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从唐朝开始兴起,扬州及洛阳等地的考古证据表明,至少于唐代已经出现白地蓝花器物。元代时期的青花瓷逐渐成熟,到了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青花瓷发展到了顶峰。青花瓷是源于唐朝的一种白地蓝花的高温釉下彩瓷器。青花瓷品种清新明快,同时又显得质朴大方,因而被人们视为中华民族审美理念的代表。唐代青花瓷胎体厚重,质地粗松,色泽未能达到纯白。但到了元代,青花瓷的制作工艺已相对老练,此时的瓷器外形美丽,构图繁密,显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才能。
明朝青花瓷达到很高的水平
其中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发展的一个高峰,有“永乐宣德,青花之王”的说法,这一阶段,被视为中国青花的黄金时期,以制作精美著称,纹饰多为繁复的花样。从器型上看,永乐瓷器摆脱了元代厚重风格的影响,以造型灵秀端庄、优美飘逸、厚薄适中著称,新创了许多器型,瓷器品种丰富多样,其中一些明显是受外来文化影响而诞生的。如无档尊、鱼篓尊、花浇、僧帽壶、折沿盆、大盘等。
元代及明代早期的青花瓷器,大多以进口的苏麻离青为青料,并形成其独有的风格。
一是呈色靛蓝,蓝中发黑。这种青花料含锰量较低,含铁量较高。
二是铁锈斑痕,含铁量高往往会出现铁锈斑,呈星状点滴晕散,还会出现银黑色四氧化三铁Fe304结晶斑,即“铁锈斑痕”,俗称“锡光”。
三是晕散,晕散和结晶斑,釉面坑坑洼洼的,本来是一种缺陷,但古人就把这种晕散赋予了独有的特征,形成一种审美追求,就是缺陷美,也可以说是病态美。它为中国的陶瓷美学带来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这是永乐青花的一大特征。到了宣德,青花瓷器就逐渐摆脱了波斯文化的影响。宣德八年《大明会典》中记载,朝廷一次下令景德镇烧造龙凤瓷器443500件,可见当时国立之强盛。
唐代蓝花白瓷特点
1、胎体厚重,质地粗松,有大小不均的气孔或气泡。其色泽无法达到纯白,泛灰或泛黄。
2、器物外罩满釉,器足底露胎。施釉不匀,有流釉现象。釉色白泛黄色或灰色,有些呈乳白色,开片呈冰裂纹。釉面较薄,最薄处仅0.1mm。胎釉之间有化妆土,结合不够紧密。
3、钴料发色呈现蓝色或蓝中含紫,晕散,有黑色结晶点。浓重或浅淡均有出现。部分青花纹饰有明显凸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