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工商管理不管什么学历,毕业了你们找到了什么

如题所述

青年教师已成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群体的中坚力量,是高等院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工商管理 类专业青年教师在教学能力方面存在课程知识储备不足、教学设计能力不足、教学语言能力较差、课堂 掌控能力不强、不善于进行教学总结、实战经验贫乏等问题,原因主要有科研与所授课程相关性不强、 教学利益没有诱惑力、教学投入不足、教学培训过于宽泛,注重理论难获实效、教研活动流于形式,很 少获得他人经验、评教体系只奖不惩、对于实战经验的获取缺少相应的制度或执行不力等。重视对工商 管理类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问题的研究,并着力提高其教学能力,对推动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专业化 和提高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工商管理类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问题,原因 1. 引言 自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人数急剧攀升。为了缓解师资压力,各高校引进了许多 青年教师。据 2014 年教育部网站公布的统计数字来看,截至 2013 年,全国高校 35 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超 过 63 万,占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 44%,40 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群体总数的 60.88%,其中以 31~35 岁的 青年教师人数最多。数据表明青年教师成了高等学校教学的主力军,因此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决定 着高等教育的未来。然而,大多数青年教师入职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师专业教育,他们的教育专业知 识主要来自于短暂的岗前培训。他们普遍重视本专业知识的积累和科学研究,但不重视教学研究,对自 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缺乏应有的理性思考[1]。高等教育质量的滑坡与数量上超过高校教师群体一半的、 承担大多数教学工作量的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有着必然的联系。尤其对于讲求实战性的工商管理类专业 的青年教师,他们的教学能力普遍不高,得不到学生的认可,与学生的期望反差极大。太多的青年教师 都在忙于应付备课的表面要求,却很少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和理解,只有少数“敏捷的起跑者”一上讲 台就得到了轻松接纳[2]。然而,这种在教学方面有天赋的年轻教师毕竟是少数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青 年教师需要在不断的历练中才能提升教学能力,尤其是在实战经验的获取方面,更加需要机会去补充。 因此,加强工商管理类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尽快成长并胜任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工作, 已成为开设管理类专业的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育管理的当务之急。 2. 工商管理类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 2.1. 课程知识储备不足 大多数青年教师一毕业就走上讲台,对所教课程的教材不能认真钻研,不够熟悉,没有把这门课程 大部分市面上出的教材看一遍,理论体系上难以做到宏观把握,内容上不能达到“懂、透、化”的境界, 有些概念甚至自己都还不能详细理解和把握,对课程所在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缺乏了解,不能激发学 生对本学科最新研究领域的兴趣,导致教学内容陈旧不及时,甚至还不及一些学生对本课程领域的最新 136 张剑光 等 动态把握到位。 教学只局限于课本而不能有些许的超越, 甚至照着课本念课本, 导致教学的信息量不足, 其教学味同嚼蜡,缺乏趣味性和感染力。尤其是管理类课程,媒体上充斥着大量的行业的企业的最新报 道,瞬息万变,青年教师不能及时获取这类信息,加之,移动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快速普及,学生获 取课程相关知识越来越容易,经常出现的情况要么是学生反映老师讲过的东西他们都已经知道了,要么 是学生问的最新时事老师不知道,尽管“师不必贤于弟子”,但如果老师经常错失“闻道有先后”的先 机,使得“弟子不必不如师”的情况越来越多,那么也就失去了教师作为任课老师的意义了,这种尴尬 经常在管理类专业的任课老师中出现。 2.2. 教学设计能力不足 青年教师由于对课程体系不够熟悉,因此,在授课前没有花时间去思考,这门课到底要让学生学习 些什么东西,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要增强学生哪一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也就是说对教学目标不能清楚 知晓,导致其教学经常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 对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编排能力不足,一些青年教师在授课前只把自己选取的教材过了一遍,以偏概 全,对该课程的已有理论体系吃不透,因此,对于教学内容的逻辑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点不能准确把握。有些青年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确实花了很多时间,下载了很多网络课件,自己的课件里 也综合了别人的好的内容,但却没有一条很明细的逻辑把这些素材很好的融合到一起,只是简单地罗列 堆砌,导致教学的系统连贯性和重点突出性的缺失。 对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和标准把握不足,不能恰当地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方法 有很多,案例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法、以人为本教学法、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课堂互动讨论等,多 种教学方法的结合使用可以使课堂效果提升很多,但是,青年教师多数囿于书本理论,照本宣科、课堂 互动少,使得原本应该很生动的一门课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 对课件设计能力存在欠缺, 或把课本内容照搬到课件上, 或插入一些与内容毫无关系的图片、 视频, 或课件展示过快等,这种过于倚重课件的“唯技术化”取向的教学,对教学效果的提高不仅无益反而有 害[3]。不得不承认,年轻教师在新技术、多媒体、互联网的运用上得心应手,比老教师有先天优势,但 优势运用不当,或过于依赖新技术,就成了一种劣势了。太多的新技术运用,弱化了理论知识部分,反 映不出个人思想,课件做的很炫,学生目不暇接,但从课程效果来看,学生普遍反映不好。甚至有些老 师课程太多,疲于应付,课堂上放太多视频,一门课程演变成了影视欣赏课;或者是直接把别人的课件 拿过来, 备课不充分, 卡克不连贯时常发生。 这种无自己的观点和思想的教学方式难以赢得学生的认可。 2.3. 教学语言能力较差 青年教师由于自身教学能力薄弱,在课堂中还常常存在教学语言上的问题。简单来讲,好的教学语 言不但能吸引学生专注听讲,而且能够快速领悟教师所讲内容。由于教学语言与生活语言不同,必须简 单精炼,通俗易懂。青年教师在这方面往往与老教师有不少差距。总体来讲,青年教师,尤其是高学历 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普遍不强,正因为这点,他们才选择进入高校当老师,试图逃避人心 叵测的复杂社会,并且他们经常奉行的口头禅是“学生好忽悠”。于是乎,带着这种信念,经过几年的 拼搏,终于来到了大学,如愿的站在了讲台上,而结果呢,也正如他们所期望的,他们低着头讲他们的 课,学生低着头干自己的事儿,互不干扰,相安无事。然而,这种教学状况只是他们心目中的理想,对 学生、对高校、对大学教育来讲,无疑是一种灾难。因为,我们的学生没有把握住老师所讲的东西,没 有在课堂上学到东西。原因就在没有对教学语言进行锤炼,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或是专业词汇太多,学 生听不懂,或是颠三倒四,没有逻辑性,或是过于低沉,带有口音,难以听清,让学生听起来难懂,学 137 张剑光 等 起来费劲,大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对于工商管理类的课程来讲,这种语言转化能力尤为重要,案例和 故事太多,本来是很生动有趣的案例课和故事课,最后竟演变为了“新闻联播课”,索然无味。 2.4. 课堂掌控能力不强 许多青年教师的课堂往往是程序化、单调化的“独角戏”。课堂上没有师生间的互动,只有教师一 人的“表演”。笔者曾经在学生中做过一项调查,你“眼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相当一部分学生,非 常看重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互动环节,因为这种参与性极高的互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 在互动中学到东西,最重要的给了他们表达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加之随时爆发的搞笑场景,课堂趣 味性陡然提升很多。然后,好多青年老师忽略了学生在这方面的需求与认知,将学生纯粹的看作知识的 容器,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把上课当成了任务,只求快速结束,没有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 和接受能力。缺乏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一节课按照自己的思路和节奏进行完成就行了,不和学生进行 心灵的交流、情感的沟通和智慧的碰撞。在这种课堂中,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烦躁,课堂压抑沉闷, 索然无味。尤其对于青年教师来讲,经常出现学生不尊重他们的情况,课堂上自由进出教室,随意接听 电话,挑学生回答问题不配合,更有甚者还有把教师当场轰出教室的情况发生,青年教师的教学地位可 窥一斑,令人担忧。 2.5. 不善于进行教学总结 很多青年教师不重视教学总结,认为上完课就完成了教学任务,从来不写教学总结,没有对课堂教 学进行及时有效的反思。没有这种主观能动性去反思,为什么课堂上学生老是交头接耳、玩儿手机、看 课程之外的读物、打瞌睡睡觉、到课率低、课间偷偷旷课、课下学生不找老师交流、学生对老师评教分 数很低等等,这些与教学质量息息相关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象呈递,却难以入青年老师的法眼,似乎这些 与他无任何关系。由于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教学质量长期得不到提高,学生怨 声载道,而高校中有没有有效的惩戒机制,这样的老师就成了教育界的蛀虫,教师界的败类。如果此类 教师逐渐增多,长此以往,大学将不大学,教育将不教育。 2.6. 实战经验贫乏 绝大多数青年教师都是“校门对校门”,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没有在社会上从事过跟所在专业和学 科领域相关的工作,因此,实战经验几乎为零,难以满足学生在实践动手能力方面的诉求。工商管理类专 业要想让学生学到真本事,必须要有丰富的实战经历,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言传身教学到东西,然后年轻 教师没有社会经验,入职后缺乏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有经验的企业教员由于待遇问题又引不进来。由于 没有经验可以传授,青年教师只能讲授课本上的东西,然后,最有资历编写教材是应该是在市场一线摸爬 滚打多年的老江湖,但是他们却没有时间来总结这些经验,也不会把自己的成功之处与人分享,多数教材 都是出自毫无实战经验、毫无社会阅历的高校教师,因为他们有足够多的时间来编写,如此局面,导致学 生经常反应教材无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工作后一点儿用都没有。笔者曾经指导学生做过三项调查:市场 营销专业学生专业满意度调查、06~10 级学生就业跟踪调查、11 级毕业生择业观与就业现状调查,这三项 调查结果有几个共性,其中一个就是学生普遍反映老师们在讲课的时候偏理论弱实战,希望多请一些实战 经验丰富的老师给他们授课。学生诉求与期望与工商管理类专业青年教师面临经验上的尴尬。 3. 原因分析 3.1. 科研与所授课程相关性不强 虽然年轻的博士有多篇研究成果,还有十几万字的博士论文,但对一门课程来讲,仅仅属于课程理 138 张剑光 等 论体系的一个点,点不能代表面,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对课程的理论体系还是不够熟悉。后续研究也只是 课程体系的另一个点,不可能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全面的研究,况且还有很多老师所做的研究与所授课 程压根就不在一个学科领域,甚至从来没学过所授课程,从而导致课程知识储备不足。 3.2. 教学利益没有诱惑力 目前, 我国高校给教师的课酬确实不高, 相当一部分高校基本工作量以内的课酬每课时三十元左右, 超过基本工作量之后的课酬每课时会高点,但一般都不超过五十元,按一门课 40 课时来算,超出基本工 作量后多上一门课,才两千元收入,远没有搞科研和到校外做兼职来得多来得快,对于面临巨大经济压 力的年轻教师相当没有诱惑力,所以,多数老师只把教学量控制在基本工作量以内,都不想多上课。另 外,教学乏力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教学与职称不挂钩,课时量的多少,教学质量的高低,与职称无任何关 系,虽然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教学,但仅仅作为一个参考,工作量不要太低,教学质量不要 太差就行,在评职称方面,教学的地位依然是微不足道的。尽管可以评各种教学奖,但一方面奖金低, 另一方面奖项级别低,对评职也无任何帮助。而省部级的、国家级的教学奖项,几乎都被老资历和科研 搞的好的教授所垄断,青年教师几乎无任何机会染指。教学地位的如此低下,导致高校老师都不愿意多 上课,不愿意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备好课,不愿意去参加各类培训来提高教学技能。 3.3. 教学投入不足 教学收入不高的最直接后果就是高校教师的教学投入严重不足。投入和付出在通常情况下是成正比 的,教学投入不足,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青年教师教学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3.3.1. 生活压力大,难以安心工作 刚刚毕业进入高校的青年教师几乎没有任何积蓄,却要面临结婚生子、养家糊口、买房买车、孩子 求学、赡养老人等一系列经济开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或者师资欠缺的高校为了吸引人才部分而提 供安家费、科研启动费和单位福利房等一系列诱人的物质待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青年教师的部分 压力,但大多数博士毕业后为了谋取更大的发展,选择了名校、省会城市或其他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 方的高校尤其是 211 和 985 类型的高校,对新引进的教师几乎没有任何待遇,高额的生活开支与微不足 道的课时津贴相比,经常让一些青年教师入不敷出,生活的乐趣在经济负担前消解了。高校教师中的单 身率和离婚率逐渐走高是这一状况的直接反应。青年教师的资历有限,获得社会资源的可能性也有限, 受邀讲学或咨询的机会几近于零。虽然部分青年教师也能申请到国家、地方或学校的课题资助,但是能 申请到的资助往往不足挂齿,更何况绝大多数人无缘问津科研课题。虽然,有一定的压力是好的,可以 转化为动力,但是多数青年教师感觉压力太大了,生活质量大打折扣,甚至有些人生活在底层,与国家 税务局将高校教师定为高收入阶层的地位极不相符,理想的角色期望和个体对角色的主观认识之间还存 在着不小的差距。在这种角色差距的作用下,青年教师的职业信念难免受到影响,其在教育教学活动和 个人职业发展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亦会严重受挫,使得很多青年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归属感缺失, 责任感不强,职业道德观念淡薄,价值取向偏离本职业轨道,一些老师忍受不了这种教育系统的低收入 状况,为了提高收入想方设法在校外做兼职、搞副业:开网店、做微商、校外兼课,所得收入比在学校 拿的还多,心思更加不在教学和科研上了。 3.3.2. 重科研,轻教学 青年教师之所以重科研,轻教学,主要有以下三个考虑:科研利益明显、科研压力大、职称压力大。 139 张剑光 等 1) 科研利益明显 科研与教学相比,往往能带来更直接的收益,许多高校把教师聘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与发表 论文论著数、立项结题数等科研指标挂钩,没有科研,就什么都没有了:没有职称,没有岗位,没有待 遇,没有前途。获得一项国家级课题,不仅收入有了很好的保障,评职称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儿。因此, 为了评定职称以及获得晋升,发表论文、取得科研成果成为青年教师的又一重大任务,并且是大多数青 年教师的主攻方向。不少教师疲于奔波于论文课题间,将有限的精力过多投入到科研中,造成教学投入 不足,无暇钻研教材,教学能力停滞不前。 2) 科研压力大 然而,青年教师毕竟资历有限,离开了博士生导师的研究团队,融入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成了孤家 寡人一个,科研成果又有限,地方课题论资排辈难以获取,没有小课题支撑,更别说国家级课题了。学 术界的马太效应非常明显,课题申报要看申请者已有的课题和成果,知名专家学者忙得团团转,挂名都 挂不过来, 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尽管在读研期间帮导师做了很多课题、 写了很多申报书、 发表了很多论文, 但都是为他人做嫁衣,没有自己挂名第一的,而课题申报看中的是属于自己的成果的数量和级别,可以 说,刚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在学术上是白纸一张,在申报课题的时候很难入评委的法眼。自己申请不来 课题,只能跟着老资历们做。但结果是活儿多名少,发表论文时署名也好、申请奖励也罢,排名总是靠 后。SCI、SSCI、国外 EI 原刊、国内权威期刊、校内 A 类、B 类期刊等,对于青年教师来讲,这些高级 别、高水平刊物成了他们挥之不去的重压。然而高水平刊物毕竟要求太高、审稿周期太长、数量有限, 加上金钱稿、人情稿越来越多,还有中介收费又太高,因此,在这些刊物上发表论文的难度太大,加上 部分高校规定读博期间的成果不算数,对于刚毕业的青年教师,想要在两三年内发表几篇符合职称要求 和评奖要求的高水平论文,真是比登天还难。 科研上的压力,让年轻教师们丝毫不能懈怠,必须加班加点写文章申报课题。好不容易申请上了国 家课题,在权威刊物上发表了高水平论文,对于有明确评审标准的高校中的年轻教师来讲,终于可以缓 一口气了,因为按标准终于可以评上副教授了。但是,由于名额有限,为了竞得有限的名额,必须要比 别人申请到更多的、更高层次的课题,发表更多更高水平的论文,科研难度进一步加大。 3) 职称评审压力大 高校中的职称评审要求越来越严、难度越来越大、名额越来越少,除了教育比较落后的地区高校和 急需扩充师资的高校的环境稍微宽松些,多数高校的职称评审争得头破血流,年轻教师要做好多方面的 功课,评审专家要多轮投票才能最终确定下来少得可怜的名额。但是,对于有名额限制的高校中的年轻 老师,尤其是 211 和 985 高校,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为在这些高校,评职称的标准就是谁比谁更 厉害,因为凡是参评的几乎都能够满足基本条件,但名额有限,部分高校,某一个学科,每年只有 1 个 名额,为了这仅有的一个名额,大家拼得头破血流,虽然在能力上都足够评教授了,但是,没有这个名 分,待遇还是上不去。此外,在职称的评定方面,有太多的人情因素。不少高校在职称评定方面存在暗 箱操作,一些人虽然在业务方面达到了所谓的职级标准,但评委们存在所谓地方主义、部门主义以及个 人主义等,影响到了职称评定的公正性。所以,为了评职称,要求大学教师必须是个多面手,要同时应 付多种局面。 一些高校虽然给了刚入职的青年博士副教授待遇,但是有名无分,三年内如果没有省部级以上课题 或者没有评上副教授,就不能继续享受副教授待遇,降格为讲师待遇,部分学校更严,几年内评不上就 得走人,甚至还有部分高校规定“非升即转”,由教师岗转为行政岗。多数 211 和 985 院校还规定,评 职称必须要有出国留学经历。上述几点改革,正在高校中逐渐蔓延开来,已然成为一种趋势。博士群体 的逐渐增多、职称名额的趋于紧张、高校生源的逐渐减少,很大程度上又推动了这一趋势的蔓延。故, 140 张剑光 等 青年教师的科研压力会越来越大。 但,评上职称并非就此高枕无忧了。最近几年,一些名牌院校在逐渐的尝试打破“能上不能下”的 职称评价体系,打算建立起一套“能上能下”的评价体系,每隔几年对所有教师进行一次评价,达不到 相应职称要求的,就要降级,正的降为副的,副的将为讲师,“靠吃老底儿混日子”的状况将逐渐的被 我国高校一一打破,无形中给原本压力已经够大的年轻教师又多了一层压力,科研难度难上加难。 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青年教师为了应付如此大的科研压力,大多数选择了把有限的时间和精 力放在了科研上,教学上的时间投入严重不足。 3.3.3. 教学任务繁重 由于扩招、自考和继续教育的发展,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成倍增加,有的周课时甚至达到 20 多学 时,与中小学教师无异。不断增长的课时量,与多年不变的低课时费,以及职称评审方面的“重科研、 轻教学”,导致高校教师都不愿意多上课,认为“科研是自留地,教学是公家田”,尤其是科研任务比 较重的和已经过了教师适应期的老师更不愿意上课,更别说新开课了,“排课难”是我国多数高校存在 的问题。但是,课总得有人上,于是乎,年轻老师就挑起了上课重任,尤其是刚入职的。这种属于被动 多上课的,还有一部分是主动多上课的。一部分年轻老师为了解决经济上的困难,主动申请多上课,除 了本学院、本学校的课,还主动申请别的学院和别的学校的课。尽管好多高校明文规定新进教师第一年 不能上讲台,但为了解决燃眉之急,也只能勉为其难了。对于毫无教学经验的年轻老师一学期上五六门 课,更有甚者还有上 9 门课的,超负荷的工作量使青年老师与学生缺乏交流和沟通,学生意见不能及时 反馈,青年教师没时间进行课后总结,严重制约了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一个教师给同样的学生在 同样的教室连续上三门以上的课的情况时有发生,视觉疲劳让好多学生难以接受。然而,绝大多数高校 的课酬毕竟不高,加之科研压力,青年教师在充当了三四年的“教学苦力”后,开始产生职业倦怠,变 成所谓的“老油条”后,就不再想多上课了,只保证基本的教学量,推掉的教学量就又转移到了新来的 教师身上。 目前各高校里普遍鼓励资深专家教授承担本科教学任务,由此也说明他们很少在本科教学一线,使 得青年教师承担了一半以上的课时数,由此看出,繁重的教学任务对于缺乏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来说, 很难抽出时间和空间对自身的知识进行更新、补充、消化、提高,更无法对教学进行研究和改进,又谈 何提高教学质量?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连年滑坡与高校排课不均衡有着必然的联系。 3.4. 教学培训过于宽泛,注重理论难获实效 大多数高校针对青年教师培养所开展的教学培训,大多主题过于宽泛,没有围绕具体的某种或多种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或某门具体的课程等进行具体的、针对性强的培训。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内容基本 上都是理论学习,不涉及教学技巧和实战,培训的用意很好,但最终的效果就是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应 付岗前培训课程的考试。培训者和被培训者已达成共识,培训的目的就是为了拿教师资格证,就算是理 论培训,逃课者大有人在,培训者熟视无睹,“反正大家都在应付,我又何必认真,为这点事儿,得罪 人,得不偿失,不如睁只眼闭只眼,还能做个顺水人情,何乐而不为”,这种想法点到了很多人的心坎 上。教师资格证的取得,对于硕士学位的老师来讲,还有点难度,必须得上课考试,试讲等,该走的流 程还得走,但对于博士群体来讲,就轻松多了,有时间去听听课,最后也不用考试,直接提交一份所授 课程的 PPT 即可,连试讲都省去了。博士群体的先天优势无疑成了助长不良风气的先天根源。高校所颁 发的“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并不足以表明教师己具备了应有的高校教育教学能力,张楚廷教授曾指出的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 师范教育体系目前只负责高中以下(含高中)学校师资的培养, 大学师资并无相应的 师范教育机构来培养, 也没有为研究生进入大学师资队伍之前的必要教学训练设置的其他专门机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