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践佛法?

在生活中如何实践佛法?

自从太虚大师倡导“人生佛教”以来,在许多大德共同努力下,中国佛教走向了一个新的里程。在中国佛教走向人间之际,净慧法师更提出了“生活禅”的理念并付诸实践,利益人间,其功甚伟。净慧法师说得好:“必须把佛法净化人生、净化社会的精神,完整地落实在生活中,落实在工作中,落实在做人的分分秒秒中”,“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净慧法师的开示本身就已说明了佛法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就笔者理解,这些开示中其实包含了两个基本要点,即:以佛法指导生活实践和在生活中实现佛法。以佛法指导生活实践意味着以佛法的智慧融入生活中,以大乘菩萨行的精神自利利他,自净净他,使自己、使他人、使社会远离染污,远离烦恼;而在生活中实现佛法则意味着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自在、更安祥、更幸福,转烦恼为菩提,使社会更和平、更安宁、更洁净,化人间为净土。在这里,以佛法指导生活实践为因,在生活中实现佛法为果。然而,我们将要面临的问题是:佛法与生活究竟是同是异?佛法究竟能不能指导生活?也就是佛法与世法的关系将如何定位的问题。事实上,就笔者观察,有些在家修行人在这方面的认识是比较模糊,本文主要想谈谈这些问题,以期得到一清醒认识。
言佛法与现实生活的有同异问题,就佛法的究竟来说早已落在戏论中了,但就随俗谛而言,却又必须弄明白。一般而言,在认识上容易走上两个极端:一是认为佛法是出世法,与世间法完全是两回事,因而佛法根本上很难与世法融合在一起,否则只能导致佛法的世俗化,这是比较传统的看法;一是认为佛法与世法不二,所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佛法与世法是一个东西,有些修行人动辄言“佛魔不二”,认为强调佛法与世法的区别无异于将佛法与世法打成两段,等于使佛法脱离现实生活,这在提倡“人间佛教”的今天是最易产生的看法。(“佛魔不二”的概念也往往被某些附佛外道别有用心地借用,以混淆是非)
佛法可以分为真谛和世谛,从真谛方面看,佛法、世法一性不二,空寂平等,一切法皆是佛法,它们本质上是一体的;但从世谛方面看,佛法、世法的缘起不同,佛法缘清净法得建立,世法缘染污法而成就。因而佛法是出世法,是解脱法,而世法是轮回法,是系缚法。因此二者是不同的,是相异的。在贯彻佛法走向人间的同时,要全面衡量这二谛的深刻意义而行于中道。认为佛法与世法是两回事,是执着于二者在缘起上的差异性,这不仅迷失二者在体性上一致平等一味的真谛,同时也迷失了佛法必然要化导世间、净化生活的大乘菩萨精神,因为佛法的真精神必然是以不舍众生,献身世间的普贤愿行为归趣的,如《金刚经》言:“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果我们将佛法与世法,修行与生活都打成两截,只顾自己的解脱和安乐,不愿深入世间担当弘法利生、影响大众的责任,不愿用佛法的真谛去唤醒烦恼众生的恶梦,那我们凭什么去灭度众生?凭什么去圆满普贤愿行?由此可见,虽然佛法与世法在缘起上有异,但我们不能因此将其判为两途,因为二者在体性上是圆融无碍的,生活与修行是可以并行不悖的。相反,如果由于佛法与世法在体性上一味不二,便由此认为佛法就是世法,世法就是佛法的话,那就惑于二者体性的平等而迷失二者缘起上的差异,那么就会模糊二者的界线,我们说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并不意味着把佛法异化为世间法,也不是把佛法等同于世间法,而是要以佛法的基本精神,以四摄为基本原则贯通于现实生活中,在顺应现实变化的基础上去净化我们的生活,消除我们的心垢,息灭我们的烦恼,这是实行“人间佛教”这一基本理念时要清醒认识到的。无论大、小乘佛法,根本上都是针对众生烦恼而建立的对治法,“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佛陀是大医王,佛法便是这位大医王针对众生疾病为求对治而开出的药方,能治众生八万四千烦恼病,令众生转染得净,离苦证乐。如果佛法与世法变成了一回事儿,在世谛上也变成不二了,那佛法的存在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功能,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有时,过于强调佛法与世法的平等同样会失去佛法应有的旨趣。因此在给佛法与世法之间的关系定位时,要注意真谛和世谛间的问题,不着真谛不舍真谛,不着世谛不舍世谛而行中道。
无论我们是使佛法脱离世法还是将佛法混同世法,其结果都是使佛法失去其本有的功能。由于我们长劫以来的无明习气,我们在工作、生活中都充满了贪嗔痴的意识心念及行为,但我们却往往无知无觉,这是世法的根本面貌。正如《地藏菩萨本愿经》中地藏菩萨所说的:“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我们的情形恰是如此。如果我们失去了佛法的引导,我们便如离家出走,失去依怙而时常迷路的幼儿被危险所包围一样,轻言“佛魔不二”对我们尚在凡夫地的修行者来说并不是一件明智的事。而佛法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能引领我们远离贪嗔痴之恶疾,脱离六道烦恼苦海,在同样的工作和生活中,转染污为清净,转系缚为解脱,从而在不废弃世间的工作和生活的同时获得人生意义的终极之乐。由此可见,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佛法的引导意义是勿用置疑的。我们不仅要用佛法来指导我们自己的生活,照顾当下的一言一行,照顾当下的起心动念,令自己的身口意三业能转恶为善,转染成净。同时,我们还要用佛法的智慧来观照世间的现象,观照人类发展的终极意义,发起大乘愿行,不住真谛,不染世法,自利利他,与一切有情共圆种智。笔者以为,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理解净慧法师所说的:“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的真实意趣,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验到“人间佛教”的真谛。
回答者:luyishisan13 - 都司 六级 3-19 14:10

不入世如何出世?
回答者:huafei215 - 初入江湖 三级 3-19 14:16

参考大德黄念祖老居士的作法,要先守五戒,修十善业。深入经藏,弘扬佛法

黄念祖老居士,法号龙尊,亦号心示、乐生,别号老念、不退翁。

生于一九一三年即癸丑三月初六日。幼早孤,母亲梅太夫人笃信佛教。礼敬三宝,净行超伦,性自纯孝。从小异于常儿无嬉戏恣肆之态,而且勇于承担之责任感,处世中,进退应答无不得体,咸誉其少年老成。常随侍太夫人听经闻法,参谒净宗大德舅舅梅光羲老居士闻习熏陶,志趣超群。有深厚的福德夙根。

二十岁于北京工学院学习时(大学期间,学业成绩突出,性格开朗,活泼,擅长排球、滑冰等运动)。第一次读佛典为《金刚经》,深体“无住生心”之妙,受大震动,从始至终多次感觉如醍醐灌顶,身心内外清凉润泽。兴起“以凡夫心致臻此境唯有念佛或持咒”之念,从此对学佛生起大崇敬心。

二十二岁于开滦煤矿工作,一次梦中遍览“家”不可得,忽成一片虚空,初开悟。

抗战时期,于国难之中,学佛益加精诚,曾皈依当代禅宗大德虚云老法师,于密宗皈依红教大德诺那祖师嫡传弟子莲花正觉王上师及白教大德贡嘎上师,后于一九五九年继承莲花精舍金刚阿阇黎位,受王上师衣钵及遗嘱。

三十二岁,抗战胜利后,经梅光羲老居士引荐拜谒禅净大德夏莲居大师,深蒙奖掖,成入室弟子,莲公大师出入于儒佛显密禅净各宗,融会贯通,著作宏富,于宗净要旨,穷深极微,艰苦卓绝,会集《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以下称大经),黄老亲闻大师讲解此经,详作笔记,于禅净两宗深得法要,六十年代初撰写《大经玄义提纲》一册,呈大师鉴核,深蒙印可,并嘱托弘扬大经,命可直抒己见,随意发挥讲解。

四十岁时,于天津大学任教授,精诚修法读经。忽一日触机成偈。呈夏大师鉴览,肯定真开悟,称其为唯一心许弟子。呈王上师评鉴,亦确定为开悟无疑。

文革动乱中,黄老历经磨炼艰危,而修持无片刻松懈,相反愈加勇猛精进,所获真实利益不可胜记,正如大师悬记“唯艰难困苦备尝之矣,方可成就。”数次遇死,均安定持诵,将生死置之度外,完全放下,安然渡过,尤其一次遭遇龙卷风,周围物件房屋全部扫光,而念师泰然无损,仍直立于原地,获大进展。

黄老居士素怀传灯之志,弘扬净土之愿,拯救群生之望,也为报佛恩、师恩,遍观众经论,苦心参研、构思酝酿。自一九七九年经二年,闭门谢客,专心注释大经,于一九八一年完成初稿。一九八二年完成二稿,在严重疾病折磨下悲心更切,依然矢志不渝,奋力完成三稿,时为一九八四年、历时六载,竣稿付印,于一九八七年《大经解》流通于海外。黄老以开佛之见,示佛之见。导群生悟佛之见,入佛之见,契理契机,理喻圆融,深入浅出,文显义明。使海内外佛子普沾法雨,深获真实利乐。笔耕著作同时,在中国佛学院及居士林、广化寺多次弘法或开设净宗讲座,第一批著作除《大经解》外,尚有《净土资粮》与《谷响集》第二批著作完成有《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心声录》,尚未完成的有《大经白话解》,计划撰写的尚有《净修捷要报恩谈》,《禅净密三法一味论》与《随笔》等,惜众生福薄,均未能实现。

自一九八O年以来,黄老多种疾病缠身,本应多加休养调护,但为弘法大事,将个人完全置之度外,一九九O年起为进一步弘法、普被三根,着手撰写《大经白话解》,经常废寝忘餐,同时还慈悲接引、随机设教、终日劳顿,终于一九九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凌晨,示疾往生,临终前欲言不能之时,但洒脱一笑,全无牵挂。

一九九二年四月七日荼毗、遗骨洁白、获五色坚固子百余粒。广化寺观音殿往生堂奉有五色坚固子各一粒供众瞻仰。海内外弟子争先引请供奉。

黄念祖老居士,尊为净土宗师,他的遗教随着他的示疾往生,猛然觉醒了大家。从广化寺举办的往生回向法会、京都佛教界四众弟子云集八宝山随喜荼毗法式,观人们至诚敬仰的心情,远远超出仪式所表,大家更加明白了黄老的悲心所示,无常觉照了学修迫切性,很短时间内众多居士表示专修净土,以读诵《大经》为日课, “净修捷要”为晚课,持名念佛为方便,加紧地用功修持。广化寺在历时三年“广化念佛会”的基础上,明确今后的法会,将以《大经》为主题,兼听净土宗经解录音磁带,有志带领在家学众专弘专修净土,与有缘者同圆种智,同生极乐。
回答者: ladber - 江湖豪侠 十一级 3-19 14:45

任何事情不想着赶快完成
也不退后一秒去做
回答者: 嗡阿吽 - 同进士出身 六级 3-19 14:45

这个问题我也很想知道答案.
回答者:大石头肴大智慧 - 助理 二级 3-19 15:32

什么是佛法呢,简单的说,释迦牟尼世尊住世的时候,世尊的言教就是佛法;世尊灭度后,遗留下的三藏十二部经典也是佛法。什么又是生活呢,可以说:在生命延续期间,吃饭睡觉、读书求知、上班工作、休闲娱乐就是生活。换句话说,我们一天到晚身、口、意三方面的行为(造作)就是生活。

为什么说,佛法就在生活中呢?原来‘佛者觉也’,佛陀二字,只是印度梵语的音译,如果意译的话,意思是‘觉者’、‘智者’。一个觉悟的人,或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他说的话,含有‘轨范’的意思,所以称为‘法’。佛法、就是要我们增长智慧之法,也是要我们求证觉悟之法,试问,我们要增长智慧,求得觉悟,不在生活中求智慧,不在生活中求觉悟,又向何处求呢?

信仰佛教的人,通俗的说是‘信佛’,正确的说是应该是‘学佛’。学佛的什么呢,学佛陀的思想言行,学佛陀的生活方式,希望自己也能增长智慧,求证觉悟。学佛要‘解行并重’,不仅只是知,更重要的是行——实践力行,才能求证,实践力行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修行’。修行在何处修呢,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唐代一位无名尼师,有一首‘悟道’诗流传下来,诗曰: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偶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尽日寻春不见春’,是说历经长久时日,踏遍云封雾锁的山头,去寻那春意。春意在那儿呢?遍寻不得,最后掩不住茫然失望的心情,回到自已的家中。就在百无聊赖之余,无意中拈起案头瓶中插的梅花,放在鼻端轻嗅,一阵冷香沁人,啊,‘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原来枝头上香意盈然,春不就是在这儿吗?

其实,说的是寻春,事实上寻的不是春,而是‘道’——寻的是开悟之道。也可以说,寻的是证悟佛法的方法。为了寻求证悟之道,行脚参访,遍历各方,最后寻到了,原来就在自己的心中。证道,要用自己的心证悟,不假外求。而我们学佛的人,不也是参访名山,寻师学道。其实,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要在深山古寺中,黄卷青灯的修行。所以六祖慧能大师说: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是觅兔角。

佛法就在世间,就在日常生活中。离开世间,离开生活,何来的佛法呢?孔子说:‘道不远人’,孟子说:‘道在尔而求诸远’。道就在我们身边,也就在我人心上,我们‘习焉不察’,不注意,反而忽略了。道在我们心中,我们生于道、行于道,而我们不知道,反而向心外、远方去求。照来佛法中所指的道,事实上就是‘觉悟之道’。我们身体的主宰——心识,本来具有理性、良知,但因以私欲覆蔽,心灵物化,所以我们迷昧颠倒。受著欲望的支配,去追求攫取;未求到时感到痛苦,求到了又恐怕失去,也感到痛苦。这患得患失的烦恼,是任谁都免不掉的。而佛法就是求智慧、证觉悟之法。如何求得智慧、证得觉悟呢,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修行’。譬如种花种树,我们要使花美观,要使树成材,就必须要修剪。生为一个人,谁能是天生的完人呢?不是完人,就要修——修正我们的行为,修正我们的生活方式。藉著修行的力量,净化我们的心灵,圆满我们的人格。果然能心灵清净、行为端正,就是为求智慧、证觉悟奠下了基础。

佛经上说,众生的行为有三种,即是身行、语行、意行,也就是身体的行为,口头的语言,心中的思想,这叫做‘身、语、意’三行。而行为的后果——行为对未来的影响,就是‘业’,佛经上称为身、语、意三业。在以上三行之中,实以心行为主,三业之中,也以意业最重,所以《华严经》说:‘三界唯心’,《唯识论》说:‘万法唯识’。因为我们心中有贪、嗔、痴的烦恼,身体才有杀、盗、淫的恶行,嘴巴才有妄语、绮语、两舌、恶口的恶语。所以要修行,先要修心。果能学佛修行,净化心灵,则十恶业即转为十善业。所以认真的说,修行就是修心。

心是我人精神作用的主体,又名为识。心识的作用,就是缘虑色、声、香、味、触、法六境,去了解分别。心识虽然有了别外境的作用,帮助我们吸取资讯,获得知识;但同时也因为它有与生俱来的无明——贪婪、嗔恚、愚痴等烦恼,又使我们造作恶业,增长罪衍。在许多烦恼中,尤以贪、嗔、痴三种烦恼为众烦恼的根本,所以又称为‘三毒’,也称为‘三火’。有了这些烦恼,使我们欲望炽盛,患得患失,经常生活在困惑不安中。

因此,我们修行,要先从熄灭三火修起,即是在日常生活行为中,时时反省,时时观照,熄灭心中的三毒之火,修正我们念婪、嗔恚、愚痴的行为。果然熄灭了心中的三种根本烦恼,当然也就不会再有杀、盗、淫的身业,也不会再有妄语、绮语、两舌、恶口的语业。俗语说:‘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就是这个意思。
回答者:双色球皇帝祖宗 - 经理 四级 3-19 16:38

http://bookgb.bfnn.org/books/0619.htm
http://bookgb.bfnn.org/books/0356.htm
http://bookgb.bfnn.org/books/0509.htm
http://bookgb.bfnn.org/books
回答者:香光庄严 - 同进士出身 七级 3-19 17:11

参考大德黄念祖老居士的作法,要先守五戒,修十善业。深入经藏,弘扬佛法

黄念祖老居士,法号龙尊,亦号心示、乐生,别号老念、不退翁。

生于一九一三年即癸丑三月初六日。幼早孤,母亲梅太夫人笃信佛教。礼敬三宝,净行超伦,性自纯孝。从小异于常儿无嬉戏恣肆之态,而且勇于承担之责任感,处世中,进退应答无不得体,咸誉其少年老成。常随侍太夫人听经闻法,参谒净宗大德舅舅梅光羲老居士闻习熏陶,志趣超群。有深厚的福
回答者:冲123 - 试用期 一级 3-19 19:43

这个问题很深刻,很难回答,个人的条件不同,我认为作为一个俗人的 我 应该去使他人活的更美好,方便.比如不难为别人,帮助别人,不随地仍垃圾.节约一粥一饭,有的人认为节约算什么,老子有钱,不花白不花.可是你想想,我们的每一件衣服,从农民牧民或者工人的手中花了多少血汗,节约了虽然事情小但能减少多少损耗,可以让多少人享受清闲的时光,真是做了太多的公德,这样一点一点 点点滴滴也许就能获得一个活泼坦荡的心胸,已经是作到了.
回答者:帝出乎震 - 初入江湖 二级 3-19 20:38

随喜各位!阿弥陀佛!
回答者:耀修 - 经理 四级 3-20 00:21

实践啊
理论联系实际,不要光是最嘴上功夫,讲究实际修行
去真的修,修什么?五戒十善六度
把你的慈悲用于实践,去爱护众生.
把父母和长辈当佛一样礼敬
把师父和同修当如来一样赞叹
等等
阿弥陀佛
回答者: 行愿佛子 - 举人 五级 3-20 01:15

多做好事 比如把钱全捐给我 死后就可以登入西天极乐世界了
回答者:52140107 - 助理 二级 3-20 10:06

佛 ?
心中有佛,佛自有你!
最基本的就是 "人之处,性本善"
你善就可以了!
回答者:liulovexiu - 试用期 一级 3-20 10:14

我不信的,不过要实现应该多宣传,有很多人都信的,一般年长人都信.
回答者:rainrain001 - 试用期 一级 3-20 10:22

证文殊智,效普贤行,实践就是行动,身体力行的去实照佛的教诲信受侍行,就是实践佛法
回答者:无智无德 - 魔法师 五级 3-20 12:39

就地正法!意思是随时随地都有机会。
每一个人都拥有自觉的可能性只有通过身体力行才能得道证实。佛法无边回头是岸,芸芸众生惟有嘎然停止于某一刻,证悟自性觉醒,才是一次瞬间顿悟的体验。得此经历者都曾在那一刻放弃人世所有思想负担,顿悟之后再重新选择就是了。如此佛法深入人心而又能被人意识到,佛法自然就完成自己使命而成为记忆了。这种实践是最有效的生活内容,我早已经通过了自觉阶段而进入了理想的自由境界了。愿意与你们分享成功的经验。
回答者:一名京人阿勇 - 秀才 三级 3-20 13:25

佛说法了吗?
先干好人该做的事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3-19
自从太虚大师倡导“人生佛教”以来,在许多大德共同努力下,中国佛教走向了一个新的里程。在中国佛教走向人间之际,净慧法师更提出了“生活禅”的理念并付诸实践,利益人间,其功甚伟。净慧法师说得好:“必须把佛法净化人生、净化社会的精神,完整地落实在生活中,落实在工作中,落实在做人的分分秒秒中”,“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净慧法师的开示本身就已说明了佛法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就笔者理解,这些开示中其实包含了两个基本要点,即:以佛法指导生活实践和在生活中实现佛法。以佛法指导生活实践意味着以佛法的智慧融入生活中,以大乘菩萨行的精神自利利他,自净净他,使自己、使他人、使社会远离染污,远离烦恼;而在生活中实现佛法则意味着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自在、更安祥、更幸福,转烦恼为菩提,使社会更和平、更安宁、更洁净,化人间为净土。在这里,以佛法指导生活实践为因,在生活中实现佛法为果。然而,我们将要面临的问题是:佛法与生活究竟是同是异?佛法究竟能不能指导生活?也就是佛法与世法的关系将如何定位的问题。事实上,就笔者观察,有些在家修行人在这方面的认识是比较模糊,本文主要想谈谈这些问题,以期得到一清醒认识。
言佛法与现实生活的有同异问题,就佛法的究竟来说早已落在戏论中了,但就随俗谛而言,却又必须弄明白。一般而言,在认识上容易走上两个极端:一是认为佛法是出世法,与世间法完全是两回事,因而佛法根本上很难与世法融合在一起,否则只能导致佛法的世俗化,这是比较传统的看法;一是认为佛法与世法不二,所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佛法与世法是一个东西,有些修行人动辄言“佛魔不二”,认为强调佛法与世法的区别无异于将佛法与世法打成两段,等于使佛法脱离现实生活,这在提倡“人间佛教”的今天是最易产生的看法。(“佛魔不二”的概念也往往被某些附佛外道别有用心地借用,以混淆是非)
佛法可以分为真谛和世谛,从真谛方面看,佛法、世法一性不二,空寂平等,一切法皆是佛法,它们本质上是一体的;但从世谛方面看,佛法、世法的缘起不同,佛法缘清净法得建立,世法缘染污法而成就。因而佛法是出世法,是解脱法,而世法是轮回法,是系缚法。因此二者是不同的,是相异的。在贯彻佛法走向人间的同时,要全面衡量这二谛的深刻意义而行于中道。认为佛法与世法是两回事,是执着于二者在缘起上的差异性,这不仅迷失二者在体性上一致平等一味的真谛,同时也迷失了佛法必然要化导世间、净化生活的大乘菩萨精神,因为佛法的真精神必然是以不舍众生,献身世间的普贤愿行为归趣的,如《金刚经》言:“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果我们将佛法与世法,修行与生活都打成两截,只顾自己的解脱和安乐,不愿深入世间担当弘法利生、影响大众的责任,不愿用佛法的真谛去唤醒烦恼众生的恶梦,那我们凭什么去灭度众生?凭什么去圆满普贤愿行?由此可见,虽然佛法与世法在缘起上有异,但我们不能因此将其判为两途,因为二者在体性上是圆融无碍的,生活与修行是可以并行不悖的。相反,如果由于佛法与世法在体性上一味不二,便由此认为佛法就是世法,世法就是佛法的话,那就惑于二者体性的平等而迷失二者缘起上的差异,那么就会模糊二者的界线,我们说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并不意味着把佛法异化为世间法,也不是把佛法等同于世间法,而是要以佛法的基本精神,以四摄为基本原则贯通于现实生活中,在顺应现实变化的基础上去净化我们的生活,消除我们的心垢,息灭我们的烦恼,这是实行“人间佛教”这一基本理念时要清醒认识到的。无论大、小乘佛法,根本上都是针对众生烦恼而建立的对治法,“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佛陀是大医王,佛法便是这位大医王针对众生疾病为求对治而开出的药方,能治众生八万四千烦恼病,令众生转染得净,离苦证乐。如果佛法与世法变成了一回事儿,在世谛上也变成不二了,那佛法的存在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功能,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有时,过于强调佛法与世法的平等同样会失去佛法应有的旨趣。因此在给佛法与世法之间的关系定位时,要注意真谛和世谛间的问题,不着真谛不舍真谛,不着世谛不舍世谛而行中道。
无论我们是使佛法脱离世法还是将佛法混同世法,其结果都是使佛法失去其本有的功能。由于我们长劫以来的无明习气,我们在工作、生活中都充满了贪嗔痴的意识心念及行为,但我们却往往无知无觉,这是世法的根本面貌。正如《地藏菩萨本愿经》中地藏菩萨所说的:“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我们的情形恰是如此。如果我们失去了佛法的引导,我们便如离家出走,失去依怙而时常迷路的幼儿被危险所包围一样,轻言“佛魔不二”对我们尚在凡夫地的修行者来说并不是一件明智的事。而佛法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能引领我们远离贪嗔痴之恶疾,脱离六道烦恼苦海,在同样的工作和生活中,转染污为清净,转系缚为解脱,从而在不废弃世间的工作和生活的同时获得人生意义的终极之乐。由此可见,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佛法的引导意义是勿用置疑的。我们不仅要用佛法来指导我们自己的生活,照顾当下的一言一行,照顾当下的起心动念,令自己的身口意三业能转恶为善,转染成净。同时,我们还要用佛法的智慧来观照世间的现象,观照人类发展的终极意义,发起大乘愿行,不住真谛,不染世法,自利利他,与一切有情共圆种智。笔者以为,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理解净慧法师所说的:“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的真实意趣,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验到“人间佛教”的真谛。
第2个回答  2007-03-19
参考大德黄念祖老居士的作法,要先守五戒,修十善业。深入经藏,弘扬佛法

黄念祖老居士,法号龙尊,亦号心示、乐生,别号老念、不退翁。

生于一九一三年即癸丑三月初六日。幼早孤,母亲梅太夫人笃信佛教。礼敬三宝,净行超伦,性自纯孝。从小异于常儿无嬉戏恣肆之态,而且勇于承担之责任感,处世中,进退应答无不得体,咸誉其少年老成。常随侍太夫人听经闻法,参谒净宗大德舅舅梅光羲老居士闻习熏陶,志趣超群。有深厚的福德夙根。

二十岁于北京工学院学习时(大学期间,学业成绩突出,性格开朗,活泼,擅长排球、滑冰等运动)。第一次读佛典为《金刚经》,深体“无住生心”之妙,受大震动,从始至终多次感觉如醍醐灌顶,身心内外清凉润泽。兴起“以凡夫心致臻此境唯有念佛或持咒”之念,从此对学佛生起大崇敬心。

二十二岁于开滦煤矿工作,一次梦中遍览“家”不可得,忽成一片虚空,初开悟。

抗战时期,于国难之中,学佛益加精诚,曾皈依当代禅宗大德虚云老法师,于密宗皈依红教大德诺那祖师嫡传弟子莲花正觉王上师及白教大德贡嘎上师,后于一九五九年继承莲花精舍金刚阿阇黎位,受王上师衣钵及遗嘱。

三十二岁,抗战胜利后,经梅光羲老居士引荐拜谒禅净大德夏莲居大师,深蒙奖掖,成入室弟子,莲公大师出入于儒佛显密禅净各宗,融会贯通,著作宏富,于宗净要旨,穷深极微,艰苦卓绝,会集《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以下称大经),黄老亲闻大师讲解此经,详作笔记,于禅净两宗深得法要,六十年代初撰写《大经玄义提纲》一册,呈大师鉴核,深蒙印可,并嘱托弘扬大经,命可直抒己见,随意发挥讲解。

四十岁时,于天津大学任教授,精诚修法读经。忽一日触机成偈。呈夏大师鉴览,肯定真开悟,称其为唯一心许弟子。呈王上师评鉴,亦确定为开悟无疑。

文革动乱中,黄老历经磨炼艰危,而修持无片刻松懈,相反愈加勇猛精进,所获真实利益不可胜记,正如大师悬记“唯艰难困苦备尝之矣,方可成就。”数次遇死,均安定持诵,将生死置之度外,完全放下,安然渡过,尤其一次遭遇龙卷风,周围物件房屋全部扫光,而念师泰然无损,仍直立于原地,获大进展。

黄老居士素怀传灯之志,弘扬净土之愿,拯救群生之望,也为报佛恩、师恩,遍观众经论,苦心参研、构思酝酿。自一九七九年经二年,闭门谢客,专心注释大经,于一九八一年完成初稿。一九八二年完成二稿,在严重疾病折磨下悲心更切,依然矢志不渝,奋力完成三稿,时为一九八四年、历时六载,竣稿付印,于一九八七年《大经解》流通于海外。黄老以开佛之见,示佛之见。导群生悟佛之见,入佛之见,契理契机,理喻圆融,深入浅出,文显义明。使海内外佛子普沾法雨,深获真实利乐。笔耕著作同时,在中国佛学院及居士林、广化寺多次弘法或开设净宗讲座,第一批著作除《大经解》外,尚有《净土资粮》与《谷响集》第二批著作完成有《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心声录》,尚未完成的有《大经白话解》,计划撰写的尚有《净修捷要报恩谈》,《禅净密三法一味论》与《随笔》等,惜众生福薄,均未能实现。

自一九八O年以来,黄老多种疾病缠身,本应多加休养调护,但为弘法大事,将个人完全置之度外,一九九O年起为进一步弘法、普被三根,着手撰写《大经白话解》,经常废寝忘餐,同时还慈悲接引、随机设教、终日劳顿,终于一九九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凌晨,示疾往生,临终前欲言不能之时,但洒脱一笑,全无牵挂。

一九九二年四月七日荼毗、遗骨洁白、获五色坚固子百余粒。广化寺观音殿往生堂奉有五色坚固子各一粒供众瞻仰。海内外弟子争先引请供奉。

黄念祖老居士,尊为净土宗师,他的遗教随着他的示疾往生,猛然觉醒了大家。从广化寺举办的往生回向法会、京都佛教界四众弟子云集八宝山随喜荼毗法式,观人们至诚敬仰的心情,远远超出仪式所表,大家更加明白了黄老的悲心所示,无常觉照了学修迫切性,很短时间内众多居士表示专修净土,以读诵《大经》为日课, “净修捷要”为晚课,持名念佛为方便,加紧地用功修持。广化寺在历时三年“广化念佛会”的基础上,明确今后的法会,将以《大经》为主题,兼听净土宗经解录音磁带,有志带领在家学众专弘专修净土,与有缘者同圆种智,同生极乐。
第3个回答  2007-03-19
什么是佛法呢,简单的说,释迦牟尼世尊住世的时候,世尊的言教就是佛法;世尊灭度后,遗留下的三藏十二部经典也是佛法。什么又是生活呢,可以说:在生命延续期间,吃饭睡觉、读书求知、上班工作、休闲娱乐就是生活。换句话说,我们一天到晚身、口、意三方面的行为(造作)就是生活。

为什么说,佛法就在生活中呢?原来‘佛者觉也’,佛陀二字,只是印度梵语的音译,如果意译的话,意思是‘觉者’、‘智者’。一个觉悟的人,或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他说的话,含有‘轨范’的意思,所以称为‘法’。佛法、就是要我们增长智慧之法,也是要我们求证觉悟之法,试问,我们要增长智慧,求得觉悟,不在生活中求智慧,不在生活中求觉悟,又向何处求呢?

信仰佛教的人,通俗的说是‘信佛’,正确的说是应该是‘学佛’。学佛的什么呢,学佛陀的思想言行,学佛陀的生活方式,希望自己也能增长智慧,求证觉悟。学佛要‘解行并重’,不仅只是知,更重要的是行——实践力行,才能求证,实践力行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修行’。修行在何处修呢,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唐代一位无名尼师,有一首‘悟道’诗流传下来,诗曰: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偶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尽日寻春不见春’,是说历经长久时日,踏遍云封雾锁的山头,去寻那春意。春意在那儿呢?遍寻不得,最后掩不住茫然失望的心情,回到自已的家中。就在百无聊赖之余,无意中拈起案头瓶中插的梅花,放在鼻端轻嗅,一阵冷香沁人,啊,‘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原来枝头上香意盈然,春不就是在这儿吗?

其实,说的是寻春,事实上寻的不是春,而是‘道’——寻的是开悟之道。也可以说,寻的是证悟佛法的方法。为了寻求证悟之道,行脚参访,遍历各方,最后寻到了,原来就在自己的心中。证道,要用自己的心证悟,不假外求。而我们学佛的人,不也是参访名山,寻师学道。其实,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要在深山古寺中,黄卷青灯的修行。所以六祖慧能大师说: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是觅兔角。

佛法就在世间,就在日常生活中。离开世间,离开生活,何来的佛法呢?孔子说:‘道不远人’,孟子说:‘道在尔而求诸远’。道就在我们身边,也就在我人心上,我们‘习焉不察’,不注意,反而忽略了。道在我们心中,我们生于道、行于道,而我们不知道,反而向心外、远方去求。照来佛法中所指的道,事实上就是‘觉悟之道’。我们身体的主宰——心识,本来具有理性、良知,但因以私欲覆蔽,心灵物化,所以我们迷昧颠倒。受著欲望的支配,去追求攫取;未求到时感到痛苦,求到了又恐怕失去,也感到痛苦。这患得患失的烦恼,是任谁都免不掉的。而佛法就是求智慧、证觉悟之法。如何求得智慧、证得觉悟呢,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修行’。譬如种花种树,我们要使花美观,要使树成材,就必须要修剪。生为一个人,谁能是天生的完人呢?不是完人,就要修——修正我们的行为,修正我们的生活方式。藉著修行的力量,净化我们的心灵,圆满我们的人格。果然能心灵清净、行为端正,就是为求智慧、证觉悟奠下了基础。

佛经上说,众生的行为有三种,即是身行、语行、意行,也就是身体的行为,口头的语言,心中的思想,这叫做‘身、语、意’三行。而行为的后果——行为对未来的影响,就是‘业’,佛经上称为身、语、意三业。在以上三行之中,实以心行为主,三业之中,也以意业最重,所以《华严经》说:‘三界唯心’,《唯识论》说:‘万法唯识’。因为我们心中有贪、嗔、痴的烦恼,身体才有杀、盗、淫的恶行,嘴巴才有妄语、绮语、两舌、恶口的恶语。所以要修行,先要修心。果能学佛修行,净化心灵,则十恶业即转为十善业。所以认真的说,修行就是修心。

心是我人精神作用的主体,又名为识。心识的作用,就是缘虑色、声、香、味、触、法六境,去了解分别。心识虽然有了别外境的作用,帮助我们吸取资讯,获得知识;但同时也因为它有与生俱来的无明——贪婪、嗔恚、愚痴等烦恼,又使我们造作恶业,增长罪衍。在许多烦恼中,尤以贪、嗔、痴三种烦恼为众烦恼的根本,所以又称为‘三毒’,也称为‘三火’。有了这些烦恼,使我们欲望炽盛,患得患失,经常生活在困惑不安中。

因此,我们修行,要先从熄灭三火修起,即是在日常生活行为中,时时反省,时时观照,熄灭心中的三毒之火,修正我们念婪、嗔恚、愚痴的行为。果然熄灭了心中的三种根本烦恼,当然也就不会再有杀、盗、淫的身业,也不会再有妄语、绮语、两舌、恶口的语业。俗语说:‘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就是这个意思。
第4个回答  2007-03-20
实践啊
理论联系实际,不要光是最嘴上功夫,讲究实际修行
去真的修,修什么?五戒十善六度
把你的慈悲用于实践,去爱护众生.
把父母和长辈当佛一样礼敬
把师父和同修当如来一样赞叹
等等
阿弥陀佛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