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如题所述

非正式组织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满足成员需求:非正式组织成员能够在组织内获得归属感、安全感等心理需求的满足。由于正式组织的运作主要基于明确的规章制度,成员间的关系主要是职责和层级关系,这往往难以满足他们的心理和情感需求。而非正式组织中员工间的自发关系和非工作联系能够弥补这一空白,从而显著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和工作效率。
2. 增强组织凝聚力:非正式组织的形成通常基于心理和情感需求,成员间的关系由特定的行为规范调节,且通常有自己的“群体领袖”。这些“群体领袖”的影响力通常得到成员的认可,与正式组织中的权力性影响力不同,更具有说服力。如果组织管理者能够恰当地处理非正式组织的影响力,将大大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成长发展。
3. 促进成员沟通:非正式组织成员之间的交往频繁,信息传递迅速。组织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与维持、员工态度的改变等,都依赖于组织的信息传递。正式和非正式的途径都用于信息传递,而非正式途径的自然性特点使得信息传递更快捷、内容更丰富,更易于引起员工的共鸣,从而提高传递效果。
4. 助力组织目标实现:非正式组织最基本的优点之一是辅助正式组织完成工作。非正式组织本质上可以作为正式组织的积极支持,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然而,非正式组织也可能产生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
1. 促进“从众行为”:非正式组织具有一套非成文的规范,对成员施加压力,导致一致向外的行动倾向。如果这种倾向与组织目标冲突,可能会损害整个组织的功能运行,导致严重后果。
2. 排斥“标新立异”成员:非正式组织中不允许有创新性的成员存在,一旦出现这类成员,他们会被视为“越轨者”,遭到疏远和孤立,甚至被排斥出组织,这会影响组织的正常运行。
3. 抵制组织变革:非正式组织成员在获得心理和情感满足的同时,如果组织的结构功能发生变革或制度变动危及到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成员可能会一致抵制这种变革,从而阻碍组织的改革进程。
4. 形成“集体思维模式”:非正式组织成员通常对群体内共同认可的规范准则持完全信任态度,呈现心理相容趋势,并努力对此做出一致解释。当这种趋势与组织的行为准则和规章制度相悖时,可能会阻碍组织的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