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中医辨证论治及方药治法?

痛经中医辨证论治及方药治法?

第1个回答  2021-10-21
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痛剧昏厥者,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西医将痛经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以月经初潮1~2年开始发病的青年妇女为多见。

【辨证治疗】
1.气滞血瘀
临床表现:每于经前一二日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有块,血块排出后痛减,经净疼痛消失。常伴胸胁,乳房胀痛,烦躁易怒,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滑。
立法:理气化瘀止痛。
主方: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加减:若兼口苦,苔黄,月经持续时间延长,经色紫暗,质稠粘,为肝郁化热象,当佐以清泄肝热,上方加栀子、夏枯草、益母草等;若肝郁伐牌,证见胸闷,食少者,加炒白术、陈皮、茯苓;若痛甚而见恶心呕吐者,为肝气挟冲气犯胃,上方加吴萸、黄连、生姜,以和胃降逆:若兼前后二阴坠胀者,加川样子、柴胡。
2.寒凝胞中
(1)阳虚内寒
临床表现: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热则舒,经量少,经色黯淡。腰腿瘦软+小便清长:舌苦白润,脉沉。
立法:温经暖宫止痛。
主方:温经汤(《金匮要略》),加附子、艾叶、小茴香。
加减:若手足不温,面色青白,舌质淡嫩,宜去麦冬、阿胶,以其阴柔碍阳滞血。
(2)寒湿凝滞
临床表现:经前数日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经色黯黑有块。畏寒身疼,菩白腻,脉沉紧,立法:温经散寒除湿,化瘀止痛。
主方: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苍术、茯苓。
加减:痛甚而厥,证见手足不温或冷汗淋漓,为寒邪凝闭阳气之象.宜于方中加附子、细辛,温壮阳气而运血行。
3.湿热下注
临床表现:经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或伴腰低胀痛,经色黯红,质稠有块。平时少腹时痛,经来疼痛加剧,低热起伏,带下黄稠,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数或糯数。
立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瘤。
主方: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红藤、败酱草、苡仁,加减:若兼有月经不调或带下异常者,参照有关章节处理.
4.气血虚弱
临床表现:经后一二日或经期小腹隐隐作痛,或小腹及阴部空坠,喜揉按,月经量少色淡质薄,神疲乏力,面色不华,纳少便溏,舌质淡,脉细弱:
立法:益气补血止痛,
主方:圣愈汤(《兰室秘藏)),去生地,加白芍,香附、延胡索。
加减:血虚肝郁,证见胁痛,乳胀,小腹胀痛,上方加川楝子、柴胡、小茴香、台乌药;血虚甚,证见头晕,心悸,眠差者,加鸡血藤、大枣、酸枣仁;兼肾虚,腰腿疫软者,加丝子、续断、桑寄生.
5.肝肾虚损
临床表现:经居一二日内小腹绵绵作痛·腰部瘦胀,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潮热,耳鸣,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立法:益肾养肝止痛。
主方:调肝汤(K傅青主女科》).
加威:痛及腰骶,加续断、杜仲;尿频清长,加益智仁、桑螵蛸、菟丝子;兼少腹两侧或两胁胀痛,乃挟肝郁所致,宜佐以调气,上方加川楝子、延胡索,或加小茴香,橘核、郁金等。
【其它疗法】
1.体针
取穴关元、中极,次髎,地机、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实证用泻法,留针15~20分钟。
2.耳针
取子宫、内分泌、交感、肾穴,每次选2~4穴,用中、强刺激,留针15~20分钟,或用耳穴埋针。
3.穴位敷贴痛经药
痛经膏主药为丁香,白芷、生草乌、生川乌、川椒、川芎、麝香等加入皮肤渗透剂。有活血止痛,温经散寒,祛瘀开窍等作用。于月经来潮时或经前腹痛时+进行穴位(气海、子宫、三阴交)敷贴。
4.单方、验方
(1)云南白药,每次2丸,每日4次。
(2)伤科七厘散,每次1支,每日2~3次,于经前或经痛时温开水送服。
(3)田三七末2~3克·经前或经痛时温开水送服,每日1~2次。
第2个回答  2021-11-05
中医对痛经的治疗方法

女性出现痛经以后,很多都会寻找中医治疗的,而下面小编就来介绍两款中药的治疗方法:

乌豆蛋酒汤:准备好乌豆(黑豆)60克,鸡蛋2个,黄酒或米酒100毫升。接着将乌豆浸泡30分钟之后与鸡蛋加水同煮即可。

功效:具有调中、下气、止痛功能。适用于妇女气血虚弱型痛经,并有和血润肤功效。

姜艾薏苡仁粥:准备干姜、艾叶各10克,薏苡仁30克。先将干姜和艾叶洗干净后加入适量清水,煎水取药汁,再加上薏苡仁煮粥至八成熟,入药汁煮制粥状即可。

功效:具有温经、化瘀、散寒、除湿及润肤功效。适用于寒湿凝滞型痛经。

痛经的表现有哪些

第一、剧烈腹痛

在剧烈腹痛发作后,转为中等度阵发性疼痛,约持续12~24小时。经血外流畅通后逐渐消失,亦偶有需卧床2~3天者。其发病之高、范围之广、周期之近、痛苦之大,严重影响了广大妇女的工作和学习,降低了生活的质量,上海公立二级甲等医院 妇科专家建议一定要积极治疗。

第二、下腹部疼痛

疼痛部位多在下腹部,重者可放射至腰骶部或股内前侧。约有50%以上病人伴有全身症状:乳房胀痛、肛门坠胀、胸闷烦躁、悲伤易怒、心惊失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胃痛腹泻、倦怠乏力、面色苍白、四肢冰凉、冷汗淋漓、虚脱昏厥等症状。

第三、月经期疼痛

大多开始于月经来潮或在阴道出血前数小时,周期性发生下腹部胀痛、冷痛、灼痛、刺痛、隐痛、坠痛、绞痛、痉挛性疼痛、撕裂性疼痛,疼痛延至骶腰背部,甚至涉及大腿及足部,历时1/2~2小时。

痛经不仅是女性每个月最为痛苦的一个经历,严重更会导致不孕的,因此,每一个女性都应该好好重视痛经,不要让痛经危害我们的身体。平时的生活中,要有好的作息,饮食要科学,要做好个人卫生,这样就能够有效预防痛经了。
第3个回答  2021-01-01
你好朋友,痛经中医辨证可分为5型。实证包括:气滞血瘀证,寒湿凝滞证,湿热瘀阻证。虚证包括:气血亏虚证,肝肾亏虚证。下面具体说一下各型方药、治法。
气滞血瘀证: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量少,色紫暗有块,块下痛减,伴胸胁、乳房作胀;舌质暗或边有瘀点,脉弦或弦滑。治法:理气行滞,逐瘀止痛。代表方剂:膈下逐瘀汤加减。药物组成:当归 赤芍 川芎 桃仁 枳壳 延胡索 五灵脂 丹皮 香附 乌药 红花 甘草
寒湿凝滞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拒按,经量少,色暗有块,畏寒身痛,恶心呕吐;舌淡暗,苔白腻,脉沉紧。治法:温经祛寒,活血止痛。代表方剂:少腹逐瘀汤加减。药物组成:小茴香 干姜 没药 当归 川芎 官桂 赤芍 延胡索 蒲黄 五灵脂 苍术 茯苓
湿热瘀阻证: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疼痛,灼热感,或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疼痛,经前加剧,经血量多或经期延长,色暗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带下量多,色黄质黏有臭味,或伴低热起伏,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代表方剂:清热调血汤加减。药物组成:丹皮 黄连 生地 白芍 当归 川芎 红花 桃仁 延胡索 莪术 香附
气血虚弱证:经期或经净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揉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薄,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或食欲不振;舌淡,苔薄,脉细弱。治法:益气补血,活血止痛。代表方剂:八珍益母汤加减。药物组成:当归 白芍 川芎 熟地 党参 茯苓 白术 甘草 益母草
肝肾亏虚证:经后小腹隐痛,经来色淡,量少,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质淡红,脉沉细。治法:滋肾养肝。代表方剂:调肝汤加减。药物组成:山药 阿胶 当归 白芍 山萸肉 巴戟天 甘草
希望能帮到你!
第4个回答  2020-07-17
痛经是妇科中很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表现是在月经期间腹部疼痛,采用推拿按摩调理的方法可以缓解。

先和大家谈谈痛经的原因:

第一个就是情绪引起的,经常抑郁、愤怒导致肝气不疏,气机不和,血行也不通畅,冲、任经脉不利,经血就阻碍在胞中而作痛,大家都知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第二个就是寒引起的,这跟长期喝凉水、吃冰饮、穿短裙或露脐装、喜欢窝在冷气房内、月经期间涉了冷水、居在阴冷寒湿的地方都有关,寒湿之邪伤了下焦,就呆在胞宫内,经血遇寒则凝滞,运行不通畅就作痛。

第三就是因为平素气血不足或长期失血造成的,月经后血海空虚,胞脉失养了,就会引起痛经。

我将其分为三种:一、气滞痛经。二、寒瘀痛经。三、血虚痛经。我在百度经验中有详细的调理图文:https://jingyan.baidu.com/article/84b4f5652387c221f7da3210.html
第5个回答  2020-10-30
终于问痛经首先先问月经周期前中期正正常。经期时间,上次月经时间是月经来潮前痛,还是经期周期内桶?会痛多久是最近才开始,痛经还是已经痛了很多年了。切具体痛了多少年疼痛时还会被有哪些症状的?从中医上讲,痛经的原因主要包括不规则痛和不能痛则精血亏损,精气冲任。气血运行不畅。主要有肾气亏损,气血虚弱。气滞血瘀,宫寒痛经是女性中经常出现的一些症状,痛经经常是下腹部痉挛性疼痛。也有可能是全身表现不是严重的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但是因为一些社会偏见,很多女孩子羞于去医院检查。很多女性选择中医去治疗痛经,因此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关于中医检查痛经的流程。痛经对很多女性来说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情,痛经主要是在经期前或者经期间发生的。患者会出现腹部疼痛,身体不适,甚至严重的可能会出现呕吐现象。现在有很多女性来月经会选择中医治疗。那么在中医治疗的时候通常会检查哪些呢?在中医中,痛经多是因为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气血亏虚。所导致的,比如气滞血瘀。气血虚弱中医讲究辨证施治的检查方法。他会因人因地因时因聘而失智的方法是不一样的。他可能会具体到每个人,也可能因为会有所不同。或者几种因素混合治病一般只要辩证正确,而对于痛经。中药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因此中医检查痛经是望闻问切的再要把脉,然后根据患者的身体健康程度的情况来选择不同的质量方法,中医中的一些草药对痛经也是很有效。比如枸杞,当归,人参等一些补气血的药物。虽然中医对治疗痛经有效,但是在平时也要多注意,不要吃一些辛辣。生了的食物要注意保暖,提高自己的抵抗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