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南迁历史评说,以及大南迁与客家人有何关系,世上有几次南迁结果如

大南迁历史评说:在中国历史上,大南迁事件多次发生,其中最著名的是五代时期的大南迁,即公元9世纪末至10世纪初,由于战乱和政治动荡,大量中原地区的居民向南方迁徙,形成了大规模的南迁浪潮。这次南迁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包括了客家人的形成和发展。
大南迁与客家人的关系:客家人是中国南方的一个民系,其形成与大南迁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五代时期的大南迁中,大量中原地区的居民向南方迁徙,其中包括了许多中原地区的汉族人,他们逐渐与南方当地的少数民族融合,形成了新的民系,即客家人。因此,大南迁是客家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背景之一。
大南迁的结果:大南迁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大南迁使得中原地区的文化和技术得以向南方传播,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其次,大南迁也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团结。最后,大南迁也使得南方地区的文化和语言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格局。
总之,大南迁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客家人作为中国南方的一个民系,其形成和发展也与大南迁有着密切的关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2
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在东晋战乱时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后来的几次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系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历史上,客家人有五次大南迁,时延1500年的记载。第一次的大迁徙是在公元317—879年间,东晋怀帝妥朝时,由于西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形成对汉民族影响深远的“五胡乱华”之局,中原地区的不少官员和平民,也纷纷随着渡过黄河南下。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发生混淆,便把这些新来的户籍称为“客”。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华民旅上出现。 第二次大迁徙是在公元880——1126年间。唐朝末年,黄巢举兵起义及“五代十国”,天下大乱,客家先民又从皖赣某地居所,现迁往江南南部、福建西北及广东北边。
  第三次大迁徙是在公元1127——1644年间,金元相继入侵,宋高宗南渡,地这过程中,许多客家人幸均卷入保卫宋室、抵抗元兵的勤王战争。宋亡后,他们只好退往更偏远的广东东、北部。第四次大迁徙在公元1645——1843年间,这次迁徙却是康熙皇帝为了争取南方的民心,赐给每个男子8两银子、妇女儿童4两银子,鼓励客家人迁入四川、广西及台湾。一向以客家人为荣的朱德同志的祖辈就是在这一次迁徙时,从韶关移居四川的。
  第五次大迁徙是在1866年以后,发生于太平天国起义末期。由于太平天国的首领洪秀全是客家人太平天国失败后,许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压力下,纷纷向地理位置偏远的南方,甚至向东南亚等海外地区迁徙。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