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学及古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如题所述

1949年前,中国的沉积学和沉积古地理学研究工作寥寥无几。新中国成立后,尤其近二十年来已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地质勘探工作的大规模开展,地质工作者不仅为祖国找到了大批矿产基地,而且结合沉积矿产的研究,在石油、天然气、煤、锰矿、磷矿、盐矿、沉积铜矿等方面系统总结了成岩和成矿理论。在沉积矿物、沉积环境、沉积模式、古地理、沉积建造、沉积地球化学、现代沉积等方面也都获得了很大进展。

陆续出版了一批沉积学和古地理学方面的专著、图集和教材。刘鸿允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古地理图《中国古地理图》(1955)。王鸿祯编著了我国第一本与沉积古地理学相关的高等学校教材《地史学教程》(1956),并领导了中国第二代沉积古理图《中国古地理图集》(1985)和《中国层序地层研究》(2000)等研究总结工作。刘宝珺和曾允孚等编著了《沉积岩石学》(1980)、《岩相古地理基础和工作方法》(1985)、《中国南方岩相古地理图集》(1994)。曾允孚和夏文杰编著了《沉积岩石学》(1986)。余素玉和何镜宇编著了《沉积岩石学》(1989)和《化石碳酸盐岩》(1982)。孙永传和李蕙生编著了《碎屑岩沉积相和沉积环境》(1986)。何镜宇和孟祥化编著了《沉积岩和沉积相模式及建造》(1987)。贾振远和李之琪编著了《碳酸盐岩沉积相和沉积环境》(198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版的有关著作和教材主要有:孟祥化等编著的《沉积盆地与建造层序》(1993)和《内源盆地沉积研究》(1993);冯增昭等编著的《中国沉积学》(1994)、《沉积岩石学》(1993)、《碳酸盐岩岩相古地理学》(1989)、《华北地台早古生代岩相古地理》(1990)、《西北地区寒武纪和奥陶纪岩相古地理》(2000)、《中国南方寒武纪和奥陶纪岩相古地理》(2001);邓宏文等编著的《沉积地球化学与环境分析》(1993);梅志超编著的《沉积相与古地理重建》(1994);王良忱和张金亮编著的《沉积相和沉积环境》(1996);赵澄林编著的《沉积学原理》(2001);陆克政等编著的《含油气沉积盆地分析》(2001);于兴河编著的《碎屑岩系油气储层沉积学》(2002);姜在兴编著的《沉积学》(2003)。这些成果不仅在教学和指导找矿工作中取得了有益的效果,而且也丰富了沉积学和古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内容。有关的刊物有《岩相古地理》(1981年创刊)、《沉积学报》(1983年创刊)和《古地理学报》(1999年创刊)等。

如上所述,近20年来,我国的沉积古地理研究与编图工作取得了巨大进展。古地理编图工作是与沉积学和大地构造学的理论同步发展的。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沉积古地理图,主要是概略性的以岩石组合和生物类型为依据而编制的。70年代以来,在现代沉积学理论指导下,以沉积相分析为基础,编图精度从概略比例尺扩大到中、大比例尺。近年来,由于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许多学者提出编制第三代岩相古地理图,即要恢复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古地理位置,把大陆变形和古板块的位移表示出来,这样的图件一般都是大范围概略性或小比例尺图件,编制这样的图件难度较大。

1979年成立的中国沉积学会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沉积岩石学和沉积古地理学的发展,学会相继召开了多次专题学术讨论会,并于1983年创刊了《沉积学报》,对提高我国沉积学研究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沉积学和古地理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地球科学进入学科综合、学科交叉等迅速发展的今天,其重点和前沿正在发生转移,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展,并围绕资源、环境、灾害和全球变化等4个主题展开,这就使沉积学及古地理学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了现有的学科知识体系,定量沉积学的研究是未来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因此沉积学及古地理学的发展潜力还很大,在沉积矿产和能源越来越紧缺的21世纪,沉积学及古地理学也必将在沉积矿产和能源勘探开发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