生活的愿望以及和同伴亲密交往的需要。 从游戏的特征我们可以看出游戏是幼儿能驾驭活动对象的主体性活动,它现实直观的表现为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一种主体性体验,在体验过程中幼儿各方面发展得到实现具体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一)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  
一、游戏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源泉  
学龄前儿童正处在意识、记忆、思维、想象等各种高级心理机能及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时期,这些高级心理机能是儿童今后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心理基础。游戏通过群体参与,在具有一定规则的虚拟情境中进行,而且在游戏过程中,每一个幼儿所承担的角色都有其相应的角色行为,这就使得,抽象的成人世界的社会经验与人际关系,在游戏中更容易为儿童理解和接受,为儿童认识周围世界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儿童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要超过平时,他们的活动水平也比平时高,因为游戏极大的激活了儿童自身的潜能,尤其是在发展他们的思考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游戏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维果斯基认为游戏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在儿童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二、游戏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突出方面  
1.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意志力。游戏通常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儿童参与的,他对发展幼儿的情感,克服幼儿的孤僻性有重要的作用。例如,有的幼儿刚入学时胆小性格内向孤僻不敢于人交往,我根据这一特点,设计了《打电话》的游戏。通过幼儿报姓名问候对方,使幼儿增强了了解,加强了交往,发展了语言。儿通过动中产生成功与失败的体验,从而对自己的能力有所认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他们就很自然的认为自己是有用的,有价值的,从而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态。通过逐步增加游戏的智能激励性和完成的困难程度,使幼儿在游戏中适当受一些失败和挫折,不仅可以增强幼儿的思考能力和协作意识,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而且可以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使其在场面对压力时具备更好的心理素质。  
2.增强幼儿的责任感和纪律性。幼儿在做游戏时送喜欢承担一定的角色,而每一种角色都有其相对应的角色行为和责任。例如在游戏“蛋宝宝”活动中幼儿扮演“蛋妈妈”“蛋爸爸”,他们各自从家里带来一枚生鸡蛋作为“蛋宝宝”。“蛋宝宝”可爱而娇嫩,稍有不慎就会摔破,在小心照顾“蛋宝宝”的过程中,幼儿表现出了少有的耐心和责任心。当有人不小心把“蛋宝宝”打碎时,失去“蛋宝宝”的那一刻,孩子们深深得体验到了痛心和惋惜之情。“蛋宝宝”受伤后老师当医生为“蛋宝宝”看病,引起幼儿对“蛋宝宝”健康的关注。幼儿在做“蛋宝宝”父母过程中,辛苦的体验不断积累,爱心与责任心由此萌发。这些体验使幼儿在爱与被爱的动态平衡中体会到做父母的辛苦,培养了他们关心他人的品德  
3.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学家,游戏可以充分的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面对的是一个开放的心理和物质环境,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和激励,幼儿在这一环境中可以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相比于游戏的目的,我更重视幼儿在游戏中思考和创造的过程,这对儿童今后的学习态度和方法的形成是十分重要得。通过游戏可以让幼儿懂得,在一定规则下要达到一定的目的,是需要一定的途径和方发的,寻找这种途径和方法的过程,便是幼儿学习与创造的过程。游戏因其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可以带给幼儿新奇的刺激与体验,从而使学习与创造的取得的以持续。例如在学习《二等分》时,我让幼儿把长方形分成二等分,看看有几种分法,幼儿横折竖折很快就找到了答案,还有别的方法吗?有个孩子想到按对角折,这样对吗?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按照他的方法沿着对角线剪开,再把两部分重合在一起,让幼儿亲眼看到结果。这下幼儿明白了,原来长方形还可以这样来分。这时我又让孩子们把一摞书、一条绳、一杯水、一小堆米二等分。孩子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习积极性很高,很快就找到了办法。实践证明,在游戏中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强,更愿意独立自主的去观察、操作、探索、发现,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的新经验,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幼儿的心理发展更健康。  
(二)游戏对幼儿生理发展的作用:  
游戏保障幼儿身体的生长发育。在游戏中,幼儿的身心都相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特别是身体的各个器官直接参与事物的感知,这些活动就促进了幼儿身体的各方面的发展。  
首先,游戏有利于幼儿大肌肉的发展,当幼儿在跑、蹦、跳、跃、平衡、攀登、挖掘时,他们身体的许多部位就得到了锻炼,动作也得到了发展。例如:幼儿玩的“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为了防止被老鹰捉到,那么扮演小鸡的幼儿就必须在“母鸡”的带领下躲避老鹰的追捕,同时,“老鹰”也必须努力追捕“小鸡”才能获胜,在游戏中,幼儿不断地跑、跳、闪,这就为幼儿的身体发展提供了许多必要的动作和运动,使幼儿的四肢肌肉的协调和灵活性得到发展。
其次,游戏有利于幼儿小肌肉的发展。当幼儿玩玩具、搭积木、剪画、拼图、穿珠时,他们就必须用手仔细耐心地去操作物体,因此他们手部的肌肉也就得到了训练,手指活动也就变的越来越精确。
再次,游戏有助于幼儿感觉技能的提高。通过游戏,幼儿能对已习得的协调动作加以练习和运用,进而掌握了新的技能,然后再对新的技能加以练习与运用,如此以来,幼儿的各种技能就都能得到锻炼,并且日益发展完善。  
游戏有助于幼儿对身体技能的认识。在游戏中,幼儿能逐渐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哪一部分能干什么,而另一部分又能干什么,这么一来,幼儿就逐渐了解了自己的身体以及身体各部分的功能。
(三)游戏对幼儿语言发展的作用:  
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通过语言与同伴交流,进行协商、计划、设计,完成对游戏内容、角色、玩具或材料、规则、背景的安排,这样既利于幼儿的语言组织,又促进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例如,在角色游戏《拔萝卜》中,首先要熟悉故事内容,然后分配角色,设计规则,准备用具,安排场景等,这些都离不开语言的参与。幼儿通过生动、具体的语言运用,调节自己的游戏行为,也以具体的感知和动作,变换自己的语言,从而发展了语言,并以语言为中介建构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与理解。  
(四)游戏对幼儿智力发展的作用:  
游戏有利于幼儿认识周围事物,增长知识。  
游戏是幼儿对生活的反映。在游戏中,幼儿广泛地接触各玩具和材料,通过自己的感知,了解物体的性质、特征、用途等,使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得以加深和巩固。例如,在玩滑梯的游戏中,通过爬上和滑下的运动,体验到高低的变换,理解“高”、“低”、“上”、“下”等方位概念。总之,游戏使幼儿增进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获取物理知识、数理逻辑知识、社会性知识,并在外部动作操作和内部理解、巩固的心理活动中,发展感知觉能力和注意力、记忆力等智力因素。  
(五)游戏对幼儿情感发展的作用:  
1.游戏可以丰富幼儿的情绪体验
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由快乐原则支配的,所以游戏常常给人快乐的情绪体验。但在游戏中幼儿通过假装和虚构的情境,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在角色游戏中,通过各种角色的扮演,他们体验到社会成员的思想和情感,如医生对病人的关心、父母对孩子的爱、小伙伴之间的情谊等等,使幼儿的爱心、同情心、友谊感等得到发展。
2.游戏可以发展幼儿的成就感与美感
在游戏中,孩子玩什么?怎么玩?都由孩子自己决定。孩子在游戏中不会有挫败感,每一次玩,他都可以体验到自己的成功。比如,2-3岁的孩子搭积木,他虽然没有掌握大小积木的平衡关系,只是乱搭,小积木在下面,大积木在上面,没搭几块就塌了,但是他还是很高兴,积木倒下去的过程他觉得很快乐。
游戏中,幼儿可以自己布置自己喜欢的场景与环境,可以自己制作喜欢的家具或玩具及装饰品,他们的成果会得到其他幼儿及教师的认可,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拥有成就感。丰富多彩的游戏,为幼儿美感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例如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等等,都可以使幼儿认识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文艺作品中的美好艺术形象。各种形式的游戏活动分别起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游戏可以使幼儿体验动作的美;结构游戏可以使   
幼儿体验到结构造型的美; 幼儿在游戏中对玩具的选择与使用、环境的布置等方面也都感受到了美。
3.游戏可以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
情感健康的幼儿,能恰如其分地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反之,就会导致自我孤立,逃避行为,攻击性行为以及各种偏离的异常人格,这将阻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游戏能满足幼儿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如当父母、当司机等),把想象中的事物与现实中的事物联想起来,并从中获得快乐。游戏又能再现那些难以忍受的体验(如打针、吃药等),宣泄和抒发情感,缓解心理紧张,从而达到自我调节,能掌握环境。 综上所述,游戏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实践活动,它对幼儿心理各个方面都能起促进作用。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最有效的活动形式。而游戏的发展是与幼儿心理发展相一致的,促使幼儿游戏的发展,也就能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但是,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上的积极作用,决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而是跟成人,特别是与教师的正确组织和指导分不开的。因而,限制幼儿游戏或任其自己去玩耍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游戏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交往方式,它有利于各种情感类型的产生。游戏可以作为自我表达通道。在游戏中儿童可以摆脱惩罚的威胁来表达一般社会情景中禁止的情绪。当冲动的行为或实现愿望受阻止而产生挫折时,在游戏活动中儿童可以学会控制这种挫折,儿童学会了自我控制,而又没有伤害自尊心,保障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在游戏活动中,儿童学习、试验、协调、充满信心地应用内、外部世界的“规则”,通过模仿各种成人的言行,体验到成人的情感,这是儿童同情和移情发展的基础,在游戏中形成良好的情感。游戏活动使儿童感受到不断增长的自信与自我认同感。在表演游戏和角色游戏中,重组的那些使其困惑,失败好治疗创伤的活动,使儿童逐渐学会适应和应付环境的变化。  
(六)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1.游戏提供了幼儿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幼儿喜欢与小伙伴一起玩,2岁以前孩子一般与成人交往,2岁以后逐渐对小伙伴发生兴趣,成人代替不了小伙伴的位置,伙伴交往越来越重要。在游戏的情景中,幼儿要与同伴交流、协作,共同选择、组织游戏,共同指定游戏规则,并严格遵守游戏规则,要不断监督、评价自己与同伴的游戏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逐渐了解了“我的”和“你的”之间的区别,不断解除活动的自我中心,学会公正地评价自己和同伴的行为举止,逐步养成对于周围环境的态度,逐渐建立友谊、公正、负责的意识和观念。可以说,游戏的过程也是幼儿自我意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与他人交往的平台,幼儿通过与同伴的协作共同将游戏进行下去,培养幼儿的“学会合作”意识,发展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2.游戏使幼儿学习社会角色,掌握社会性行为规范
游戏中,每一个幼儿所扮演的角色都是社会现实生活的一个缩影,幼儿通过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理解进行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会遵守自身所扮角色职业的性质,例如,扮演警察的幼儿会严格按照警察的职业性质忠于职守,坚守岗位,不得擅自离开;“司机”“行人”要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扮演“妈妈”的幼儿会在家照顾“孩子”,整理房间,准备饭菜等,而扮演“爸爸”的幼儿则出外挣钱为“孩子”和“妻子”买生活用品。游戏中的幼儿都会学着遵守游戏的规则,在游戏中所学得的行为规范实质上就是社会行为规范的缩影,因此,游戏加深了幼儿对社会角色的理解,帮助幼儿掌握社会性行为规范。
3.游戏锻炼了幼儿的意志
坚持性和自制力的发展是幼儿意志品质发展的重要标志。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表明:幼儿自制力、坚持性、自觉性都较差,意志品质处于薄弱时期,意志行动还不成熟。但是,为了能够参加自己喜欢的游戏活动,为了完成游戏任务,幼儿往往乐于抑制自己的愿望,自觉地遵守游戏的规则,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超长的毅力,坚持不懈,调节和控制自己不合理的需要与动机。一场游戏,往往要幼儿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完成,获得成功后,得到成人的赞扬,幼儿也从中得到乐趣,增强了成功感、自尊感,增强了他们克服困难、坚持道德行为的自信心。  
(七)游戏能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活动。这是因为游戏是活动的指南,在于活动过程本身的享受,而不是在于对活动结果的追求。幼儿在活动中始终是自由自在,毫无心理压力的。因此能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气氛中,容易获得通过自我努力而成功的欢欣和自豪。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将使幼儿们的求知欲及生、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只有游戏才能使幼儿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激发起一种完全出自本身的勇气,促进其个性的和谐发展。  
游戏作为一种主动、自由、有趣的在假想中反映现实的活动,能较好地满足幼儿生理发展、社会性发展、自主性创造性的需要,并使幼儿的好奇心、兴趣等情感在游戏中得到满足。所以,游戏不仅解决了儿童心理发展问题上的矛盾,而且也能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适宜的发展,游戏在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活动所无法替代的。  
可以说,游戏活动是孩子获得发展,健全良好心理性格的必由之路,是向他们传授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没有游戏就没有孩子的童年和欢乐。游戏是孩子的一门主课,玩具是教科书,它们是孩子学习社会、了解生活、获得知识、开发智力、增进才能、强壮体魄的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活动,更是孩子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30
你好,是这样的,评价儿童游戏的关键是游戏对于儿童发展的教育作用是否得以实现或儿童通过游戏是否得到教育,根本出发点是儿童是否是游戏的主人。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来衡量:
  一、儿童按自己的意愿做游戏,在游戏中感到轻松,愉快,发挥了创造性。 游戏是否充分体现了儿童主人翁的地位,儿童是否能自主,自愿,愉快地根据自己的意愿,经验开展游戏。
  二、儿童做游戏很认真,能克服困难,能遵守游戏的规则,游戏有较强的组织性和独立性。
  儿童出于对游戏的极大兴趣,能克服困难坚持进行游戏,既能遵守规则又与同伴合作表现出一定的组织性,也有一定的独立游戏的能力。
三、会正确创造性地使用玩具和爱护玩具。
  在游戏过程和结束后,不争抢玩具,能正确收放玩具和爱护玩具。
四、在游戏中对同班友爱、谦让,能个同伴合作并不妨碍他人游戏的进行。 成功的游戏中,儿童能与同伴友好合作,能正确处理玩具、场地、角色等问题,并有组织地分工合作开展游戏。
  五、游戏内容丰富、积极向上,有益于儿童身心发展。
  儿童游戏内容丰富,能广泛创造性地反映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幼儿全面发展。
  以上五项是用来评价儿童游戏是否成功的基本标准,适用于各年龄班级,但是由于各个年级段幼儿游戏水平有差异,各类游戏特点不同,因此在具体评价某游戏时,还需要结合儿童游戏水平和特点以及不同种类游戏的教育功能特点进行评价。
  总之,还需要从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出发,必须儿童是游戏的主人为出发点。祝你好运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