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一种症状叫什么猴群症?

如题所述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Stockholm syndrome)又称为人质情结,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由来 下面是发生在1973年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名劫匪在持枪抢劫银行时中了警方的埋伏,随即劫持了一男三女,将他们扣压在保管库内。匪徒提出的条件是,释放在押的同伙,保证他们安全出境,否则将人质一个个处死。经过六天的包围,警方设法钻通了保管库,用催泪瓦斯将人质和劫匪驱赶出来,狙击手同时作好了危急情况下击毙劫匪的准备。然而,“离开保管库后,三名人质反而将劫持者围了起来,保护他不受警方的伤害,并拒绝提供不利于他的证词。一个女人还说她爱上了劫持者,等他获释后就嫁给他”。 就是因为这个故事,那时起,心理学增添了一种新病例——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在西方人质劫持事件中是相当普遍的一种现象。请看以下事例: “劫持者与当局交火,而人质却帮助他们填子弹…… “有一次,一个劫持者带着他的女人质通过一片沼泽地逃跑,警察即将赶上,劫持者嫌人质拖累,就决定放她,但这个女人却一直跟在后面跑。当警察逼近时,她还朝警察掷石头,想减慢他们的速度,掩护劫持者逃跑…… “曾发生过这样的情况,当警察进行袭击时,人质竟自动站出来用身体为劫持者挡枪子…… “有一次,被释放的人质偷偷越过警察跑到劫持者那里,向他们报告警察所在的位置…… “被绑架的人质可能向警方提供不可靠的情报,甚至假情报,例如虚报劫持者的武器数量及种类。当局的援助工作可能受到阻碍。……” 西方心理学家这样解释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人质会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他们的生死操在劫持者手里,劫持者让他们活下来,他们便不胜感激。他们与劫持者共命运,把劫持者的前途当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视为自己的安危。于是,他们采取了“我们反对他们”的态度,把当局当成了敌人。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条件 1.人质必须有真正感到绑匪(加害者)威胁到自己的存活。 2.在遭挟持过程中,人质必须体认出绑匪(加害者)可能略施小惠的举动。 3.除了绑匪的单一看法之外,人质必须与所有其他观点隔离(通常得不到外界的讯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5
关于彼得潘
童话中出现的彼得潘,离开了大人们居住的世界,永远像少年一样的活着。因此,人们就把这种即使年纪已经很大了,但行动与个性却都还表现得像小孩子的人称为 「彼得潘症候群」患者。

患者的结果
患了彼得潘症候群的大人,比起跟其他大人相处,他们更喜欢自己一个人玩模型或娃娃,怀念小时候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照,所以即使长大了,行为还是像小孩子一样,而这也被称为大孩子(kidult),也就是像小孩的成人。患者有不少孩子的弱点,如优柔寡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渴望被人接受又害怕被人拒绝等。因此,他们的行为与年龄很不相称。

患“彼得潘综合症”的人渴望永远扮演孩子的角色而不愿成为父母。 他们很爱玩,也很好相处,但免不了有孩子气。他们虽然在生理年龄上已进入成年,但在心理上还不能与之相适应。他们的言谈举止都像孩子,总是在逃避责任,逃避生活,甚至逃避爱情和家庭。他们把自己心理定格在孩童岁月而不肯成长,发展到了极端,就会沉溺于自己的幻想,拒绝长大。

有“彼得·潘综合征”的人,容易在失落中为获得暂时的满足而沉溺于酒精和药物。墨西哥心理治疗协会主任罗伯托·图鲁比亚德斯说:“‘彼得 ·潘综合征’患者处理感情问题尚不成熟,所以他们大都没有固定的人生伴侣。就算确定了正式的恋爱关系,对方也会拿他们当孩子看待。”他认为,这种病症难以 用药物治愈,惟一的办法是接受心理治疗。
第2个回答  2020-12-21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又称斯德哥尔摩效应,或称为人质情结,是指被害者对于加害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加害者的一种情结。从本质上说,也是加害者驯服了被害者。此种心理问题容易出现在情感上依赖他人,且容易受感动的人身上。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患者主要表现为会对加害者产生感情(同情、好感、依赖等),甚至反过来保护、协助加害者。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人在求生欲和自保意识作用下的本能反应,他们认为自己与劫持者同生存、共命运,把劫持者的前途和安危视为自己的前途和安危。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可能导致情绪、性格、行为发生改变,甚至出现有违道德或违反法律的行为,一旦出现问题,需要及时就医干预。
被害者可以进行自我调整,或者接受家人朋友的帮助,但最好接受专业心理医生的治疗。
由于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患者情况特殊,日常恢复需要患者自身的努力,还有警方、医院和家属的配合和引导。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人在求生欲和自保意识作用下的本能反应,要想预防此病比较困难。
第3个回答  2016-11-21
灾难候群症
表示是灾难发生后
人们一系列的发生的不良心理反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