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我国营养领域的进展?

如题所述

我国现代临床营养支持始于1960年代,长于1980年代,成于2000年代。半个世纪以来,我国临床营养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好,从普及到提高,从推广到规范,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突出表现为:

由轻到重
越来越多的临床工作者认识到营养的重要性,认识到患者营养状态及营养支持对患者临床结局的重要影响,由轻视营养支持向重视营养支持转变,营养支持的观念空前提高。

由外到内
肠外营养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视为高级营养支持方式而风靡一时,临床医务人员以能够开展肠外营养为荣耀。但是,在大量使用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了肠外营养的一些弊端。同时,人们对肠道的重要性有更加清楚的认识。于是,目前临床营养支持的方式已经由肠外营养崇拜向重视肠内营养转变。

由高到低
深静脉、高营养曾经是教科书的教义,是临床营养支持的金科玉律,主张高热卡营养支持。但是,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高热量不仅造成浪费,而且加重机体的代谢负荷,反而不利患者的康复。所以,目前营养支持的热卡量由强调高热卡(≥35Kcal/kg/d)向允许性低热卡转变。

由深到浅
脂肪乳剂的发明改变了葡萄糖一统天下的格局,糖、脂肪双能源概念的提出与应用避免了单纯应用高渗糖的弊端,全营养液渗透压的这种变化使肠外营养支持的途径由深静脉向浅静脉转变,由中心静脉插管向外周静脉置管转变。

由少到多
无论肠外营养、还是肠内营养,营养支持可供选择的产品由少到多,空前丰富,更好地满足了患者的不同需要;营养产品的功能也由单一的营养支持发展到提供营养、调节免疫与治疗疾病兼备。

由单到混
早年的肠外营养以单瓶输注为主。在营养支持的实践中,人们观察了单瓶输注的局限性,体验了混合输注的优越性,并发明了多腔袋,于是肠外营养输注的方式由单瓶输注、多瓶输注、向全合一(all-in-one, AIO)输注转变。

由晚到早
营养支持的时机由晚向早转变。手术后肠内营养的时机由传统的等待肛门排气向手术后早期(4-6小时)转变,强调早期肠内营养。早期肠内营养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持肠道功能,肠道喂养越早,应激反应越小。对营养不良的患者,入院早期(3天内)营养支持(包括肠外、肠内)与延迟(1周)营养支持相比,患者临床结局改善更加明显。

由大到小
我国早期的临床营养支持仅仅局限于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几家大型教学医院,但是目前已经形成燎原之势,可谓遍地开花。临床营养支持的应用与实施由大城市、大医院走向小城镇、小医院。

由分到合
曾几何时,我们在宣传营养支持时总是对立地对待肠外营养、肠内营养,相互对抗,内外不和。目前,我们已经认识到: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是相互依赖的互补体。由强调肠外营养、强调肠内营养向联合肠内、肠外营养转变;由强调独立应用TPN(全肠外营养)、TEN(全肠内营养)转向PPN(部分肠外营养)+PEN(部分肠内营养)的联合应用。

由后到前
临床营养支持曾经被视为可有可无的东西,随着认识的提高,临床营养科已经由隶属于医院后勤部门的辅助科室变为临床核心科室,营养支持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营养由营养支持向营养治疗转变,临床营养也由医院的台后走向台前。

尽管如此,我国临床营养支持事业仍然面临严重的挑战,困难重重,问题多多,主要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01、发展不平衡:

我国临床营养事业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科室差异。总体上说东部地区好于西部地区,城市好于乡镇。同一所医院内部,外科、ICU好于其它科室。

02、行为不规范:

从营养支持对象的选择、营养支持处方的开立、营养液的配制、营养支持的实施、营养支持的监测、营养支持疗效的评价等一系列行为与过程都有待进一步规范。作为评价患者营养状况的基本参数如BMI、身高在绝大多数医院均无记录。

03、标准不统一:

营养科建制、人员配备、隶属关系,营养支持对象的选择、营养支持的疗程、医疗保险对营养支持的覆盖范围等多方面缺乏一个省市、乃至全国统一的标准。

04、应用不合理:

我国临床营养支持现状的一个特点是应用不足与应用过度并存。营养支持的实施受医生知识水平及主观意识影响较大,与患者的社会经济状况密切相关。没有更好地体现患者的实际需要。

05、认识不充分:

仍然有相当多的医疗管理部门、临床医务人员对临床营养支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医学营养教育没有得到医学院校的应有的重视。

为了解决上述客观存在的问题,使我国临床营养支持事业在健康、合理、规范的轨道上迅猛发展,笔者认为应该落实四个“强化”:

1.强化营养教育

医学院校的所有专业都应该开设临床营养课,增加临床营养课程的课时数量,将临床营养作为单独的课程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医学生的营养基础知识。这是解决问题的首要措施。

2.强化指南学习

在蒋朱明教授的带领下,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组织专家编写了我们自己的临床营养指南,我们应该大力推介,认真学习,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强调学指南、用指南。

3.强化路径执行

我国卫生部正在组织专家编写不同疾病的临床路径,营养支持也应该如此。营养支持的应用应该提高到与抗生素使用同样的地位,从而进行规范管理。认真制订营养支持的临床路径与各种操作规范,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依法执行。

4.强化营养研究

我国临床营养支持受欧、美、日影响较大,总体上是跟在他们后面走,缺乏自己的成果。尽管临床实际使用量很大、很多,但是,我们从中提炼出来的有用数据与资料却很小、很少。因此,在规范、合理应用的同时,加强临床营养研究势在必行,意义重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3
我国营养保健食品十年内发展态势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对营养与保健食品的需求将急剧放大,尤其是全社会老龄人口的大幅增加,将推动营养与保健食品市场规模以平均每年15%的速度增长,高于世界平均增长水平,其巨大的发展前景已被世界所关注。我国营养与保健食品产业发展的趋势有以下的特征:

1.营养与保健食品产业规模将有较大幅度的扩大

在我国现阶段,营养及保健食品的消费还不像发达国家那样成为生活必需品,因而需求的弹性较大。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提升,营养及保健食品将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消费品,甚至成为必需品,需求的刚性将会显著增加。而且消费群体中的普通民众越来越多,向大众人群扩展的速度加快。这种消费需求刚性和消费群体的扩大,扩大了市场需求,提供了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

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根据分析测算,“十一五”时期,营养产业年增长速度可保持12%至15%之间,按照年增15%的速度测算,2010年营养与保健食品产业的总产值将超过3000亿元;中国保健协会估计,2010年保健食品市场总额将达到1300亿元。

2.营养与保健食品的品种更趋多样化

市场对营养与保健食品的需求是多种多样且无止境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满足不同的需求提供不断提升的保证。可以预见,需求的多样性及满足这种多样需求保证程度的提高,必然产生更多更丰富的营养与保健食品产品来满足人们的需求。例如,在营养素的补充中,不再像过去那样仅仅是进行单一元素的补充,而是强调更多种元素复合的进行补充。再如,将根据不同的需求,开发更多的适用、方便的剂型。

3.营养与保健食品的价格总体水平有所下降

我国营养与保健食品产业已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新的科学技术更广泛的采用;生产规模化导致的效率提高;市场更有序充分的竞争;产品开发与产品替代的加快;电子商务所提供的更便捷的交易方式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将降低交易成本,使营养与保健食品的价格总体水平有所下降。

4.“绿色、天然、有机、环保”将成为我国营养与保健食品产业发展的新平台、新支撑、新增长点

“绿色、天然、有机、环保”是近年来的新理念,这些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愈来愈广泛的认同、支持和响应。这些理念不仅影响和调整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同样影响和调整着生产方式。

当前,世界上在对营养与保健食品的研发上有两个重要发展趋势:一是趋向天然,二是趋向以植物为主。从功效而言,一是补充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二是机体调理性产品。从研究方向而言,一是评价保健食品健康声称的生物学标记及其有效性;二是食品及其组分的安全性;三是食品组分的健康效应,以及作用机制和发现;四是开发新的活性物质。

新理念将引发新资源、新原料、新方法、新工艺的出现和新产品的产生。这些新理念指导下的新产品高度迎合了人们对“绿色、天然、有机、环保”的新需求,同时也成为营养与保健食品产业发展的新平台、新支撑、新增长点。

5.以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为基础的营养与保健食品产品的市场份额将会明显增长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所形成的传统养生文化对养生、保健、预防以及对食品、药品辩证关系有着独特的理解,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实践经验。我国自古就有以食为补、以食为疗的传统理念。“药食同源”的理念正是反映了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对食物与疾病之间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以汉医为主,包含蒙医、藏医等各民族医学在内的祖国医学,经数千年对12800多种药用动植物资源进行的添加、提取、删减、复合、炮制等研究和实践,发现、积累了一大批药食两用以及专门用于养生、养颜、强身、保健的药食品种和验方,取得了药食配伍、加工方法等大量的科学成果,有很大一部分保健养生的食品配方在中医药典籍都有记载。

近些年来,随着政府和社会各界多种方式的宣传与推动,越来越多的中青年愿意主动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传统养生文化,越来越认同和接受中国的传统养生文化。这种接受和认同人群的大幅度增长的一个客观现实,就是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营养与保健食品产品需求的扩大,而这种需求的扩大,为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为基础的营养与保健食品产品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将使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为基础的营养与保健食品产品的市场份额明显增长。

6.中国营养与保健食品产业的发展将由营销拉动的增长模式向科学技术和资本共同推动的增长模式转变

多年来,保健食品产业的拉动对营销的依赖很大,营销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但近年来,随着政府管制的强化、市场竞争的加剧、对国际厂商进一步的开放、消费者素质的提升、新闻舆论更多的介入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科学技术和资本成为营养与保健食品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力。科技和资本共同塑造高质量的产品和品牌,使企业间的竞争由营销模式为主的竞争逐渐转变为产品品质、品牌、营销模式的综合性竞争,品牌在市场竞争的引领作用日益显现。企业间竞争的转变,导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的加速和产业增长模式的转变。

7.控制食源性疾病,强化对食品安全的管理

关于食源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对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定义为: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它具有以下特征:(1)在暴发或传播的过程中,食物是传播病原物质的媒介;(2)其病原物质是存在于食物中的各种致病因子;(3)摄入含有致病因子的食物可引起以急性、慢性病理过程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中毒性或感染性两类临床综合症。

近20多年来,不少国际组织或发达国家对食源性疾病的定义、范围、流行因素、危害程度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如食源性变态反应疾病、由食物营养不平衡所造成的某些慢性退行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肥胖、糖尿病等)也纳入食源性疾病的管理范畴。

多数专家认为,由于多种原因,食源性疾病存在着严重的漏报,发达国家大体只能统计出1/10,发展中国家仅统计出1/100,有些国家甚至还没有这方面的统计报告制度。此外,如考虑到食源性疾病引起和导致的慢性疾病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等,将是一个非常大的数量。因此,降低食源性疾病的风险和危害是食品安全#!重要的目标。

2009年6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一系列配套法规的出台,标志着中国政府对食品安全更高度的关注和重视。随着对食品安全认识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对食源性变态反应疾病和营养不平衡所造成的慢性退行性疾病研究和认识的深化,对食品的安全性管制将不断丰富和强化。政府对食品安全性管制的强化,对整肃营养与保健食品产业秩序,促进营养与保健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8.行业协会的作用和影响力增强

在市场经济中,行业协会发挥着其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对于政府、厂商还是消费者,行业协会都能发挥积极的影作用甚至关键性的作用。在我国政府改革的实践中,也愈来愈重视行业协会的影响和作用。而行业协会也在发展中逐渐回归到应有的位置,完善自身的素质和运行机制,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第2个回答  2020-11-12
近30年我国营养学发展迅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和新进展。对营养素与肿瘤(如肝癌、结肠癌和乳癌等)、代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及先天性畸形等疾病的关系方面的研究都有新的发现。同时,在营养素及营养综合干预措施对肿瘤及代谢性疾病的防治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相关机构和组织的相继成立及营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我国营养学进一步发展的保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