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苏军步兵编制从大到小依次为:
1、方面军
在苏军中是指武装力量的战略战役军团,通常于战争开始时组建,用于完成在陆战区数个战役方向(有时是一个战略方向)上的战略战役任务。方面军是苏军中最大的编制单位,其中往往还包括若干空军部队。从这个意义上说,方面军并非是单一军种军团,但其主体力量还是陆军部队。
2、集团军
苏军的诸兵种合成集团军是在1939年开始组建的,其编成包括2~3个步兵军、1个机械化军(边境军区内的集团军才有)、若干航空兵兵团(通常为混编航空兵师)以及一些特种部队。
在1941年下半年到1942年底,苏军诸兵种合成集团军一般编有5~9个步兵师(内有数个独立步兵旅,每2个旅视为1个师)、1~3个骑兵师、1~3个坦克旅(骑兵师和坦克旅只在最重要的方向上的集团军才有)和若干专业兵部队。
到战争末期,诸兵种合成集团军的编制开始稳定下来。其编成包括:3~4个步兵军(7~12个师)、1~3个独立坦克旅或独立坦克团、1个集团军属加农炮兵旅以及其他一些兵团或部队。
3、步兵军
在苏德战争开始前,步兵军拥有2-3个步兵师、2个军属炮兵团、 1个独立高射炮兵营、1个工兵营、1个通信营,以及其他的部队。
1941年,几乎所有的步兵军部被解散,1942-1943年又重新恢复建制。1944年,1个步兵军下辖3个步兵师、1个炮兵团和其他兵种与专业兵的部队和分队;有的近卫步兵军还有炮兵旅。
4、步兵师
1941年初的苏军步兵师由3个步兵团、2个炮兵团、1个反坦克炮兵营、1个高射炮兵营、1个侦察营、1个通信营以及后勤分队组成。
1941年4月,苏军批准了步兵师的新编制:编有3个步兵团、2个炮兵团、1个反坦克炮兵营、1个高射炮兵营和侦察营、通信营、工兵营、汽车运输营、卫生医药营各1个。1942年3月的编制规定,师炮兵团由2营制改为3营制,增加第3个炮兵营。步兵师有“师-团-营-连-排-班”6级编制。
5、步兵旅
步兵旅下辖3个步兵营,2个炮兵营,1个自动枪连和相应的勤务保障分队。1942年4月,步兵旅由3个步兵营增加为4个步兵营。步兵旅的编成较小,而且编制较为简单,只有“旅-营-连-排-班”5级编制。
扩展资料:
苏德战争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由于战前苏联对战争危机估计不足,没有充分做好迎战准备,对双方力量对比估计失当,以及战略指导失误等原因,战争初期红军未能阻止德军的进攻。至7月8日,红军89个步兵师、20个坦克师被歼。
1941年11月,德军深入苏联腹地850~1200公里,红军损失约700万人,其中被俘300余万人。为抗击侵略,苏联共产党和政府动员全国军民奋起进行卫国战争。至1941年7月1日,共有530万人应征参加红军。至11月,红军共有291个师又94个旅开赴前线。至1941年底,红军新组建400多个师。
苏共中央动员共产党员参军参战,至1941年12月下旬,约有110多万党员参加红军。联共(布)中央、各加盟共和国党中央、各边疆区委、州委和其他党的领导机关的许多成员,在红军中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为了应付日益复杂的局势,加强部队的组织领导,红军又一次恢复政委制。
为提高各级指挥员的组织指挥能力,解决指挥干部严重缺编问题,加强了战时指挥干部的训练工作。军事院校通过扩大招收学员名额,缩短学制,提高培训能力。方面军和集团军举办速成训练班,培训大量初级军官。同时,还大批提拔作战有功的士兵充实基层干部队伍。
由于采取上述紧急措施,红军的作战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到1941年底,红军终于把德军阻止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接近地,并为转入反攻创造了条件。在莫斯科会战的第二、第三阶段,红军消灭德军50余万人,使法西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首次遭到失败,A.希特勒的“闪击战”计划彻底破产。
1942年夏季,德军在苏德战场南翼发动进攻,企图夺取高加索石油产地和顿河、库班河一带产粮区。为阻止德军进攻,红军继续扩充力量,至1942年夏总兵力达1000余万人(其中作战部队550余万)。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红军给德军以沉重打击,夺取战略主动权。这一胜利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
参考资料
苏德战争爆发之前,苏军步兵部队的编制采用的是1935年步兵师编制条令.根据该条令,当时苏军的一个步兵排下辖3个步兵班和1个掷弹筒班.新的步兵排下辖3个步兵班(战时为4个).新的步兵班拥有班长1名,侦察兵/观测员1名,1个两人轻机枪小组,1个两人掷弹小组和步枪手6名.新的变化主要是战时的步兵排拥有4挺轻机枪(原先3挺),同时保留了4个掷弹筒.与以往一样,步兵连下辖3个步兵排和1个机枪排.后者下辖2个班,每班7人,装备一挺安装在一匹马拉的马车上的1910型马克沁机枪.如果在复杂地形条件下作战,那么这些步兵师有权使用两匹马和一名额外的驯马者.
与以前相同,步兵营下辖3个步兵连和1个机枪连.后者下辖3个排,每排4挺.每排分成两个班,每班拥有班长1名,副班长1名,车夫(1辆两马马车)1名和2个小组,每组4人.(装备1910型马克沁机枪).步兵团则由3个上述编制的步兵营,1个反坦克连和一个团属火炮连组成.
根据1935年的编制条令,步兵师增加了一个坦克营(下辖3个连.每连15辆坦克),一个侦察营,和一个防空营.同时,将原先的工兵连扩编为一个拥有2个连的工兵营,并将通信连扩大为营级规模.后来,新的编制条令将步兵师的迫击炮数量增加了9倍,但由于新型迫击炮尚处于研发阶段,因而未能及时大规模装备部队.此外,根据1934-1938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要求,苏军计划将战场无线电通信设备配属到连一级部队.但由于装备奇缺,直到战争结束后才实现.
1939年9月战斗编制条令(No.04/20-38)
1939年9月,苏军出台了新的步兵师编制条令.新的编制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使其至少在命令中看起来视乎在当时是最具有战斗力的.
通过引入了50mm PM-38/39,82mm PM-36/37和120mm HM-38型迫击炮,步兵装备的性能大大提升1..作为将120mm重型迫击炮列装的第一人,这让苏军在日后的战斗中尝到了不少的甜头.下面是39型步兵团的编制结构:
团部与团属部队
通信连
侦察连
步兵营╳3(每营如下)
营部
步兵连╳3(每连机枪╳14(其中轻机枪╳12),50mm迫击炮╳3)
机枪连(机枪╳12)
迫击炮连(82mm迫击炮╳4)
反坦克排(45mm反坦克炮╳2)
步兵炮连(76mm火炮╳6)
反坦克连(45mm反坦克炮╳6)
迫击炮连(120mm迫击炮╳4)
防空连(四联装高射机枪╳3,重机枪╳6)
工兵连(火焰喷射器╳12)
39型的步兵连变为师部直属排(包含通信和辎重部队),3个步兵排(每排辖4个步兵班,1个迫击炮班)和1个机枪排.步兵班装备1挺轻机枪和11支步枪.迫击炮班装备一门50mm迫击炮.机枪排下辖2个班,每班装备1挺便携式马克沁机枪.营部的机枪连下辖1个连部直属排,3个机枪排(每排4挺),同时步兵营还拥有1个反坦克排和迫击炮排.
步兵师发生的最大变化是增加了第二个炮兵团,下辖2个营,一个营装备的是1910/30型或38型122mm榴炮.另一个营装备1909/30型152mm榴炮..这很好的补充了现役的野战炮兵团(装备02/30型76mm或36型野战火炮和1910/30型或1938型122mm榴炮).一般来说,野战炮兵团下辖3个营,76mm火炮共3个连,122mm榴炮共6个连.但是这一比例经常由于武器库存情况而发生变化.(见表1.1)
苏军在步兵师中配置12门76mm火炮,36门122mm和12门152mm榴炮的做法在当时世界各国中还是第一个.但之后,由于种种因素限制了这些火炮的使用效率.最重要的是,缺乏对炮兵通信工具的重视和缺少信号装置经常制约了炮兵的预订射击计划.第二,这些火炮中的大部分都属于射程较短的旧型号,都没有达到10000米.第三,除了152mm榴炮营,其他的都是由马匹牵引.虽然这在当时世界各国军队中普遍存在,但在苏军发起大规模战役时,暴露得更加明显.
20世纪30年代末,苏军设想大规模组建机械化作战部队,,大多数步兵师中的坦克营被编入新组建的坦克部队之中.这样一来,39年9月编制条令中的坦克营不复存在,即便如此,还是有少量精英步兵师想法设法保留下了这一编制.这样的一个坦克营下辖营部和3个连,指挥部装备2辆T-26步兵坦克和1辆野战汽车,同时拥有1个通信排(3辆无线电卡车,其中1辆用于地空联络),摩托车排(7辆SOLO和2辆SIDECAR摩托车).以及1个辎重部队.3个连中2个装备T-26坦克,每连3个排(每排3辆)和连部的1辆坦克.第3连装备T-37两栖坦克,下辖3个排(每排5辆),外加连部1辆坦克.
与此同时,整个步兵师的反坦克火力也得到大幅的提升,1个装备18门45mm反坦克炮的反坦克营被编入步兵师,同时,每一个步兵团追加一个装备6门反坦克炮的反坦克连,以弥补原先每营的反坦克排中只有2门反坦克炮的不足.这样一来,整个步兵师就装备了54门反坦克炮.后来,苏军计划为每个步兵连配置一个装备两支反坦克枪的反坦克组.但由于产量不足,直到1940年末,最初的50支改进型PTRD 14.5mm反坦克枪才走下生产线,而相应的弹药直到1941年末才开始生产.所以整个计划并未能按时实施.
防空营规模稍逊,但却发挥了极大的价值.一个防空营其下的两个防空连(相当于西方的排级),每连装备4门39型37mm轻型高炮.第三连装备4门31型76mm高炮.为了弥补火力不足,苏军为步兵师提供了零散的几个高射机枪排.装备的最常见的1910型四联装马克沁7.62mm机枪.每个炮兵团下辖1个高射机枪排,装备3挺.同时每个步兵团防空连也亦如此.步兵团的防空连下辖3个排,其中2个排每排装备3挺DShK12.7mm重型机枪.但实际上直到41年末,这些编制条令中所规定的武器也未能及时到位.
39年的条令中,要求步兵师将汽车作为后勤运输的主要运输工具,这与以前的做法大相径庭.新型步兵师的汽车不得少于670辆,其中大部分是中型卡车.不幸的是,汽车的产量严重的滞后,甚至100个师总共装备70000辆卡车,直到战争结束这项计划也未能实现.
在当时,如果满足了一些前提条件的话,这样的编制本可以造就出一支世界一流的部队.这样的编制在各个部门都需要有有很强决策能力的参谋和极具判断力和执行力的指挥官以及通畅的庞大的联络系统.但不幸的是,在经过大清洗之后,苏军的指挥系统遭受了严重的摧残.,并且当时苏联还不发达的工业体系还不能满足这样庞大编制对通信设备的需求.虽然如此,这些步兵师还是成为了39年11.30-40.3.12日苏芬战争的苏军主力.实战证明,这些步兵师很难协调统一和管理,经常被规模比自己小很多的芬军部队击败.
苏芬战争的影响(No.4/100-118)
在苏联最后的胜利以及不愿提及伤亡数字的影响下,苏军高层似乎并不希望从苏芬战争中总结有益的教训.1940年6月13日,颁布了新的步兵师编制条令中作了局部修改.每个步兵班中的两名射手换装半自动步枪,以增加步兵火力.战争中, 尽管数量很少,芬兰军队对冲锋枪的成功使用使苏军开始引进冲锋枪(2).同时,迫击炮的成功使用,促使了苏军最高统帅部将原来的营属迫击炮连扩编至3个82mm迫击炮排,每排2门.同时120mm数量不变.步兵师的总体结构和实力没有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