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自动化的区别与联系?

如题所述

自动化是机器或装置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按规定的程序或指令自动进行操作或控制的过程。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自动化应该归属于信息化,作为信息化生产力的一部分。信息化生产力是迄今人类最先进的生产力,它要求要有先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一切不适应该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将随之改变。

完整的信息化内涵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1)信息网络体系,包括信息资源,各种信息系统,公用通信网络平台等。

(2)信息产业基础,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信息装备制造,信息咨询服务等。

(3)社会运行环境,包括现代工农业、管理体制、政策法律、规章制度、文化教育、道德观念等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

(4)效用积累过程,包括劳动者素质,国家现代化水平,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不断进步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05
1. 关于“自动化”
  “自动化”一词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1953年,J·迪博尔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以《自动化》(Automation)命名的书籍。在书中,J·迪博尔给“自动化”所下的定义是:“
自动化是分析、组织和控制生产过程的手段”。也就是说,自动化是将自动控制应用于生产过程的结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动化技术也在不断丰富、深化。可以说,自动化
技术的发展历史是一部人类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延伸和扩展自身器官功能的历史。
“自动化”的定义有许多种,《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这样描述:机器或装置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按规定的程序或指令自动进行操作或控制的过程。自动化技术广泛用于工业、农业
、军事、科学研究、交通运输、商业、医疗、服务和家庭等方面。
  采用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部分脑力劳动以及恶劣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而且能扩展人的器官功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人类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自动化是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显著标志。
  2. 关于“信息化”
  从历史发展看来,信息化(informatization)概念的提出是与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的讨论相联系的。“信息化”这个名词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信息化的概念起源
于60年代的日本,日本社会学家梅倬忠夫在其发表的《信息产业论》中首次提出了“信息化”这个概念,认为信息社会是信息产业高度发达且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优势的社会,信息
化是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的动态发展过程。而后被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西方社会普遍使用“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的概念是7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
  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信息资源是信息化的基础.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是信息化的核心,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信息量不仅急
剧增长.而目前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战略资源。信息时代是信息成为人类活动的基本资源,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军事及社会的各个领域
,信息业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基础产业,信息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已经居于突出的地位。信息社会是继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之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出现的崭新时代。
  由此可见,“自动化”的名词出现在20世纪的40年代,而“信息化”的名词则出现在60年代。“自动化”与“信息化”两者的定义也是完全不同的,“自动化”是指:“机器
或装置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按规定的程序或指令自动进行操作或控制的过程。”而“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
会的历史过程。”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自动化”与“信息化”虽然并不是同一回事,但是,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与特点。
  1. 两者的联系
  20世纪40年代,C.E.香农从定量的方面描述了信息的传输和提取的问题,从而创立了“信息论”,这为信息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初步的基础。经典控制论的作者N.维纳则从控制的观点揭示了动物和机器的共同的信息与控制规律。维纳从控制论的角度出发,认为“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且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互相交换的内容的名称”。维纳关于信息的定义包含了信息的内容与价值,从动态的角度揭示了信息的功能与范围,但也有局限性。由于人们在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同时也存在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维纳关于信息的定义没有将信息与物质、能量区别开来。
  正是由于自动化系统和自动控制理论的出现,使原来对于信息的研究仅限于传输方面的概念开始突破。十分有意思的是:在中国,信息化战争的概念恰恰是《工程控制论》的作者,中国自动化学会的创立者——钱学森同志于1995年提出来的,之后才陆续在我国的社会各界广泛地出现“信息化”、“信息化建设”等名词。
  也就是说,在仙农创立信息论的同时,维纳(N. Wiener)出版了专著《控制论:或关于动物和机器中控制与通信的科学》,创建了控制论。后来人们常常将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合称为“三论”,或统称为“系统科学”或“信息科学”。
其次,两者虽然研究对象不同,但大多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与技术工具(电子数字计算机)。电子计算机是一种按照程序自动进行信息处理的通用工具。它的处理对象是信息,处理结果也是信息。由于电子计算机的问世,“自动化”与“信息化”两者很好地交汇在一起了。
  最后,“自动化”与“信息化”过程都普遍存在于社会、工业、农业、生物、国防军事、科学实验、日常生活和人类智能等领域。
  由此可见,“自动化”与“信息化”两者的联系是:研究工作的时代相同,研究工作的理论基础相似,研究工作的基本工具相同,研究问题的领域交融。
  2. 两者的区别
  首先,研究的对象明显不同,“自动化”是如何运用“信息”来进行对象的“控制”与“优化”。而“信息化”,一是研究“信息”的本身属性如信息的度量与定量、信息的编码、信息传输的效率、信息的纠错等等;二是指加快信息高科技发展及其产业化,提高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推广应用水平并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前进的过程。
  其次,研究“自动化”与“信息化”两者的科学技术界的出发点不同,角度不同。一个是针对着“无人化”的设备或装置按照指令或程序正常的自动运转;一个是针对着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与检索及其运转过程之中的安全问题。
  再次,内涵与特点不同。 “自动化”从科学层面来说是以控制理论、系统理论、复杂系统科学作为理论基础;从哲学层面来说是方法论;从技术层面来说是信息技术与工艺、其他技术的融合或桥梁。
  而“信息化”是指在社会、国民经济与国防军事等的各个方面,以先进的思想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为重点,以提高社会(系统)效率、生产能力、管理能力、作战能力为目的。 例如:企业信息化的内涵,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技术进步;又如: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等等。
  “信息化”这一概念向上到“国家信息化问题”,向下到“企业信息化问题”,具有更多的宽泛性。而“自动化”这一概念,虽然也具有一定的宽泛性,但是,应当说“自动化”不如“信息化”那样宽泛。因此,人们常把“自动化”作“信息化”的一部分来看待 。
在工业企业,自动化可以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减少人为的操作失误,保障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从而更好的保证产品的质量。但同时,随着企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一些工人的岗位会被自动化设备所替代,从而导致工人的分流、甚至下岗失业。
在工业企业,信息化可以降低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人为的错误,减少人情、舞弊等因素,保障管理工作严格按制度进行,增强管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但同时,随着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管理效率提高了,管理部门就不再需要一些管理岗位,从而导致管理人员的减员。
由于信息化主要是针对管理的,因此实施起来难度更大。
信息化业内有一句名言:信息化工程必须是一把手工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