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人物形象分析

200字以上

《西游记》中行事唯唯诺诺的唐僧,为何可以成为孙悟空的师傅?小时候看西游记,总会觉得唐僧是一个没有法术,连自己都保护不了的人,为什么孙悟空就要跟着他去取经呢?还不如孙悟空自己去取经,这样还能减少一些麻烦。可是后来等到长大了以后,才明白了许多,唐僧能够做孙悟空的师傅,是有一定道理的,不然的话取经这个伟大的事业不一定能够完成。

那么唐僧究竟是有什么能力呢?首先唐僧有着孙悟空没有的信念,唐僧在面对自己信念的时候,哪怕丢掉了性命他都不会眨眼睛,但是孙悟空就不会这样。孙悟空的法术很强,但是他没有唐僧那样的信念,他的心里面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打退堂鼓,小孙悟空这样没有信念的人就不能给别带来信心,也不能给别人足够的动力,如果作为领导遇到困难自己都害怕,都会退缩,那么手底下的团队自然也会解散。

唐僧第二个能当领导的原因是因为无能,可能看到这里你会疑惑,无能?一个领导无能,那么能成大事儿吗?其实就是因为唐僧的无能,才成就了孙悟空,他会欣赏那些有本事的人,当然了也可以包容他们的缺点,所以就是因为这个样子,他才找到了三个非常厉害的徒弟,一路上跟着他去取经保护着他。如果唐僧他自己又很厉害的法术,那么孙悟空可能就不愿意跟着他了。

第三个原因是唐僧有孙悟空没有的仁德,唐僧对妖怪都会产生一些同情,多会怜悯他们,所以他连自己的敌人都能够同情,自然也不会对自己的手下有什么恶毒的做法。唐山虽然是靠着自己的三个徒弟来保护自己,但是并没有想要剥削他们,反而是带领着他们一起努力,一起进步,以及最后迎来取经的成功。取经成功了以后这三个徒弟也都获得了奖励,孙悟空成为了斗战胜佛,猪八戒和沙僧也都成为了使者,每一个人都拿到了应该有的的奖励,所以唐僧作为领导,对每一个徒弟都照顾有加。

唐僧有着孙悟空没有的人际关系,孙悟空是一个石猴子,虽然他也和牛魔王拜把子过,可是最后他们还是闹翻了;本来和东海龙王属于邻居关系,却抢了龙王的东西;本来天宫上的人对他也是很照顾的,但是最后他还大闹了天宫。总的来说他的人际关系是比较复杂的。但是唐僧就不一样了,唐僧只要一看到神仙都很尊重。

所以他也没有任何的仇家,他是佛祖的弟子,和李世民结拜成兄弟,他该有的关系都有了,所以这样一个老好人一路上定时顺风顺水的。就是因为唐僧有着许多他们没有的东西,所以一路上大家互相包容,互相理解,充分的让徒弟们展示出自己的长处,就这样互相理解只到取得了真经,唐僧,这样的好领导,其实还是很受欢迎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2-16

唐僧是西天取经的领导者,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佛教传说中,唐僧是一个完美的圣人。

但是,吴承恩没有把他写成一个圣僧,而是一个有许多缺点的平常人。

书中唐僧最大的弱点是胆小怕事,懦弱无能。取经路上一遇险山恶水,他就面容失色,惊恐万分;遇到妖魔鬼怪,更是跪倒在地,连声叫大王饶命。碰到任何困难他都一筹莫展。连猪八戒也说,师父老大不济事。

唐僧的第二个弱点是不明事理,爱听馋言,黑白不分。他经常人妖颠倒,相信妖怪的骗术;又偏听猪八戒搬弄是非,错怪孙悟空;处理事端时他又往往不通情理,多次遭遇妖怪的紧要关头,他都妨碍孙悟空除妖,结果害了自己。

尽管唐僧有种种缺点,有时甚至令读者讨厌,但是他具有取经的坚定信念,甘冒万死,决不退却。富贵荣华和美色诱惑都没有作用,甚至当悟空离开了他,妖怪又在面前的情况下,仍然毫不动摇,在取经集体中发挥了中坚作用。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20-01-04
唐僧是一个心慈面善吃斋念佛的僧人,他并没有本领,但是极力想吃唐僧肉的妖魔鬼怪最终却自食其 果,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因此,与其说唐僧是个师傅,倒不如说他是个地道的领导者。他胸怀天下,惠及黎民百姓,为了求取真经而不惜远行,并在所到之处宣扬佛法和亲民敬君思想。至于唐僧虽然经历诸多磨难而总能化险为夷,一则唐僧是金禅子转世,有佛祖如来和观世音菩萨的庇佑;二则唐僧能够领导好他的三个高徒,能让他们臣服于自己,告状搬来观世音菩萨或是念那紧箍咒,让徒弟们望而生畏。只要有人胆敢为非作歹或作奸犯科,必然要受严惩。
唐三藏在书中虽然是以取经为责任的师父,但是实际上他却是个性懦弱,伪善怕死,缺乏超越的理解。他为人虽然善良仁慈,却不能够明辨是非,反而屡屡听信猪八戒的挑拨,误会能识破妖魔诡计的孙悟空。总是在落入陷阱之后,才大喊「悟空,救我!」。
其实唐僧的形象可以说与传说的白面书生不谋而合。虽然满怀理想主义,却手无缚鸡之力,当困难发生的时候,总是束手无策,坐待外援。而他的迂腐和不明是非真相,似乎在显现作者对当政者昏庸无能的暗讽。但是若是只以宗教或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唐三藏代表的不是圣僧,反而是凡夫俗子。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02-13
《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是唐代高僧玄奘。玄奘,洛州缑氏县(河南偃师)人,俗姓陈,名祎。世人称之为唐三藏,其意在于玄奘精通经、律、论三藏,熟知佛教圣典。玄奘是我国杰出的译经家,法相宗的创始人。玄奘家贫。父母早丧,13岁出家,20岁在成都受具足戒。玄奘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他先后从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辩等学习钻研《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俱舍论》《大般涅盘经》等经论,颇有造诣。然而他对当时的异说纷纭深感困惑,于是他想去印度求取《瑜伽师地论》,以达到会通一切的目的。贞观三年(629,一作贞观元年)玄奘请允西行求法,但没有获唐太宗批准。可是玄奘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于是他孤身涉险,历尽艰难,经秦凉、高昌等地,越过现在的新疆北路,经西土耳其斯坦、阿富汗而进入印度境内。贞观十七年,玄奘东归,经由今之新疆自治区南路、于田、楼兰而回国。贞观十九年正月回到长安,文武百官盛大欢迎。玄奘西去,往返共历17年,行程五万里,请回佛经梵文原典520夹657部。玄奘也得到了唐太宗、唐高宗的重视,赐号“三藏法师”。后来,玄奘长期居住在长安大慈恩寺里,研究佛教,孜孜不倦翻译经文,共译经论75部,1335卷,其中包括大般若经600卷、瑜伽师地论100卷、大昆婆沙论200卷、俱舍论、成唯识论、摄大乘论等,从而把在印度所学全部传至中国。

唐僧是一个心慈面善吃斋念佛的僧人,他并没有本领,但是极力想吃唐僧肉的妖魔鬼怪最终却自食其果,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因此,与其说唐僧是个师傅,倒不如说他是个地道的领导者。他胸怀天下,惠及黎民百姓,为了求取真经而不惜远行,并在所到之处宣扬佛法和亲民敬君思想。至于唐僧虽然经历诸多磨难而总能化险为夷,一则唐僧是金禅子转世,有佛祖如来和观世音菩萨的庇佑;二则唐僧能够领导好他的三个高徒,能让他们臣服于自己,告状搬来观世音或是念那紧箍咒,让徒弟们望而生畏。只要有人胆敢为非作歹或作奸犯科,必然要受严惩。
唐三藏在书中虽然是以取经为责任的师父,但是实际上他却是个性儒弱,伪善怕死,缺乏超越的理解。他为人虽然善良仁慈,却不能够明辨是非,反而屡屡听信猪八戒的挑拨,误会能识破妖魔诡计的孙悟空。总是在落入陷阱之后,才大喊「悟空,救我!」。
其实唐僧的形象可以说与传说的白面书生不谋而合。虽然满怀理想主义,却手无缚鸡之力,当困难发生的时候,总是束手无策,坐待外援。而他的迂腐和不明是非真相,似乎在显现作者对当政者昏庸无能的暗讽。但是若是只以宗教或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唐三藏代表的不是圣僧,反而是凡夫俗子。
第4个回答  2019-07-29
唐僧(玄奘)
①姓名:俗姓陈,小名江流儿,法号玄奘,号三藏,被唐太宗赐姓为唐。
②身世:如来佛祖第二弟子金蝉长老投胎。由于父母凄惨、离奇的经历,自幼在寺庙中出家、长大,在化生寺出家,最终迁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户、修行。
③性格:勤敏好学,意志坚定,勇往直前、心地善良、正直不阿、毫无主见、迂腐顽固,胆小懦弱,无智无能,是非不分,耳根子软。
④典型情节:三打白骨精;四圣试禅心;女儿国遇难。
唐僧是如来佛祖的弟子金蝉子转世投胎作状元陈光蕊之子,出家后法名玄奘,修成正果后被封为旃檀功德佛。
唐僧是一个带有浓厚封建士人气质的人物,恪守宗教信条和封建礼教,乃至迂腐顽固,而又胆小懦弱,而且常常误信谗言,颠倒是非,无理责骂和残忍地处罚为取经建立了巨大功勋的孙悟空。但同时也是一个信仰坚定的人,在取经的路上,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其中绝大多是对唐僧的考验,唐僧从来没有动摇过。
两界山中救石猴,鹰愁涧驾白龙,高老庄中收八戒,四圣试禅心,女儿国情深,女妖诱惑,男怪捆绑蒸煮,唐僧始终没有动摇过取经的决心,虽然在三打白骨精中,对孙悟空多番误会,但也从另一个层面显示出唐僧的慈悲为怀,总是听信猪八戒的谗言,但是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也同样能够勇于认错。
唐僧由一个被歌颂的人物,变成一个被讽刺嘲笑的对象,作者对他是批评多于肯定。这一点是《西游记》和传统的取经故事一个很大不同之处。
不喜勿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