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的习俗(初一~十六)

初一到十六每一天

  正月初一:熬过了“年关”,要放鞭炮,庆贺自己平平安安又过了一岁。也要到亲朋好友家拜年道喜。我国有些地方,正月初一要早起担水,谁家担了最早的“金银水”,谁家这一年就兴旺了。也有的地方,是卖水的人,在初一的清早挑水送柴“送财水”,大家欢欢喜喜去迎接。有些信佛的人家,还要争着去佛寺里“烧头香”,以求赐福。

  古时还有以竹竿捶打粪堆或灰堆,以求如愿的“令如愿”“打柴堆”习俗。这一夜,妇女间还要“走百桥”,把煎药的瓦罐,连同去年的药渣一起丢到走过的第三座桥梁下,以求拔除疾病。

  正月初五:迎接财神“赵公元帅”。据说他手下有四小天神,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且只在这天下坛走一趟,不定要去哪家。所以人们要赶早放鞭炮,开门迎接他。后来到这一天,也会有乞丐上门讨钱,口唱“送财神”,主人家只好付钱酬谢,打发他们离开大门口。

  正月初七:是传统的“人日”,也叫“人胜节”“七元日”,传说初七是女娲造人的日子,万物发芽也在这一天。传统活动,烧有七果和七菜羹拜祖、吃面祈寿、让小孩子晒出汗、用彩缕金帛剪刻人物贴在屏风上等。

  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是根据道家中三官之一的“天官”下凡赐福的日子定的。正月十五夜又称为“元夜”或“元宵”。据说天官喜欢热闹,所以这一天有闹元宵、张灯结彩、猜谜踏歌等各种活动,突出一个“闹”字。同时,正月十五过后,春节也过得差不多了,要回去耕地,做新一年的工作了。

  立春:鞭打春牛。立春是一个开始耕作的日子。各地官员鼓励农事,要去象征性地“迎春鞭牛”。一般也流行买“春牛图”或“春贴子”,也就是牧童耕牛图。画中的小孩子站在牛前,表示立春在腊月十五之前,人在牛后,表示这一年的农事晚。如过牧童骑在牛背上,则表示立春和正月十五是同一天。

  北方正月习俗:

  在我们这里,正月里有些当地传统习俗,我是受我的父母、爷爷,伯父伯母、外公、外婆的影响,也是出于对老一辈人的尊重,对一些习惯了的东西,也一直是循规蹈矩地遵守着。我觉得这就是传统文化,但我没有强迫我的孩子去认识、遵守这些老的习俗,毕竟社会发生了变化。但我还是记录了下来,以便自己记忆。

  1、起五更。大年初一起五更,谁家起的早,谁家今后的日子就好过,所以我们这里有起五更的说法。起五更后在院子里笼火,就是把柴除夕就准备好了,堆的高高的,五更起来后,洗漱干净,穿上新衣服,到院子笼旺火,大人孩子都要在对着旺火堆磕头,祈求上天风调雨顺,有个丰收年,意思是日子就像着火焰一样红红火火,越着越旺。

  2、五穷日。正月初五是五穷日,所以正月初五要打扫卫生,意思是把穷土都扫除去,本来年前就把屋子打扫的很干净了,正月初五的主要任务在农村就是把炉坑掏了,但现在住楼房的人就是清扫垃圾,还有就是把炕贴今天一定要摘下,这叫破五。

  3、炕贴的习俗。除夕贴对联,但一定不要忘记贴炕贴,炕贴就是贴在炕上边墙壁上的竖写的条幅,一般是长30厘米上下,宽7、8的样子,竖着写4个字,内容大致是“人口平安”“身体健康”“抬头见喜”“春节快乐”等,据老年人说,家里有儿子的,一般摘炕贴的日子比较早,意思是娶媳妇早,所以有的人家在初二就摘炕贴了,但炕贴是不能过初五的。
  4、男人在正月不能剃头(理发)。我们这里人的说法是正月剃头(理发)妨舅舅,就是说舅舅要有灾难,所以有娘舅的男人,包括男孩子在正月都不理发,“二月二,龙抬头”只有到二月初二才去理发,被称为“剃龙头”。

  5、正月忌针。我们这里有一句俗语“馋人盼时节(节日),懒人盼正月”,就是说正月忌针,懒人就不用干活了,尤其是懒女人就不用干针线活了,忌针日如下:

  初一、我不知道有什么说法,当然就是过节了,主要任务就是长辈拜年,据说这一天是最不好的日子,在皇宫里大尘们每到这天就惶恐不安,后来皇帝下令,这一天不是好日子,那我们见面就说好,大年初一问好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

  初三、十三、二十三,不忌针嘴上起走马疳,意思是这三个日子不忌针嘴上爱长疮。

  初五、做针线要扎出穷窟窿。

  初七、初八,七不出,八不回,正月趁着休闲正好串亲访友,就是说,祈祷出门或者要回家的人平安。但初七是不出门的,出了门的初八是不回家的,哪怕推迟一天,今天也不能回家。

  初九是九女星,尤其是未婚女子这天是绝对不能做针线的,说女孩子今天做针线要生9个女孩才能生男孩。

  初十、忌针就是忌心,做针线活要心疼,说是十字连心,我的理解是十指连心的谐音,我们这里在初十以前一般不吃疙瘩之类的主食,但初十这天要吃疙瘩饭,比如扒疙瘩,揪疙瘩等。

  十五、元宵节,主要是尊敬灯官,灯官就是管灯的神仙。

  十六、做针线就得百病,这天最好是出游,称游百病,意思是出游就把百病都带走了,

  二十、小填仓,二十五老填仓,做针线就会捅了仓官眼的,仓官是管人们粮仓的神仙,捅了仓官的眼,仓官就不给自己粮仓填粮食。其实这个季节有的小虫子已经成活,小孩子们在填仓日都拿着小灯笼在大街的墙缝、犄角旮旯找成活的小虫子,嘴里还念叨:“填仓来,填仓来,填了米缸填面缸来,大米白面都到我们家来,蝎子蚰蜒(蜈蚣)都到别人家来”也有的孩子最后一句说“金子元宝都到我们家来,石头瓦块都到别人家来”当谁要找到小的活着的虫子,那就是谁家生机勃勃的一年开始了.

  最后一个忌针日就是二月初二,主要是龙要抬头,怕伤了龙颜。

  我母亲曾经,忌针,就是说过去女人针线活多,就是让女人在正月也休息一下的意思,我的理解是过去人们的生活都比较苦,忌针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4-04-30
当新春佳节到来,人们沉浸在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中,正月里的一系列习俗也拉开了序幕。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每一天都有着独特的传统和寓意,带你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大年初一:辞旧迎新,开业迎客
大年初一,万象更新,是辞旧迎新的日子。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前往寺庙祈福或到亲朋好友家拜年。家家户户贴春联、放鞭炮,热闹非凡。商家店铺也纷纷开门迎客,祈求新的一年生意兴隆。
大年初二:出嫁女回娘家
大年初二是出嫁女儿回娘家的日子。女儿们精心打扮,带着礼物返乡,与父母团聚。娘家会准备丰盛的饭菜,一家人欢聚一堂,其乐融融。
大年初三:小年朝,赤狗日
大年初三又称小年朝,是民间祭祀灶神的日子。传说灶神会在这一天回天庭述职,人们便用供品祭拜,祈求灶神多多美言。大年初三也是赤狗日,有“赤狗出门,必有凶事”的说法,因此这一天不宜外出。
大年初四:迎财神,接五路
大年初四是迎财神的日子。人们在这一天焚香放炮,摆放供品,祈求财神爷降临,带来财运亨通。大年初四还有“接五路”的习俗,寓意将四面八方的福气和财气接纳进来。
大年初五:破五,送穷
大年初五是破五节,是一年中最凶的一个日子。这一天,人们打破各种禁忌,吃饺子、扫房屋,将晦气扫除出门。大年初五还有“送穷”的习俗,将象征贫穷的“穷神”送走,迎接富贵和吉祥。
大年初六:马日,送穷迎富
大年初六是马日,传说这天是马神下凡的日子。人们在这一天举行赛马等活动,寓意送走贫穷,迎来富足。大年初六也有“送穷”的习俗,将扫除出来的垃圾倒掉,将穷气送走。
大年初七:人胜节,七宝羹
大年初七是人胜节,又称“人日”。这一天,人们用彩纸剪出各种人形,寓意辟邪驱灾。还有吃七宝羹的习俗,以七种菜料熬制的羹汤象征着祈福纳祥。
大年初八:谷日,接水
大年初八是谷日,是祭祀谷神的日子。人们在这一天祈求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大年初八也有“接水”的习俗,寓意接来一年的福气和财运。
大年初九:天公生,拜天公
大年初九是天公生,是玉皇大帝的生日。这一天,人们焚香放炮,摆放供品,祭拜天公,祈求平安顺遂。
大年初十:地日,祭地
大年初十是地日,是祭祀地神的日子。人们在这一天用牲畜和谷物祭拜地神,祈求土地肥沃,五谷丰登。
大年初十一:子婿日,丈人节
大年初十一是子婿日,又称“丈人节”。这一天,出嫁的女儿带着丈夫回娘家拜见父母,表达孝心。女婿要给岳父岳母送礼,表示对他们的尊重。
大年初十二:搭灯棚,祭祀先祖
大年初十二,有些地方有搭灯棚的习俗。人们在院子里搭起灯棚,悬挂灯笼,祭祀先祖,祈福保佑。
大年初十三:灯头日,走百病
大年初十三是灯头日。这一天,人们提着灯笼或蜡烛出门走桥过巷,寓意走百病,祈求身体健康。
大年初十四:羊日,洗羊肠
大年初十四是羊日。这一天,人们用羊肠制作美食,寓意祛邪避秽。大年初十四还有洗羊肠的习俗,寓意洗去晦气,带来好运。
大年初十五:元宵节,闹花灯
大年初十五是元宵节,也是正月里的压轴大戏。这一天,人们赏花灯、吃元宵、耍龙灯,热闹非凡。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象征着团圆美满。
大年初十六:收灯日,谢灶
大年初十六是收灯日,也是正月习俗的尾声。这一天,人们将元宵节的花灯收起来,同时祭祀灶神,感谢灶神在过去一年的庇佑。至此,正月里一系列的习俗圆满结束,人们也怀着新的希望,开启新的一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