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的保姆李燕娥

要详细 谢谢

宋庆龄
文件: 宋庆龄到上一层
文件
八、尽瘁国事心系平民
1950年10月、11月,我国东北大地已临近严冬,刺骨的寒风不时卷起雪花在黑土地上呼啸,而在对岸的朝鲜,则是炮火纷飞,硝烟弥漫,打着“联合国”旗号的美国军队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与侵略者展开了一场血与火的大较量。正是在这样的时刻,宋庆龄副主席到东北视察来了。

这是宋庆龄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后首次出巡。她在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及朱明、廖梦醒、浓粹缜、罗叔章等陪同下抵达东北后不久,即驱车前往东北边防军某部三连驻地。这个连队在历史上曾经立下显赫战功,如今驻扎在鸭绿江畔,随时准备待机出动。上午9时,宋庆龄等一行来到连队,向指战员表示亲切慰问。她察看了伙房,然后走进战士宿舍,与年轻的战士们围坐一起,亲切交谈。宋庆龄看到部队士气高昂,边防巩固,感到很放心。她在返回途中,对同行的同志们说:“我们开国不久,就能把遭受敌人蹂躏的破烂摊子很快地恢复和整顿,还能抗美援朝,这样的事应当大大宣传。”

随后,宋庆龄一行马不停蹄,先后视察了黑龙江省呼兰县永贵村、双城县民和村和吉林省蛟河县保安屯、长春市郊区胡家店子。在这四个完成了土地改革的村子里,宋庆龄亲身访问农户,和农民座谈,与农民一起合影留念,亲眼看到了农村欣欣向荣的景象,感受到了土地改革的巨大作用。她在以后撰写的《新中国向前迈进》这篇调查报告中兴奋地写道:“土地改革改变了基本的经济情况,因而给东北农村的农民改变整个政治环境和政治机构铺平道路。群众的自由,代替了旧日所受的压迫。群众的权力,代替了集中在地主及狗腿子手中的暴力。这些变革比起生产上的进展,不仅并不逊色,而且与它有不可分解的联带关系。”在这篇调查报告中,宋庆龄运用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为这一年东北农业丰收总结了四条基本经验:一是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因而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二是改进了耕作方法,农民认识到有了科学的协助,生产才能大踏步地前进;三是农业劳动力组织得好,建立了以自愿参加和互助为基础的农业变工互助组;四是劳动模范和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宋庆龄在深入农村调查的同时,对城市建设和工业同样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她先后视察了哈尔滨铁路修理厂、小丰满发电厂、吉林造纸厂、大连远东电力公司、大连运输公司、鞍山钢铁公司。在鞍钢,宋庆龄第一次看到汗流浃背的炼钢工人把巨大的熔炉炉门打开,只见一道灿烂的光芒喷射而出,钢水从巨大的炉中倾泻而下,散发硕大无比的火花。此时宋庆龄心花随钢花同时开放。她说:“我心里不由想到:‘这是中国的生命力。’”

此次宋庆龄冒着严寒,走遍了东北三省,行程4260公里,先后访问了54个地区和工程,其中包括东北的七个主要城市,视察了四个村子、十一个工厂、十一个矿场及不计其数的教育文化和福利机构。每到一处,她都认真听取当地负责人的汇报,不时地提出一些问题,并要随行的同志详细作记录。同时,她还深入到田间、车间察看生产情况,到农户和工人家庭进行访问,与众多的工人、农民和基层干部直接交谈,并仔细阅读了大量的书面材料,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扩大了视野,对许多重大政策的执行情况有了透彻的了解。从东北调查回京以后,宋庆龄抓紧时间写了《新中国向前迈进——东北旅行印象记》。先后发表在《中国建设》杂志和《人民日报》上。在这篇调查报告的最后一节,宋庆龄激情满怀地为新中国开国第一年的成就和美好前景鼓舞欢呼:

总结一下我从东北所得到的主要印象吧:

帝国主义、官僚资本、军阀割据、国民党的腐败政权都已经完全摧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真正的人民政权。

这使得土地改革可以完成并获得巩固。东北的农民再也不会回到过去受压迫、封建、贫匮的日子了。他们已走上了集体努力的道路,走上了导入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的道路。

这使得城市的工人阶级解放了他们的创造才能。加上苏联专家在真正国际主义精神下的协助,他们正迅速地重建着工业,为了它在新民主主义时代的未来发展打下了一个基础——新民民主义时代是走向完全组织起来的,高度效率的社会主义时代的工业的准备时期。

这使得农民和工人都能享受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物质上得到利益,文化上长足地进步。我们灵敏而富创造性的人民正被改造为新民主主义的公民,逐渐变成社会主义时代的先进的人。

东北证明了新中国确实在朝着它光辉的未来,向前迈进。

东北之行是宋庆龄第一次深入基层,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以后,她在繁忙的国务活动中,经常挤出时间视察各地,了解民情,以下是其中主要的几次:

1951年11月,宋庆龄视察华北地区,参观张家口市干部子弟保育院和市郊的老鸦庄,向农民了解生产情况;在大同慰问煤矿工人;视察北戴河空军某部,并与飞行员亲切交谈。

1955年5月,视察上海国营第一棉纺厂,访问先进生产者杨富珍等人家庭。6月,到江苏松江专区,视察全国水稻丰产模范陈永康领导的农业社。

1956年2月,出访印度、缅甸、巴基斯坦三国回国后在昆明暂停时,见缝插针,视察昆明郊区农业生产合作社和昆明市街道工作。

1958年10月,视察上海国棉十七厂。她和工人一起在食堂进餐。

吟诗九女墩深情寄于妇女解放

1953年12月,宋庆龄到武汉视察,听陪同人员介绍,武昌著名风景区东湖有个九女墩,那里埋葬了太平�%E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3-25
这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宋庆龄和她的保姆李燕娥之间的一些生活小事,赞颂了宋庆龄敢于蔑视不合理传统习惯的大无畏精神和民主平等、尊重劳动人民的高尚人格。

课文一开头就用设问的方法,给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安葬在泱泱大国名誉主席宋庆龄遗体左面的李燕娥是谁?她为什么安葬在宋氏陵园,和国家名誉主席并列?然后,作者具体地记叙了宋庆龄和她的保姆李燕娥的几件生活小事:第一次见面,宋庆龄就拉住李燕娥亲切地问长问短;很少向人们谈到自己的宋庆龄却多次向人们谈论李姐,念念不忘李姐为她做的一切;李姐身体不大好,宋庆龄不但不再让她照顾自己,还用自己的薪金另请了一个小保姆,自己也尽可能地亲自照顾李姐,嘘寒问暖,端汤喂药;宋庆龄为李姐设计墓地,不但把她安排进自家的陵园,而且和自己一模一样的样式,并排而立。最后,文章概括地指出,宋庆龄是二十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她和李姐的关系,只是她波澜壮阔的生活海洋里许许多多动人故事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我们敬爱的宋庆龄奶奶,受到人格美的熏陶;二是激发学生再找一些介绍宋庆龄的文章读一读的兴趣,练习收集有关的资料,使学习活动得到进一步扩展。
第2个回答  2007-03-19
你又没说要她的什么资料!!怎么回答你啊?!
第3个回答  2007-03-19
李燕娥是广东中山人,从16岁就来到宋庆龄身边,陪伴了宋庆龄整整53年。她虽然没有文化,但爱憎分明、性格爽朗。解放前,在重庆、上海等地,国民党特务多次用金钱收买她,用介绍对象诱惑她,想通过她来刺探宋庆龄的情况,但李燕娥对宋庆龄忠心耿耿,丝毫不为所动。宋庆龄称赞她是“不拿枪的警卫员”。解放后,她尽心竭力地照看着宋庆龄在上海的寓所和那些孙中山留下来的遗物。
宋庆龄从不把李燕娥当作“下人”,而视她为家中的一员。李燕娥比宋庆龄小了近20岁,但却一直被称着“李姐”。吃饭时宋庆龄与她同桌,并且让她坐在主人的位置上,自己则坐侧座。李燕娥身体比较胖,宋庆龄又让人专门改制了一张矮床,方便她休息。
解放后,宋庆龄住北京时间居多,为了抚慰李燕娥的思念之情,宋庆龄把自己的照片和北京寓所主楼的照片寄给她。李燕娥把照片摆在自己的房间里,以便随时都能看到。有一次李燕娥受了伤,宋庆龄十分担心,专门指示上海的同志抓紧为李燕娥疗伤,还专程赶到上海看望。
宋庆龄为李燕娥想得非常周到、细致。她经常送一些小礼品给上海寓所的工作人员,每次总是专门准备一些火腿、广东腊肠等家乡食品,带给李燕娥。
1971年11月8日,宋庆龄专门给上海寓所的管理员周和康写信说:“现在委托你办一件事:旧历10月10日是李燕娥的生日。她在我处服务快40年了,我应该对她忠心耿耿的工作有些表示。请你在9日那天代买一只熟的大油母鸡及8斤苹果、2斤香蕉送给她(连同这张贺片)。多谢你!”
1979年,李燕娥患了子宫癌,宋庆龄万分焦急,亲自把她从上海接到北京,不仅请人照料她的生活,还嘱咐身边的工作人员要像对待她一样来照顾李燕娥。
她还请来最好的医生为李燕娥诊治。当医生确定她的癌变已到晚期时,宋庆龄十分伤心。她压抑着悲痛之情,尽可能抽出时间陪李燕娥聊天,以缓解她的痛苦。当时北京的青菜很少,她怕李燕娥不习惯,就请人想办法多买些新鲜蚕豆来补充。为了增加营养,宋庆龄特别吩咐每天要让李燕娥吃鸡肉,喝鸡汤。
对于病重的李燕娥,宋庆龄心情十分沉重。她曾给马海德写信说:“我亲爱的管家患了可怕的疾病,使我十分心烦意乱。她跟随我50年了,她是那么的忠诚,也是我最可信任的朋友。我害怕她很快会死去……她躺在床上全然不知真正折磨她的是什么病痛!我是如此悲伤和六神无主……”
第二天,她又写信给爱泼斯坦:“近日来我为李姐(我50多年的伴侣和管家)病重而极感心烦意乱。她不仅是我的助手,更胜过我的亲人……”
如果不是亲眼读到这些信件,简直难以想像,在任何巨大的压力面前都不曾惧怕、不曾退缩的宋庆龄,为了李燕娥竟会流露出如此强烈的悲伤。
1981年2月,在焦虑的煎熬中传来了李燕娥病逝的消息,宋庆龄顿时热泪盈眶。当李燕娥的骨灰盒被送到宋庆龄住所时,她迎上去,把脸紧紧贴在骨灰盒上,不住地抚摸着,亲吻着,泪水点点滴滴洒落……
在李燕娥骨灰移送上海那天,宋庆龄支撑着病体,亲自把骨灰盒从自己的卧室里抱出来,步履蹒跚地从楼上一直送到门口的汽车上。事后,她给一位友人写信说:“我痛心地告诉你,我亲爱的管家和同伴李燕娥……因患癌症逝世……我可怜的燕娥在几天前由一些信得过的朋友陪同,在上海埋葬了。她的骨灰将埋在宋氏墓地。我死后,将长眠在我忠心的同伴旁边。”
为了李燕娥的后事,宋庆龄特意写信给秘书说:“我一直答应让李姐的骨灰埋葬在我父母的坟的边头,要立她的碑。我以后也要埋在那里。”并要求:墓碑“和李姐要做同样的”。为此,她还专门画了一张草图。
就在李燕娥去世100多天之后,宋庆龄亦不幸病逝。宋庆龄的骨灰被送到了上海万国公墓宋氏墓地,就是今天的宋庆龄陵园。陵园中间,是宋庆龄父母——宋耀如和倪桂珍的合葬墓,东侧是宋庆龄墓,墓碑上刻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之墓”。西侧对称位置,是形状相同的李燕娥墓。墓碑上刻着“李燕娥同志之墓——宋庆龄敬立”的字样。
第4个回答  2007-03-20
//????????????????????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