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司马光砸缸,其中被救的小孩子是谁呢?

如题所述

引言

“取友不无人,爱君天性真。远寻穷巷宅,未拂满衣尘。”这是司马光在《喜孙器这来自共城》中写给友人的诗句。

也许是太过于注重友情,所以才使他的“砸缸救人”事迹盖过了主编《资治通鉴》的博大才华。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历北宋四朝(仁宗、英宗、神宗和哲宗),因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而远离朝政15年。

在他去世后,不仅被追赠为太师和温国公、封谥号文正,还被列入“元祐党人”中,尊享被奉在宋哲宗的庙廷(宗庙)中;除此之外,他还被放在孔庙中,为后来所祭祀,被称“先儒司马子”。既然他如此厉害,那为什么人们只记得“砸缸救人”的事呢?老师为什么不提及被救的孩子?

一、砸缸救人

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与“孔融让梨”的很相似,如果没有将这两个故事放入课本中,也许很少有人知道它们的存在。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在《世说新语笺疏》里出现,后经汇编《三字经》中,为后人所知道。

而司马光小时候的这个感人的故事则来自于元朝人编撰的《宋史》中。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受到忽必烈的嘱托,当朝宰相脱脱主持《宋史》的编写工作,后来阿鲁图又从他那里接手,继续完成该书。正因如此,司马光的故事才被录入其中。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在清朝的时候,被录入《四库全书》中,从而成为史学家所认可的正史。书中记载:“光生七岁,能读《左氏春秋》…一儿登瓮,足跌没于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这寥寥的几个字讲述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事,他这时才7岁,见到同伴落入缸中之后,许多的小伙伴都随之而去,唯独他冷静地思考,然后用石头砸缸救人。

其实,这个故事真正流行于民间的,并非是出自《宋史》里的记载,而是来自于汴京和洛阳地区的人依据书中的记载,所画出的图画。

在一些文史的记载中,内容与《宋史》大概相似。司马光是陕州夏县人,字君实,父亲曾经做过宋代的天章阁待制,对他的影响很深。

在文学和史学方面,他的父亲就很注重对他的培养,六七岁的他就接触到了《左传》等书。据说,他能够将《左传》200多年的历史脉络一一数出来,并且对之爱不释手,刚满7岁时,就能够将全书背下来。

这让他与自己的同伴有所不同,所以才冷静地将不小心掉入缸中的同伴救出来。既然这一个故事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民间流传的一段佳话,那么被救的孩子的名字为什么没有被记录下来?他又是谁?

二、被救者是谁?

居住在河南省东南部的信阳市光山县的上官家族有一本流传了1000多年的族谱,根据书中记载,在1000多年前的宋朝,上官家族曾经出现过一位名叫上官尚光的宋朝宰相(正史中没有这一位宰相的记载),成年后带着家人移居到城西的龙堤南坡,并建了一座“感恩亭”。

据说,这一座亭子主要是为了报答司马光而建立的,在上官尚光小的时候,就曾经因为贪玩而跌入水缸中,幸好是马光用石头砸缸而将他救出,不然他也不会从水中活着出来。

后来,上官一家一直将这件事铭记于心,并想尽办法要报答司马光。这个故事不仅仅出现在上官家族的族谱中,上官家族的后人也都知道其中的曲折。至今,这一座曾经建过亭子的山坡变成了文物古迹,被后人称之为官岗或尚光岗,是光山县旅游必去的一个地方之一。

由此看来,司马光所救的这一个无名的孩子已经有了名字。既然如此,老师们为什么不在课堂上将其名字讲出来?

三、为什么很少提及?

有人认为,课堂的老师之所以很少提及被救起的孩子,主要有三大原因。第一是他的身份没有得到确切的证实;第二是此事已经距离如今1000多年,其身份的确定性仍然需要考证;第三是与课程的教育意义不大。

由于这一件事距离如今已经有1000多年的距离,尽管在上官家族的族谱中有类似的记载,但与《宋史》所提到的司马光砸缸救人事件无法对接,所以不能就此落井下石。

之所以对上官家族族谱持有怀疑态度,还包括其中的一个原因,即在族谱中明确记载,上官尚光曾经做过宋朝的宰相,但是在正史中,并没有类似的记载。

依照常理来看,要么是史料丢失,要么就是没有这么一回事。而许多史学家认为,《宋史》的编撰以宋朝的正史为基础,同时还收集到许多的民间收藏,所以史料缺陷的可能性很少。

因此,宋朝极有可能不存在这一位宰相,族谱中的记载当然就受到质疑了。

由于《宋史》对司马光的这一段记载只是寥寥几笔,所以无从查证被救小孩的具体身份,线索也就只能由此断掉。

没有教育意义的原因是,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的教育目的在于引导孩子们理智面对问题和见义勇为,因为原文中就提到,看到有人掉进缸里后,许多的小孩都选择了逃跑,而只有司马光一个人留下来,在他的冷静思索之下,最后成功地砸缸救人。

这与电影中的一些情节很相似,为了满足故事情节的发展,一些人注定要出来做配角,而他们的名字是什么就不怎么重要了。

由此可以得知,由于谁也不确定被救出的孩子是谁,所以老师们当然不会妄下定义地去随便指出被救出的人是谁;在教育意义方面,尽管指出了落水的孩子是谁,对课文的影响并不大,将孩子的名字说出来就显得画蛇添足。

结语

有的学者认为,司马光的故事之所以盖过了他对宋朝作出的历史贡献,主要原因是儒家教育的结果。

在宋朝以后,儒家学派中的理学逐渐崛起,对人们的道德修养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这一需求,甚至出现了《三字经》这样的书籍,其目的就是以顺口溜的形式将儒学所提倡的内容传播得更广和更深入人心。

孔融让梨的故事被纳入《三字经》里,事情想要说明出的一个道理就是“谦让即美德”。司马光砸缸救人与这些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也有一定的联系,不过其道德的含义不怎么强,既强调了如何冷静地面对困难,也突出了不放弃同伴的传统美德。

所以,这一个故事要比孔融让梨强得多,在教育人们如何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表达了人们所必须要站立的立场,而这也是司马光的故事被写入课本中的原因。由此可以得知,被救的孩子是谁?已经没有多大的教育意义,只要将司马光救人的过程描述下来就可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4
司马光救出来的这个小孩名字叫做“上官尚光” ,他是北宋时期的名相 。
第2个回答  2020-11-24
好像据说他救下的孩子是秦桧,因为他后来的名声不好,所以没有说他救的孩子就是秦桧
第3个回答  2020-11-24
这个小孩叫做上官尚光,是当地一个世家大族的子弟,和司马光曾经一起求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