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前清朝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清末社会怎么样?具体点

19世纪30年代在中国正是清道光朝时期。清朝在关内建立政权到这时已近200年,对广大人民一直实行着残酷的民族的和阶级的双重压迫。自18世纪末(乾隆朝末叶)以来,统治阶级愈加骄佚腐化,政治上的黑暗更甚于前,整个官僚机构和武装力量陷于腐朽瘫痪的状态。在封建统治的重重压迫和束缚之下,中国社会经济停滞不进,人民的生活十分困苦。所以从19世纪初叶起,国内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更是连绵不断,清朝的统治面临着日益深刻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国内的封建统治秩序,害怕外来势力和国内人民革命力量相结合来反对自己,对外更坚持执行闭关政策。1835年,两广总督卢坤等又制订了“防范夷人章程”八条,重申对外人的一些禁例,以加强闭关政策的实施。

19世纪30年代的世界正处在资本主义上升阶段。这时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是英国、法国和美国,而英国尤其是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自18世纪中叶“产业革命”以后,英国的工业生产急剧发展,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更加速地扩大,到19世纪30年代几乎占有全世界工业产量的一半。在各项工业中,纺织业的发展尤为迅速。20年代英国纺织工业用蒸汽动力的织布机还不过只有2000台,到1835年已增加到10万台左右,①同时棉纺织品在英国产品出口的总值中占有一半以上,居于压倒一切的地位。随着生产的迅速扩大,生产“过剩”的危机也不可避免地到来。1825年在英国爆发了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次经济危机。接着,在1830年、1837—1838年,纺织工业的危机一再出现。在不断的危机威胁下,英国纺织工业资本家迫切地要求扩大国外市场,以便为他们的“过剩”产品寻找出路。

在中国市场上,英国的棉纺织品的销售量在20—30年代里已有很大的增长。1821—1822年,输入中国的英国棉织品价值只有9807两,1830—1831年已达36.0521万两,②十年间增加了几乎40倍。另一方面,从1831—1832年开始,中国土布对英输出的价值急剧下降,而且从这时起,在中英棉纺织品贸易中,中国向来所居的出超地位,一变而为入超,此后这个逆差还在继续扩大。这种情况说明了,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凭着它的优越的生产技术,在其本国市场和中国市场上,已经开始排挤封建经济下的中国手工业,并从中国人民身上榨取越来越多的利润。

尽管如此,这种情况仍远不能满足英国纺织工业资本家的贪欲。30年代中,广州英国怡和洋行向其本国纺织厂商所发出的商情报告中,还不时在抱怨中国土布的优越性,结实耐用价兼的中国土布仍为中国广大人民所喜爱,英国纺织品还不能取土布的地位而代之。如就整个英国对华贸易输出的情况来看,它的增长速度更不能满足英国资本家的奢望。因此,他们迫切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为英国工业制造品在中国的推销取得更为有利的条件。

1832年英国国会改革法通过后,新兴的工业资本家在英国政治生活中取得了重要地位。他们不满于东印度公司迄今为止在打开中国市场上所取得的一些成绩,也不甘让东印度公司在对华贸易上继续专利垄断。1833年8月,在改革后的议会里通过了废止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专利权的法案,同时决定派遣商务监督到中国来,以代替东印度公司的“大班”(东印度公司驻广州代表的称呼)执行英国的侵华政策。

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到1834年4月17日期满,1834年7月15日第一任英国派驻中国的商务监督律劳卑到达中国。从这时起,中英关系可说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工业资本利益代替了商业资本利益成为支配英国对华政策的主导力量。如果说,在此以前作为一个商业资本集团的东印度公司,其利益不仅在于扩大对华输出,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维持和扩大自中国输入茶叶的巨大利源,因此它还不愿使中英之间的和平关系中断,那么,现在对工业资本家来说,首要的利益是不惜用一切手段扩大工业制造品的对华输出。因此,1834年以后英国的侵华政策更为凶猛积极。其次,1834年以前,中英之间,除了1793年和1816年英国两次遣使来华之举外,还没有官方的外交关系。在广州的东印度公司大班只是代表英国商业资本家一个小集团的利益,他们所从事的活动主要是商业活动,他们还不能算是英国政府的正式代表。从1834年英国政府派遣商务监督到达中国后,中英之间才开始有了官方的外交关系。商务监督在中国一切都秉承着英国政府的训令而行事,而英国政府也依据商务监督的报告和建议制定它的侵华方针和策略。所以,以后历任商务监督的活动更充分反映了英国政府对中国的侵略政策。

在中国方面,当时的清政府对世界的情况是闭塞无知的,对这些情况的变化既无分析,也不了解。它只是顽固地坚持着闭关政策,不管英国派来广州的是东印度公司大班也好,或者是所谓商务监督的“夷目”也好,它认为一切办法都应“循照旧章”不能更变。

律劳卑来中国之前,英国政府在给他的训令中指明,要他设法扩张英国商业势力到广州以外的其他地方,同时还要他在中国沿海觅取一些地方,以便英国海军在一旦发生战争时可以安全活动。可见英国政府这时已怀有使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的阴谋,不过它还想首先试图通过外交途径来达到目的,所以在训令中又强调设法和中国当局建立关系的必要。律劳卑到中国后,违反惯例,不经广东地方当局同意,径自澳门来到广州。他还坚持要打破惯例,不通过中国行商而以平行款式直接和广东地方当局打交道。但两广总督卢坤认为事关“天朝制度”,不能改变,如要另定“贸易章程”,须先通过行商提出,奏明皇帝批准后,才能照办。卢坤的态度是合理的,因为在广州所实行的通商制度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要更改不能凭英国单方的决定,应该取得中国政府的同意。律劳卑坚持他的主张,于是卢坤采取了照例的措施,下令“封舱”,停止中英贸易。这时律劳卑竟悍然不顾中国的领土主权,带了两只英舰,炮轰虎门炮台,闯入珠江,进行威胁。最后在行商和英商的斡旋下,律劳卑同意退回澳门,以达到恢复贸易的目的。律劳卑回到澳门后不久即病死。

律劳卑的行动说明了,1834年以后英国对华政策的倾向是随时准备使用武力威胁的手段以实现它的侵略要求。但是,发动侵略战争还待伦敦政府的最后决定,所以他的继任者德庇时和罗宾臣决定暂时不采取新的行动,静待伦敦政府的决策。与此同时,他们都先后向伦敦政府建议,对中国应采取强暴的手段。德庇时力陈英国如对中国采取强硬的态度,必能得到美、法、荷等国的支持;罗宾臣则主张占领中国的岛屿,以便利英国的商业,并打击中国的“骄气”。①

1836年12月义律继任商务监督,改变了策略,主张暂时不争和中国当局来往的形式,首先致力和中国当局建立关系,以便徐图进展。另一方面,这时清政府开始比较严格地执行一向成为具文的禁烟法令,对此义律则主张英国应使用一切手段加以反对。1837年2月,他向英国驻印度的海军司令建议,派舰到中国来保护鸦片贸易。英国政府不但批准了这个建议,而且还一再训令义律,在和中国当局来往的形式问题上,也要坚持不让。显然,从这时起,英国政府已准备向中国进行挑衅,而鸦片问题在英国政府看来正是借以向中国进行挑衅的适当题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5
中国:
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土地兼并严重。
政治:结党营私,互相倾轧,卖官鬻爵,贿赂成风,日益腐败。
军事:装备陈旧,操练不勤,营务废弛,纪律败坏。
财政: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
外交:闭关锁国
思想:闭目塞听,盲目排外。
以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农民反抗斗争激烈。
外国(英为主):
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船坚炮利。对中国周边国家进行侵
略,建立殖民体系,成为侵华的前沿阵地。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3-17
政治;满清封建专制统治,乾隆后期开始就日益腐朽衰败,买官鬻爵之风泛滥,军政废驰,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农民起义此伏彼起,一派封建末世景象
经济: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迟缓,重农抑商政策和腐朽统治造成经济一派死气,缺乏活力
外交:闭关锁国
思想文化:文化专制压制自由民主科学发展,实行愚民政策,闭目塞听妄自尊大,以天朝上国自居
从发展进步潮流看已落后于世界
第3个回答  2023-05-25
1、国内背景
当时的清朝社会经济以小农生产为主,发展缓慢。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清王朝统治下的独立的封建国家。
主要的生产关系是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基本的生产资料,以地租等形式剥削农民,土地高度集中,地租和各种苛捐杂税使得农民负担沉重。
在社会经济地位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在封建社会内部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受到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发展缓慢,地域也仅仅限于江南地区,在当时社会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
2、国际背景
正当清王朝日趋衰落的时候,英、法、美各国的资本主义却在迅速发展。
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大机器工业逐渐代替了工场手工业。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
第4个回答  2007-03-17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处于晚清,也即封建社会的末期,历朝历代在其末期无不隐藏着严重的统治危机。

从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外交上闭关锁国三方面总结,可见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呈现出封建末世的衰败特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