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记笔记等于白读?

如题所述

第一次看到日本“笔记本作家”奥野宣之这句话:“读书,如果只用眼睛看过,而不是记在脑子里,读再多的书也没有用”时,我如同雷击一般。

我就是这样,明明读过了却什么也没有记住,但我一直用读书多了, 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 ,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 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 ,在谈吐上, 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这样的话语安慰自己。直到那一刻我才知道,读再多的书记不住,就如同没有读过。

相信读了记不住这个问题也经常麻烦和困扰着很多读者。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不只“读过”,还能把读过的书记在脑子里呢?每读完每一本书,都能有扎实的收获,都能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

从去年5月份开始到现在我每个星期读一本书,大致读了50多本,不能说是把书中的所有精华都吸收为己用,但绝对不是读完就忘,我把我的阅读经验分享给大家,让我们共同学习,一起进步。
如何牢记书中的内容?
【妙招一】用笔记把读过的书变为精神财富

如果想读书一本书后有扎实的收获,就需要有技巧地写读书笔记,并养成长期的习惯。

虽然写读书笔记浪费时间,也是比较老土,但是效果也是非常好。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 " 神 " 。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妻子杨绛这样说:

“做笔记很费时间。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
大学者钱钟书过目不忘,原来是做读书笔记和反复阅读。
【妙招二】积极输出促进思想内化

有这么一句说法:“自己若要理解,就先教会别人”。所以我们每看完一本书后都抱着以输出为目的的阅读,要比漫无目的的阅读收获的东西多的多。

有意识的输出可以分成“说出来”和“写出来”两个方面。

△能否把书中的内容向别人说清楚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我们知道一件事情是一回事,当我们把知道的这件事向别人讲述的时候,又是另一回事。

在我们向别人传达书中的内容时,语言会不断得到整理,思维也会逐渐清晰。如果在讲述的过程中出现模糊不清的内容,我们就会重新去看书,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最后对书中的内容都会牢固掌握。

大岩俊之在《实用性阅读指南》一书中说:

“让大家带着‘要告诉别人’的目的去阅读更容易抓住书中要点,并且通过向他人讲述也更容易记忆书的内容。”

所以,每当我们读完一本书好书的时候,可以把书中的内容分享给自己的朋友或者家人。如果没有合适的对象,我们还可以举办读书会,读书会里的伙伴都是志同道合的人。
【妙招三】将书中内容付诸行动。通过阅读书籍可以获得知识,但只有付诸行动才能有效果。否则就会陷入“读书无用”的怪圈。

读了大量的亲子理论书籍,依然不会教孩子,读书无用;读过了莎士比亚、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还是不受领导的重视,所以读书无用;通读了所有的经济学著作,工资还是没有上涨,所以读书无用……

读书无用论的本质,读书者不具备使学习有用的能力,也就是不能学以致用。知识如果不用起来,读再多的书也是枉然,不会提升自己的能力。

我读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之前,我一直惯用暴力沟通与家人交流,家人都感觉很委屈,有时候还会爆发矛盾,导致关系恶化。

于是看《非暴力沟通》的时候,我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一共看了两遍,认真的做了笔记和思维导图。我以为从此我就走上了非暴力沟通的阳光大道上了。事实证明一切还是照旧,追究到底,我就是没有把书中的内容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例如,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要素中的观察,观察就是清晰地表达观察的结果,注意区分和评论之间的关系。

我经常就是把评论和观察混为一谈。例如:

评论: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

观察:在过去五场比赛中,欧文没有进一个球。

我虽然在理论上知道,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应用,依然还是还是按照原来习惯的方式沟通,如果一直不去应用,就算我读了10本沟通类的书籍,我依然还是原来的我。

所以从书中学到的知识一定要付诸行动和实践,哪怕每次只进步一点,也好过原地踏步。

日本作家斋藤孝说:“读书是追求‘心灵富足’的最佳手段。”所以,我们要通过读书深化思想、升华精神。
“从现在开始,认真选择每一本能满足自己需求的书,然后真挚地与每一本书对话,努力从书中学到知识吧。这才是聪明人的读书方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