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家当初占据辽东一方,最后为什么会陨落?

如题所述

公孙家当初占据辽东一方,最后为什么会陨落?主要是因为公孙渊的叛乱和司马懿的征讨。公孙渊是公孙康的次子,他在夺取叔父公孙恭的位子后,开始与吴国勾结,并自立为燕王,背叛了曹魏。曹魏的明帝曹叡派司马懿率领大军讨伐公孙渊,经过一年多的战斗,最终攻克了辽东的襄平城,斩杀了公孙渊,平定了辽东。这样,公孙家割据辽东近五十年的局面就结束了。

我的观点依据是:

    公孙家之所以能够割据辽东那么久,主要是因为辽东地理位置偏远,有山海阻隔,不易进攻。而且公孙家在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三代时期,都比较顺从曹魏的朝廷,按时上贡纳贡,没有造成太大的威胁。曹魏也没有太大的动力去平定辽东,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付吴蜀两国上。

    公孙渊却不同,他有着和他祖父公孙度一样的野心和胆略,他想要建立自己的王朝,不再臣服于曹魏。他先是与吴国联络,并接受了吴国的册封为燕王。后来又杀死了吴国的使者,并献上他们的首级给曹魏,试图两面讨好。他还招揽了鲜卑等少数民族为自己效力,并派人去骚扰曹魏的北方边境。这些行为都严重触怒了曹魏的明帝曹叡,使得他下定决心要消灭公孙渊。

    司马懿是曹魏的名将和谋士,他有着丰富的军事经验和政治智慧。他率领四万精兵出征辽东,沿途克服了各种困难和阻碍,如辽西走廊的泥泞、辽水河谷的围堑、襄平城的坚固等。他还利用了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如大雨、内应、诈降等,打败了公孙渊的军队,并攻破了襄平城。他还表现出了仁义和宽容的一面,如释放了被囚禁的公孙恭、安抚了降众、保护了文物等。他以少胜多、以远制近、以智取胜,完成了曹魏朝廷交给他的任务。

总之,公孙家当初占据辽东一方,最后为什么会陨落?是因为公孙渊背叛曹魏而引起了司马懿的征讨。司马懿以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政治手段,成功地平定了辽东,结束了公孙家的割据。这是一个充满了战争、阴谋、野心和智慧的故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5-17

公孙家当初占据辽东一方,最后为什么会陨落?

汉末三国,割据一方的公孙氏家族,为什么会陨落?

都说汉未三国,其实在辽东地区一直存在着一个割据势力,这就是公孙氏家族。东汉末年,公孙度担任辽东太守,在中原大乱时,确保了辽东地区的稳定,从此经历四世三代人统治,近五十年。这最后一任就是公孙渊。

公孙家族

公孙渊是公孙度之孙,其父是第二代辽东太守公孙康,这位公孙康最有名的要数杀了二袁与苏仆延单于,因此得到曹操的嘉奖,成了襄平侯。公孙康去世时,其子尚幼,于是他的弟弟公孙恭成了辽东太守,此时已经是曹丕的时代了,魏文帝派人安抚他,拜他为车骑将军,封他为“平郭侯”。

魏明帝曹叡太和二年(228年),公孙恭被公孙康之子公孙渊篡了位,魏明帝派人拜公孙渊为“扬烈将军”,任命他为“辽东太守”。

这位公孙渊可不是个老实人,虽然公孙氏实际上已经割据了辽东,但名义上还是曹魏的臣子,于是他像联络当时曹魏主要的敌人孙权来制衡。孙权大喜,还派人和重礼去辽东,结果却被反复无常的公孙渊给涮了,吃了瘪。

不过公孙渊此次行为让曹魏警觉起来,魏明帝曹叡决定彻底解决这个隐患。

自立为王

曹魏景初元年(237年),幽州刺史毋丘俭,带兵前来,用魏帝的诏书,叫公孙渊去洛阳上朝。公孙渊当然不敢去洛阳上朝,只得翻脸,派兵迎战,与毋丘俭的少数军队在辽宁海城之西的辽隧县交锋,把毋丘俭打了回去。

此次胜利让公孙渊冲昏了头脑,认为自己时机已到,于是自称“燕王”。此时的华夏大地出现了第四个政权。

这让曹叡大怒,于是他将曹魏的杀手锏搬了出来一司马懿!

昙花一现

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六月,司马懿的四万大军兵临辽水,他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策略从东岸过河,之后采取“引蛇出洞”之计击溃拦路之敌,躲过雨季后,司马懿开始了攻坚战,直逼襄平城。

史载:“昼夜攻之,矢石如雨。渊窘急,粮尽,人相食,死者甚多,其将杨祚等降。”——《晋书》

到了八月,司马懿纵兵攻入襄平,大开杀戒。共计斩杀公孙渊文武官员二千余人,年龄十五岁以上的男性兵丁七千余人。公孙渊与儿子公孙修带了几百人出城想逃,被司马懿的兵捉住,杀掉。

雄踞辽东近五十年的公孙氏切底灭亡。

自作自受

实际上,公孙渊根本不具备自立的条件,公孙一族能共在辽东割据那么多年,主要是因为中原的群雄逐鹿,与他接壤的魏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南面的孙权和刘备,对于辽东,曹魏主要就是安抚,比较他们的实力太弱了。

一是国力不足。辽东的管辖范围还如不蜀汉,当时人烟稀少,国力不强。另外,辽东地区战事不多,公孙家的军队实力也无法和当时的三个国家相比。

二是群敌环绕。强大的曹魏就不说了,辽东的周边还有高句丽、百济和鲜卑各部的存在,虽然当时的这些少数民族政权还不太强大,但都比较敌视公孙氏。

不过公孙氏并没有完全灭亡,当时被公孙渊推翻的公孙恭被认为无罪,活了下来,不过他因病已经成了阉人,也算是福祸相依。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