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悟 佛教

如题所述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 !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4.修行需要先消业障,在消业障方面《地藏菩萨本愿经》甚佳,读经、念: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名号。
《地藏菩萨本愿经》: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益,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2-27
获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法门是:开启灵觉,随性而动,法自然而行。要真正体验感受到“无上正等正觉”,首先要开启灵觉,不是靠智慧;要随性而动,不是靠积累起来的知识和观念;要法自然而行,不是寻求捷径。老子在《道德经》中早已警示人们:“大道甚夷,而民好径”。不像小孩子那样随性而动,不按照自然法则演绎人生剧本,一门心思寻找获得“无上正等正觉”之法门,就是“好径”。要获得“无上正等正觉”,请先建设好自己的心灵花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不建设好自己的心灵花园,任何美好的心愿无以达成,任何美好的理想难以实现,不建设好自己的心灵花园,永远也难获“无上正等正觉”。

只要看到自己的本性,即可顿悟成佛,但要认识到自己的本性,没有量变的积累,没有千思万想,没有几世的修行积累,难以有佛缘,难以理解高深的佛法。

一切事物的质变必须要有量变的积累,只有量变积累到临界点时,才有机会顿悟成佛。质变是量变的积累结果,修行修炼没有顿悟捷径,唯有老老实实进行量的积累才能到达理想彼岸。只有越过临界点,才能完成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从人间到天国,也就是从人到仙,需要八大觉悟:
一、觉悟生命。生命是有灵性的一种反物质结构,生生息息,轮回转化,永不死灭。
二、觉悟生死。生死是表象,不是实质,生死是形式,不是根本,“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船到对岸,弃船上岸。
三、觉悟因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四、觉悟空间。宇宙中有20个平行世界,有36维空间,有天堂,有地狱,天堂是为完美者设置,地狱是为缺陷者设置,有什么样的生命状态,就有什么样的生存空间。
五、觉悟因缘。一切皆是缘,与鬼结缘去阴间,与仙结缘达仙境,债务不清走不出困境,功德不足到达不了仙境。
六、觉悟心性。现实是意识的投射,意识创造现实,万象生心灵,心灵超万象,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花香蝶自来,心净仙人至,心无所住即如来,性是结构的特征,性就是佛。
七、觉悟法阵。宇宙中有36道法阵,这是游戏之源,妙趣横生,比如权、钱、名、利、色、情感就是一局局法阵,深陷其中难以超脱,唯有获得无上正等正觉,才能“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八、觉悟本真。一切皆有源,源头乃本真。意识、结构、能量乃构成宇宙的三要素,其余皆“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祖上帝就是一切的源头,就是本真,认识上帝,走上帝之道,八万四千法门皆通途;不识上帝,不走上帝之道,八万四千法门尽头全是悬崖峭壁。

如何觉悟?若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居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不发大乘心愿,则难明宇宙奥妙,难以觉悟,若能“抱一”“守一”,无我无私,全身心敬畏上帝、敬畏生命、敬畏大自然、走上帝的道,全身心投入为人类开创“贤不遗野,天下一家”,“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万物和谐,风调雨顺,使人人开心、快乐、自由、幸福的事业中,则心灯越来越明,神识越来越清,终能觉悟。

觉悟,是一门人生和生命的大学问;觉悟,要靠灵觉;觉悟,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科学论和科学方法,要合乎逻辑;觉悟,要深深地思索;觉悟,要了解20个平行世界36维空间;觉悟,要明白时间和空间的含义;觉悟,要明白宇宙、生命、人类的来龙去脉;觉悟,要明白人在宇宙中的位置,要清楚人生的目的、价值、意义;觉悟,要清楚生命的含义及轮回转化的科学原理。

人在灵觉没有开启前,他的命运完全是一条固定的轨迹,就像天文学家能准确预测行星运行轨道那样,智慧的“算命先生”完全可以预测出某个人未来的生命走向。人的灵觉开启之后,命运就完全掌握在了自己手中,再伟大的“算命先生”也推测不出其人生命的走向,因为灵觉开启后的人随时会变化,瞬间可以千变万化,我们修行修炼就是在开启灵觉,所谓开悟就是开启了自身的灵觉。

灵觉无法开启的原因主要是过分地依赖了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感官功能,如果失去了这些功能,那么,就可以全靠灵觉了。

丢掉幻想(空想),把自己降低到普通平凡的位置上,点滴积累,逐步开悟,时时开心快乐,处处与人为善,既不要放弃人生的乐趣,也不要抛弃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如此,才能圆满。

觉悟的目的,解脱烦恼、永离苦海、走出必然王国,直达自由彼岸。最佳觉悟捷径——乘坐佛陀释迦牟尼创造的法船,沿着基督耶稣指引的航向,按照浑沌元初导游的路线,向佛祖上帝的王国——极乐界前行。

参考资料:《新时代人类八百理念》第二版

第2个回答  2011-02-27
诸比丘。譬如恒河大水暴起。随流聚沫。明目士夫。谛观分别。谛观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无坚实故。如是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色无坚实故。

诸比丘。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灭。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无坚实故。如是比丘。诸所有受。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受无坚实故。

诸比丘。譬如春末夏初。无云无雨。日盛中时。野马流动。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野马无坚实故。如是比丘。诸所有想。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想无坚实故。

诸比丘。譬如明目士夫。求坚固材。执持利斧。入于山林。见大芭蕉树。[月+庸]直长大。即伐其根。斩截其峰。叶叶次剥。都无坚实。谛观思惟分别。 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芭蕉无坚实故。如是比丘。诸所有行。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彼诸行无坚实故。

诸比丘。譬如幻师。若幻师弟子。于四衢道头。幻作象兵马兵车兵步兵。有智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幻无坚实故。如是比丘。诸所有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识无坚实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观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时焰 诸行如芭蕉
诸识法如幻 日种姓尊说
周匝谛思惟 正念善观察
无实不坚固 无有我我所
于此苦阴身 大智分别说
离于三法者 身为成弃物
寿暖及诸识 离此余身分
永弃丘冢间 如木无识想
此身常如是 幻伪诱愚夫
如杀如毒刺 无有坚固者
比丘勤修习 观察此阴身
昼夜常专精 正智系念住
有为行长息 永得清凉处
第3个回答  2011-02-28
《西游记》:
禅者静也,法者度也。静中之度,非悟不成。悟者,洗心涤虑,脱俗离尘是也。
夫人身难得,中土难生,正法难遇:全此三者,幸莫大焉。至德妙道,渺漠希夷,六根六识,遂可扫除。菩提者,不死不生,无余无欠,空色包罗,圣凡俱遣。访真了元始钳锤,悟实了牟尼手段。发挥象罔,踏碎涅般�。必须觉中觉了悟中悟,一点灵光全保护。放开烈焰照婆娑,法界纵横独显露。至幽微,更守固,玄关口说谁人度?我本元修大觉禅,有缘有志方记悟。
第4个回答  2011-02-26
我曾经写的一篇文章的一段文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曾经的我,执着于彻悟,《金刚经》翻阅数十遍,可现在脑海中模糊,只记得终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呵呵,应做如是观?何谓如是?麻木?佛的境界到底是洒脱还是冷漠?
曾经的我,执着于解脱,彻读《道德经》,妄想淡然,想快乐的过好每一天,想学会慢慢的放下。一切的一切,都顺其自然。呵呵,顺其自然,无为、无爱、无恨?道的境界到底是淡然还是虚无?
那些信徒呢?出家了到底是想开了还是想不开?既是想开,何处修行都一样,何必执着于妄念!既是想不开,必定无法抛却红尘故旧,何能安心修佛悟道?

参考资料:百度一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