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3道选择题解析

1.2010年,为庆祝中国与印度建交60周年,中国在印度举办“中国节”,印度在中国举办 “印度节”。下列事件与中印关系直接相关的是
A.《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答案B
为什么选B不选A?
2、近代法国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近90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这样频繁地更换宪法在各国中实属罕见,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A.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 B.封建残余势力的复辟导致政治危机
C.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 D.外国势力的干涉打断民主化进程
答案是C
为什么选C不选B?
3.阅读下列《1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情况表》
科学成就项目 基础研究年限(A) 应用研究年限(B) 生产推广年限(C) B—A年差 C—B年差 C—A年差
1 蒸汽机 1687 1711 1776 24 65 89
2 电话 1820 1876 1881 56 5 61
3 发电机 1831 1888 1889 57 1 58
4 计算机 1936 1946 1946 10 0 10
5 晶体管 1947 1951 1953 4 2 6
6 激光 1958 1960 1961 2 1 3
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①科学成果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越来越快②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越低
③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④科学理论重大突破促成上述科学成果诞生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④
为什么选B不选A?选项2为什么错?

  教你又简单又快速做历史题目 o(∩_∩)o

  NO.1 注意题干中的“直接”二字
  A历史必修1 P84小标题《步入世界外交舞台》阅读内容可知其意:1954年日内瓦会议中、苏、美、英、法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若这算中印关系直接相关,那么苏印关系也直接相关、美印关系也直接相关……所以只能说间间关系而非直接关系
  B历史必修1 P83小标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此事件只有中印两国,为直接关系。

  NO.2 历史必修1P115-116原话“共和派与保皇派在国民议会中进行了长期的激烈斗争”“ 以一票的微弱优势”知其走向共和艰难
  与此题有异曲同工之处的参见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P140蓝色小标题《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的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又坎坷的”

  NO.3 这题目活学活用,在书上举不出例子啦。
  说一下我的思路
  基础研究年限(A) 应用研究年限(B) 生产推广年限(C)————说明了①
  B—A年差 C—B年差 C—A年差 ————说明了③

  ②为什么错?
  投机取巧法,对于古代近代现代的发明一般都持赞赏态度,不会说此发明科技含量低。如书上对我国的四大发明津津乐道自豪骄傲。还记得某位贵妇人取笑法拉第的故事吗?

  希望能解决你的问题,历史取得好成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2-07
第一题,《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实在1954年瑞士有五大常任理事国推动建设的,不是直接影响因素。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万隆会议提出的,这是中国针对亚洲问题拿出的方针。
第二题,如果就题论题的话b c看上去都对。但是楼主要熟读课本,法国大革命胜利之后除了波拿巴王朝的短暂复辟,其他时间依然是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即使拿破仑三世执政时期)但是法国从大革命开始一直到一战之前政府更换频繁各类运动风起云涌而此时的欧洲除了荷兰这样的小国大部分国家依然是国王制的(有的是专制,有的是立宪制),而法国依然向着共和发展。所以选c不选b
第三题。科技含量这个词是很不专业的(不符合历史规律)因为我们不可以用当代人的眼光和标准度量过去的问题。就好比钻木取火的科技含量高还是蒸汽机的发明科技含量高。前者开启了人类文明演化后者开启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没法比较~

如果答案还算满意 ~~请楼主采纳
第三题
第2个回答  2011-02-08
1、A项中的印度支那是指的东南亚的越南一带,而不是印度,所以A与中印关系无关,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就是针对中印领土争端而提出的,所以选B
2、这90年间频繁的换宪法,说明里法国政局的动荡,共和政体最终确立的困难,而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只是有封建复辟,还有外国的干涉,个人野心搞独裁(拿破仑),法国自身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等等。所以B项没有错,而是以偏概全,不全面,这句话不单单只封建复辟,所以C包含了B,就选C
3、选项2这个在图表中没有体现,图标全都是列的些时间,无法看出这些发明的科技含量,科技含量要从它的理论基础,实际应用中看,而不是以时间来体现的。这个图表不能体现。
第3个回答  2011-02-07
一1.日内瓦会议

(1)背景: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千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2)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3)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4)内容: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参加日内瓦会议是我国在50年代中期外交方面取得的新成就之一,在这次会议上,新中国不仅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加,而且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国代表团,在会上施展了杰出的外交才能,推动了会议的进展,终于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这地区多年的殖民战争,日内瓦会议是印度支那三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里程碑。
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这五项原则最先是周恩来总理于1953年12月底在会见来访的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
所以选b
二法国大革命毕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革命 其中不只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斗争还有资产阶级内部各派系的斗争 选项二太过片面
三选项二太绝对了 在高考中只要是绝对的选项基本都可以排除
第4个回答  2011-02-07
楼上的错了!“印度支那”(英文Indo-China)不是印度,是越南老挝柬埔寨等中南半岛地区,这个条约是让越南与法国殖民者停火,跟印度没一点关系。第二题B项是现象,是原因的一个方面,C是更为全面深刻的概括,因此更好。三题2不对,不能这么绝对,有些技术推广很慢不代表其水平低。做题不能只着眼于题目,还要高于题目
第5个回答  2011-02-05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中国、印度和缅甸在1954年6月共同倡导的。其中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首倡,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同印度、缅甸及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
其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这是大背景,而A选择只是中印发展的小插曲而已。
2,第二题的更换宪法,是为了更好使法律适应社会发展,保护阶级利益。B选项仍然是片面,关键词是 封建势力,政治问题。 共和宪法下仍然有阶级利益的相争如几天的美国。回答历史问题最关键就是辩证,不能片面。
3.绝对化的说法在中国考试不可能是正确的(考试既要注重知识的运用,又要注重考试方法,它是考试的潜规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