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做好一名报务员

如果做好一名报务员

报务员是通信兵中既辛苦又担责任的一项工作,经常性地夜间工作使很多人患有胃病和关节炎等疾病,并且责任重大。工作职责是通过电台直接接收和下达首长的军事命令;随时给空中的飞机提供天气实况;战时第一时间接收上级下达或给下级发布的各种预警紧急警报,那时的紧急警报从1001到9009(当时是绝密的),每一组数码都代表一道紧急命令。大概内容:1001是紧急预警警报;以此类推2002防原子弹;3003防化学武器;4004是突遇敌机侵袭,所有飞机紧急升空……9009是解除紧急预警警报等命令,以上警报必须在1分钟内发出去。

平时的电报分特级.加急和急三种等级,都有相应的时间规定。天气实况预报则是每小时正点向各个机场通播发布一次。一般是告知能见度.风向.风速.云层和雷雨等情况,5个数码为一组,共计6到7组。目的是随时通报天气变化情况,给夜航的飞机提供气象保障。收发电报要绝对保证内容的实效性和100%的准确性。一旦延误和出现差错,直接影响到飞机的安全和部队的军事行动,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新训结束后,全体人员打好背包并带上个人所有的家私,集结在大操场。各个连队的兵贩子等待我们这些即将被分配的新兵蛋子(部队俗称)。当时,看到我们生活训练在一起三个月的战友,被一个个点名带走的时候,心理有一种失落感和酸溜溜的感觉。而我们多数人则被留下学习报务专业。

报务员真正需要记住的东西并不多,只有10个数字和26个字母的电码,以及一些常用的用字母组成的“通报用语”(联络语言),但对抄收与发报的速度和准确性要求很高。

  在正式开始训练的前几天,我已经毫不费力记住了所有需要硬背的东西。但是,不得不承认,人的智力和反应程度真的有高下之分。

我们的教室应该算是最早的“电化”教室了。每个学员的课桌上都有一个固定的电键和一副耳机。电键和耳机都与讲台联在一起。教员可以随意监听任何学员的发报。学员也可以通过耳机单独收听教员的发报。就像一部部联在一起的有线电台。

  报务训练课程包括发报和抄报。抄报训练分为字母抄报和数码抄报,字母抄报主要是用于联络双方的代号和相互沟通的联络用语,数码抄报是抄收阿拉伯数字,是电报的电文。抄报速度越快.准确率越高,说明技术水平就越高。发报也是如此。

谁也没有想到,正式的训练竟然是从握笔姿势开始的。数字和字母的写法也要从头开始学,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按统一的抄报字体书写。这些训练主要是为了提高报务员的抄报速度,使抄写出的字体更容易辨认。报务员书写2和3时与常人有明显的不同。但这种书写习惯其实并不容易保持,离开报务几年后,我就恢复了常人的写法。

  发报训练开始后,我们逐渐体会出报务员的不容易。据老一代的报务员讲,早期的报务员是用“立姿”发报的。所谓“立姿”,指得是发报时,右手的中指是立在电键的按钮上敲击的。]到了我们这一代,发报姿势已经由“立姿”改为了“跪姿”,发报时中指不再是“立”在电键上而是“跪”在了电键按钮的依托上。这样一来,中指的指甲下面那一块嫩肉就成了敲击电键时的主要击打点。而对于刚开始接受训练的报务员来说,电键的弹簧又调得比较硬,所以,发报训练开始后没多久,几乎所有学员的右手中指的指甲下面都肿了起来。个别人的手指甚至打破,血肉模糊,惨不忍睹,痛苦可想而知。在教员喊出的“打”的口令声中,大家基本上都是咬着牙往下敲电键……尽管如此,训练也没有间断过。直到有一天,大家的中指下面都生出了厚厚的硬茧,总算是过了这一关。

训练在大多时候都是枯燥无味的,每天只是在抄报和发报之间循环。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学员的发报和抄报速度在不断地提高。由一开始的听不懂,到每分钟抄收10码、20码、30码……80码,最后抄收到每分钟120码,持续抄收1200个数码以上……

报务集训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新兵收、发电报,并达到一定的水准。训练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抄收电报训练;另一部分是发电报的训练。

抄报训练就是把对方发过来的莫氏电码,还原为10个阿拉伯字母或26个英文字母。其中10个阿拉伯字母有长短码的区分,短码的1为:一短一长,即“滴、嗒”;长码的1则为一短四长,即“滴、嗒、嗒、嗒、嗒”。报训队将大部分时间都放在抄收电报的训练上。原因很简单,抄收电报就是靠大量的、反复的练习使大脑对电码声形成条件反射,训练到一定的时候,只要耳朵听到电码声,大脑根本不用辨别电码究竟是“滴答”还是“滴滴答”马上就在纸上直接写出正确的字母。抄报训练很枯燥,我们每天8个小时头戴耳机,手拿铅笔,不停地收听着电报声,不停地在纸上抄写着,大脑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有时候教员还在电报声中加上一些干扰杂音,模仿实战的收报环境。

尽管每个人训练都很刻苦,但并非所有人最后都能达到抄收高速电码的水平。因为一旦电报的速度高于每秒120个字母,就需要靠“压码”的技术才能实现均匀书写,从而把电报完整无误地抄写下来。所谓“压码”就是当对方发出第一个字母时,抄报者并不急于书写,而是把已经听到的电码记在心中,当对方发第二个字母时,才开始在纸上书写刚才的第一个字母。据说,“压码”的高手最多可以压4个字母,也就是说对方电报声在终止后,抄报者才不慌不忙的把最后的一组字母均速地抄纸上。“压码”技术是一种特别的天赋,只有具有这种特别天赋的,才能抄写高达每秒160个字母的高速电报。我尽管属于比较聪明好学的,但我没有“压码”的天赋,所以我在报训队的最高抄收电报速度只有每分钟140个字母。

发报训练更为艰苦,难度也更大。

首先要过握键的关。发报有跪姿和立姿之分:跪姿就是把中指的第一个指节跪在电键握柄的园盘上,食指自然弯曲,指尖点在握柄的圆头,拇指轻轻握住电键握柄圆头。立姿是将食指和拇指并排,并将两个指尖点在电键的握键上。不管是跪姿还是立姿,发报时都要靠腕力带动中指,将电键压下去,使电键上方的电触点与电键下方的电触点短暂接触,这样“滴”的一声就出来了。“嗒”的标准长度是三个“滴”,用手腕控制好电键触点的接触时间,就形成“嗒”的一声。发报者就是靠着这样的手势,将莫氏电码通过无线电设备发往空间。

为了最终能实现高速发报,发报训练必须按照科学的规律,循序渐进,所以初学者都采用跪姿发报。而且为了锻炼腕力,开始学习发报的时候,都要把发报建的弹簧调得紧紧的,电键的距离调得大大的,一点一划的慢慢发。等到教员觉得这个水平比较稳定的时候,学员才能逐步把弹簧调松一些,把触点的间距调小一点,发报的速度也相应提高一点。由于发报时中指的第一个指节是跪在电键上的,没有多久,中指的指甲根部就被电键顶的凹陷下去,然后红肿起来,有的学员还磨破了皮肤,第二天根本无法接触电键。但是训练不能停止,大家只能苦熬着,直到手指磨出了茧子,才适应了电键。顺便说一下,无线电员的身份是最容易识别的,因为他们的中指第一个指节长期跪压在电键上,一般中指的指甲都是凹陷的,当初我也是这样。

其次要过好腕力到指力的过度关。要知道,低速的发报是比较容易的,一般来说,经过一个多月的发报训练,靠腕力的有节奏运动,就能把低速的电报发出去。但是要发送每分钟120以上的高速电报,靠腕力就无法实现了。你想想,每份钟120个字码,每个字码平均3个“滴”和一个半“嗒”,加上字节中的间隙,每秒钟手腕的上下运功要起码要5次以上,所以单靠手腕的力量根本无法实现高速发报。因此只有靠发报者通过长期漫长的磨练,以一种很自然的方式,将腕力过度到指力,发报时通过手腕和手指的共同运动,才能把电报以极高的速度发送出去。由于发报时每个人的手腕及手指的抖动是不一样的,所以有经验的收报者往往能够根据发报者的手势,辨别出这份电报是由谁发出的。也由于手腕的力量决定了发报的速度和质量,所以在部队,连队的首长以及报务员自身对于报务员的手腕都非常的珍惜,一般尽可能避免参加重体力的劳动,以致突出政治的年代,有些人批判部队把报务员培养成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修正主义苗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2-05
我是2000年的报务员,收发报90~110码左右,120吗发报不真实,我不知道上位网友怎么做到的,在我们通信团只有一个老兵能做到收发120码左右,平时战备值班80~100码左右,通信兵专业枯燥乏味,每天就是收发报,我是5年兵,我的手中指是有个茧子,不过没有那么严重,现在以经看不出来了,这么多年了很想念老部队,希望能回老部队看看。
第2个回答  2017-12-29
上面说的都对,但是哪能不干活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