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讲讲诸葛亮其人其事?越多越好!看完三国,我太崇拜他了!

如题所述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一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二身长八尺,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一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於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於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於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刘表长子琦,亦深器亮。表受后妻之言,爱少子琮,不悦於琦。琦每欲与亮谋自安之术,亮辄拒塞,未与处画。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於吾耳,可以言未?”亮答曰:“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琦意感悟,阴规出计。会黄祖死,得出,遂为江夏太守。俄而表卒,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先主至於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於孙将军。”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讬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於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於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於今日。”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一曹公败於赤壁,引军归邺。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遣法正迎先主,使击张鲁。亮与关羽镇荆州。先主自葭萌还攻璋,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二十六年,群下劝先主称尊号,先主未许,亮说曰:“昔吴汉、耿弇等初劝世祖即帝位,世祖辞让,前后数四,耿纯进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世祖感纯言深至,遂然诺之。今曹氏篡汉,天下无主,大王刘氏苗族,绍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纯言耳。”先主於是即帝位,策亮为丞相曰:“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统,兢兢业业,不敢康宁,思靖百姓,惧未能绥。於戏!丞相亮其悉朕意,无怠辅朕之阙,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亮以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张飞卒后,领司隶校尉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一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一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二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曰: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於内,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於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德)〔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於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於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於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三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讬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於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讬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遂行,屯于沔阳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一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二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於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魏将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诏策亮曰:“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前年燿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挹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一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二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於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诏策曰:“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讬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於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於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3-19
  一,诸葛亮对刘禅的特殊“照顾”并未使刘禅“感怒不感言”,更不是在监视刘禅或独揽大权。相反的,诸葛亮逝世后,李邈曾上书刘禅说诸葛亮权利过大,死了比活着好。刘禅对此事是什么态度呢?——他把李邈杀了!而且,刘禅还说“政由葛氏,祭由寡人”。由此可见,刘禅并未对诸葛亮有那磨大的怨意。
  二,天下九州,魏有其六,吴有其二,蜀国呢?只有区区一个益州。地域的限制使蜀国在人口,经济上都受到很大限制。如何解决呢?南征,内治,这都是从自身谋求发展。但必竟只有一州之地,潜力有限。与其说诸葛亮穷兵黩武,我看到是形势所迫。说诸葛亮祸国殃民更是错。试问:三国鼎立后,各国各发生过几次动乱?答:魏-12次,吴-23次,蜀-2次。
  三,不知杜微,何祗,张裔三人的故事大家是否知道?(在这里不再详述,请自己查资料)再请大家算一下,诸葛亮执政期间共任用了多少人才?其中又有多少是新起用的?
  四,上面说过了,蜀国人才缺少,用人还来不及,又怎会“把击”人才呢?他毕竟是不是蜀国的罪人,更不是某些人所污蔑的奸佞!如果要说赵云,我想请问:赵云在蜀国究竟地位如何?1,在蜀国有个陈到和赵云齐名;2,赵云官最高只做到了镇东将军,没多久又被贬了;3,五虎大将的正确排名应该是:关张马黄赵(三国志)。有人口口声声说别人只看演义,不看历史,我想请问:您知道三国志对赵云的记载有几段,几个字吗?答案:三段,246字。
  五,对于内部矛盾的处理,我的确没看到诸葛亮有很明显的措施。但我想问:1,如果各位是诸葛亮,对于关羽会指责还是劝解,请设身处地的想一想。2,魏延,在入蜀作战中表现勇猛,得到刘备信任。夺取汉中后拔其为镇远将军,令汉中太守。这一大任,当时人们都认为刘备会交给张飞,以至于“一军见惊”。从建安二十四年(219)一直到刘备东征,诸葛亮南征,北方都相安无事,可见魏延的军事才能。杨仪,史载他“常规画分布,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坦白的说,他简直就是个天才。蜀国后期,这样的人才们,发生了矛盾,您会怎样处理呢?还是那句话,请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有消息说诸葛亮曾为二人写《甘戚论》,但失传了。)
  六,关于刘备东征,我个人认为,诸葛亮不是不敢说,而是根本就没想过要阻止。诸葛亮的战略方针是什么?“隆中对”。“隆中对”的核心又是什么?横跨荆益!“隆中对”是诸葛亮苦心研究的结果,当刘备想要夺回荆州时,诸葛亮又怎会反对呢?!
  七,在候选人的问题上我无话可说,诸葛亮尚且不能作到的事,姜维竟要九伐中原,难道他觉得自己比诸葛亮强吗?
  八,我们再来看一下“南谷口火并”事件。对于撤军,诸葛亮是做了两手准备的,即魏延若不从调遣,则由姜维断后。我认为,罪魁祸首是——杨仪。先来看看魏延,诸葛亮每次北伐都请求万兵与诸葛亮异道会于潼关,他虽然在战略上与诸葛亮有分歧,但每次北伐都是尽力的。于公,为的是光复汉世(高了点)。于私,也只是想表现自己罢了。再来看杨仪,杨仪刚入川时就于刘巴发生矛盾,好在刘巴死的早,矛盾没有激化。但对魏延,首先在撤军时污蔑魏延北降曹魏,魏延逃亡汉中时派马岱将其击杀,把魏延的头踩在脚下,还灭了魏延三族。这哪是在为公除害,根本就是在泻私愤!
  九,关于江东和马谡的问题下面详述。
  十,有人认为诸葛亮不配当军事家,我想提醒大家:1,刘备进益州,是以增援为名,当然不能派大兵,关张赵不是也没随军吗?2,益州刚定,在进军汉中的同时需要有人稳定民心,法正行吗?史记法正——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这样得人,谋略可以,治国行吗?不说诸葛亮南征(那些人智商太低),来看北伐。诸葛亮北伐战争仅一次防御作战,其他全都是主动出击。每次都以10万对魏国20,30万,虽然没取得过决定性胜利,但没有一次是战败而会(总因为这样那样的客观原因)。再者说,司马懿再视察蜀国营寨时都感叹“天下之奇才也”这难道还不足以证明吗?!
  诸葛亮是什么?是人。人无完人。我承认,诸葛亮也有他的错误,而且是很致命的错误。
  一,“隆中对”。我不认为这个战略方针是合理的。钳型攻势威力或许很大,但他没有考虑到东吴的利益。益州,大约是现在的四川盆地吧,四面环山。荆州,位于长江中上游。扬州,位于长江中下游。由此,不难看到,东吴与荆州的联系远比益州密切。东吴靠长江,完全可以北拒曹操,但如果上游的荆州被人占领,他就不得不考虑这个盟友会不会有一天顺江而下。所以,无论诸葛亮对东吴怎么退让,只要蜀国占有荆州,哪怕是一小部分,他都不会满意。而诸葛亮不仅没有意识到“隆中对”的不足,还支持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是他人生一大败笔。
  二,马谡。诸葛亮对马谡的喜爱想必大家都看的出来,他力排众议,不顾劝阻,坚持要让马谡守街亭,这不能不说他也“私”了一会。马谡有才,但战争不是纸上谈兵,要得是实践,经验。马谡不仅缺少这些,还不听诸葛亮安排,招致大败。诸葛亮为此输掉的不是一场普通的战役,是第一次北伐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式,是后主对北伐战争的信心(见《后出师表》)。
  三,对刘禅的培养。诸葛亮北伐时,刘禅已经21岁了,可诸葛亮却安排了郭费董向蒋张陈等人掌管各项事物,安排是够仔细,可刘禅干什么呢?他只做一件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事实上什么也不干!这在短期确实能很好的支持北伐大业,但长期呢?一旦诸葛亮死后又该怎磨办呢?诸葛亮想到了,他让蒋,费二人接替自己掌管朝政,刘禅仍是无事可做,知道这二人死了才真正掌管朝政。事实上,刘禅做了30年无权皇帝,却只管理了蜀国10年就被灭了,这一点来看,诸葛亮又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诸葛亮的功与过孰大孰小,一时不好下结论,还请各位多发表意见讨论一下。但就他逝世后君臣同悲,民夷同悲来看,他还是蛮受爱戴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3-20
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第3个回答  2007-03-20
建议再看三国志,如果还不够就去诸葛村玩玩
第4个回答  2007-03-20
http://hi.baidu.com/mayongqing上有!!!!去看看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