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上,去,入分别对应的是哪些字,和四声有什么区别,2﹑四声中的阴阳指什么,我要详解和大量例子。

本人喜爱诗歌多年,却发现这些基本东西不是很懂,望高人详教。

一、古代汉语中分为平、上、去、入四声,而现代汉语则由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构成,因此从古代到现代语音变化可概括为八个字: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入声合入到平、上、去三声中)。平声即是现在国音中的第一和第二声,上声即是国音的第三声,去声即是国音的第四声,入声音调短促而急,分布在国音声调中。即我们现在说的普通话里已经没有入声(但是有些方言里还保留有部分入声)。古人作诗讲究平仄,如果以现代汉语来看,阴平、阳平属于平声,上声、去声属于仄声,现在普通话里不存在的入声也属于仄声。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即现代汉语中的阴平、阳平中的一些字,虽然在今天看属于平声,但是如果它们是由古代汉语中的入声转化来的,那么在古代就应该归入仄声,而非平声。  

古时读平声的:丁、三、劳、叉、倾、交、他、全、公、囊、口、丹、丸、乾、亢、人...
古时读上声的:五、九、下、吕、吩、仕、仵、党、两、妓、址、嘴、主、也、以、企...
古时读去声的:二、四、半、再、付、代、仲、妙、奥、奋、丐、令、伪、兔、兑、具...
古时读入声的:一、万、六、七、八、十、夺、不、俗、匿、卅、协、及、叔、呃、执...

二、现代国音中的平声分阴平阳平其实从唐宋时就开始区分了,只是还不是很严格。古时候主要运用平、上、去、入四声作为调整文学语言的准则,使它更富于音乐性,是从沈约、王融、谢眺等人开端的.经由无数作家的辛苦劳动,积聚了许多可贵经验,树立了"约句准篇,回忌声病"的所谓近体律诗,也只是为了便于长言永叹,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如果要把它和音乐曲调获得更周密的结合,就不像做近体诗只讲平仄的那么简略.清初人黄周星在他著的《制曲枝语》中曾经说到:"三仄更须分上去,两平还要辨阴阳."本来在唐宋词中,平声的阴阳还不够严格,只是上、去、入三声的安排,不管在句子中间或韵脚上都比律诗要讲求得多.
宋词作家注意平别阴阳、仄分上去入,最早睹于张炎《词源》卷下所引张枢(字斗南,弛炎的父疏)的《寄闲集》(音未失传).据张炎说:
后人晓畅音律,有《寄闲集》,旁缀音谱,刊走于世.每作一词,必使歌者按之,稍有不协,随便矫正.曾赋《瑞鹤仙》一词云:
粉蝶儿、守定落花不去,湿重寻香两翅.
此词按之歌谱,声字都协,惟"扑"字稍不协,遂改为"守"字乃协.又作《惜花春起早》云:"琐窗深"."深"字意不协,改为"幽"字,又不协,再改为"明"字,歌之始协.此三字皆平声,还要一改再改,盖五声有唇、齿、喉、舌、鼻,所以有轻清沉浊之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5-31
现代汉语则由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构成,因此从古代到现代语音变化可概括为八个字:平分阴阳,入派三声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