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口吃的原因有哪些

如题所述

儿童遗尿的原因有哪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1-21
一、措辞原因 在两三岁到七岁之间,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的表达和表现欲望逐渐增强。但此时由于语言机能尚未发育成熟,儿童的思维能力、词汇的掌握和组织句子的能力都在发展阶段,这使他们在表达复杂的思想时感到困难,说话过于急躁、激动或紧张。儿童急于表达时,造成头脑中储存大量语言信息,但表达能力却跟不上,思考与说话的速度无法配合,从而出现较多的口吃现象。 二、模仿感染 当亲友、同学和邻居中,如果有口吃的人,就会成为模仿的对象。特别是电视动漫片出现了口吃的场面影响就更大了,成为儿童学习的“榜样”。学久了就成了习惯,再想改就困难了。儿童时期是模仿性最强的时期, 口吃的“感染性”很强,常年与口吃者一起生活或玩耍,虽不去模仿,时间长了也会不知不觉中染上口吃。 这种“感染性”就是被暗示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类都有被暗示的本能,尤其幼童接受暗示的倾向更大。如果经常听到父母或周围的人口吃,这种印象进入脑海后,就会条件反射地在行为中表现出来。不仅口吃,连说话的语调、姿态、动作以及其他的习惯都会感受过来。有些家长不准自己的孩子学口吃说话,也不让孩子与口吃的小朋友在一起游戏,可是,人们都有好奇心,越是不准看的东西越要看上几眼,越是不让动的东西,越是想摆脱两下,越是不准学口吃就更觉得好奇地要学上几句。 模仿别人的口吃,或受了别人的影响而出现了一些口吃现象,不须要大惊小怪,这些现象很快就可以克服,如若这时参杂了心理因素,那就很可能变成真的口吃病患者。 三、惊吓刺激 由于突然或持续惊吓而引起口吃者不少见。在一些突然引起震惊、恐惧的事件之后,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经历,例如遇见某种动物,听了鬼怪的惊险故事,因而引起惊恐等等之后,可发生口吃。 口吃可能在受惊恐的当时发生,也可能是在受了惊恐之后几小时或几天之后出现,有时是经过沉默阶段再出现的。 人们在受到惊吓时常说“吓死了”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有些夸大,但虽是极个别的,人类确实有因受到极度惊吓而致死的,吓成半死的就更多。受惊时,人体各器官的功能都可能失去正常。常见的有全身肌肉紧张和僵直,毛发竖立,瞪眼,张嘴,面色苍白,心跳,出冷汗,四肢发抖,甚至站立不住,手里的东西脱手落地,大小便失禁等,言语器官也可出现紊乱而发生口吃。不过,这都是一时性的,当受惊的刺激一过,这些现象就会逐渐平复。决不会一吓就吓成一辈子口吃;也就是说,如若没有心理因素参杂进去,一时发作的急性口吃决不会转为慢性口吃。 四、教育不当 父母的教育不当往往也是发生口吃的原因。如幼儿的后天发育有早有迟,有的刚满一岁就能较清楚地说出简单的话来,也有的到二、三岁还说不好一句完整的话,他们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地成熟。有一些不懂事的父母硬逼自己的孩子把话说好,这样会造成小孩对说话紧张不安而发生口吃。 过分严厉和过分钟爱都是绝对有害的。儿童时期常常遭受打骂,这些印象能深深地留在他们的内心世界,它们会压抑孩子的愉快。监视孩子的内心的任何思维,引起孩子常处于紧张状态,也往往造成口吃。家庭成员过分地把孩子当作家庭中的中心人物那样专心注意,也会使孩子的心理状况片面发展,成为不是孩子所应有的那种过于优越,严肃,自信,早熟和极端自我的中心,从而防碍孩子跟周围人们接近,削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这样的孩子一旦走入集体,也可能产生口吃。 有的父母过于严厉,儿童太顽皮或做错了某件事时,就对他们厉声地呵责。尤其是在儿童说错了某些话时,突然地大声呵斥使他们受到惊吓,从而变得口吃起来。另外,环境的惊吓刺激也可能导致口吃,如父母间的吵闹、发脾气都能使儿童在语言上突然发生口吃。 很多父母长辈在与孩子交流中常常说些“吃饭饭”“睡觉觉”“拉尿尿”这样的连发字音,也容易被孩子模仿学习,形成重复连发的口吃习惯。 另外,家庭中的恶劣影响,学校中受到歧视等,都可能引起口吃。如父母吵闹、打架,亲近者的不幸,家庭成员间的不和睦,老师的叱责、歧视,同学们的打闹和戏弄等等。总之,凡能使情绪发生激烈变动的外界刺激,而使发言意欲不安定时都可引起口吃。 五、强行纠正“左撇子” 人们常常把控制说话能力的脑半球称为优势半球,习惯于使用右手的人优势半球在左侧,习惯于使用左手的人优势半球在右侧。如果父母、幼儿园老师强迫左手优势儿童(俗称”左撇子”)用右手拿筷子、拿剪刀等,就有可能使大脑在形成语言优势半球的过程中出现功能混乱,出现口吃。 口吃的本质是对说话的恐惧而形成的心理障碍,训斥的作用正是加重儿童说话的恐惧,让口吃的儿童每次说话都要承受越来越大的心理负担,以至脑部活动过于剧烈,正在发育的语言区经常处于混乱状态,最终对大脑的发育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父母不宜对儿童偶尔的口吃现象过于敏感。当儿童开始口吃时,应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千万不要给予提醒,更不能嘲笑。对他说话要慢、轻,句子可以短一些,并认真的听儿童表达的内容,给予儿童足够的信心。 六、疾病影响 疾病对口吃也不无影响,特别是幼儿时期,若长期患病,也可能使幼儿在病中或病后口吃起来。小儿癫痫、麻疹、热病、脑病、百日咳、猩红热、脓症、鼻炎、扁桃腺发炎或肥大等等,以及耳鼻喉科的疾病,多少都能使呼吸和发声受到影响。 另外,还有因外伤而引起口吃的病例,如坠落、脑震荡、火伤、撞车等。有一青年,厂里发生火警,奋不顾身地跑到现场救火,大火扑灭后自己也昏迷过去,手、脸烧得特别严重,经医院急救恢复了知觉,起先不能说话,后来觉得发音困难,渐渐地变成口吃病人了。 然而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哪个人幼年间没生过病,为什么人家生病没引起口吃?若没有心理因素,即使一直生病,病到老,病到死也决不会患上口吃的。疾病,冲其量不过诱发因素而已。有一个口吃病患者一场病反倒把自己的口吃“病”好了。有位患者得了肺炎,高烧连续几天不退,浑身无力,躺在床上,一心想的是肺炎,把自己过去认为是“最大痛苦”的口吃抛到九霄云外,口吃的心理障碍已无影无踪了。医生查病房问他的病情时,虽然说起话来有气无力,可是却能对答如流,一点也不口吃,连陪他的家属也觉得奇怪。通过这次体验,知道自己原来也能流利地说话,精神为之一振,从此就不再口吃了。 七、成长因素 发生口吃的年龄大多在幼儿期,特别是在已能学会说话,并能构造简单词句的年龄。言语和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三岁左右,就是在他们抑制条件反射还不够巩固的时候,其次是学龄期七岁左右,也就是对孩子们的言语提出大量要求的时候。再其次是十五岁以前的青春发育期,青春期全身各器官迅速地但是不平衡地生长发育,使情绪发生扰乱的时候,以后就逐渐减少,成年患口吃的就很少见。
第2个回答  2019-01-14
从生理、心理等不同角度来探讨造成流畅度异常的原因,具体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源于心理压抑的需求或是由于周围环境对其提出过高要求造成其心理压力而形成的。当孩子开始牙牙学语的时候,父母就容易把孩子当时学习说话时的顿挫判断成口吃,操之过急,强迫孩子纠正发音,使孩子变得紧张敏感,说话时心理压力很大,从而形成孩子口吃。
二是长期由害怕说话的过分焦虑而形成制约反应,一说话就会口吃,而在唱歌、朗诵等情况下,就不会出现口吃的表现。有些孩子对自己不自信,产生自卑心理,变得非常敏感和多疑,时常害怕别人嘲笑、讥讽,结果越来越恐惧、焦虑,说话的时候就会紧张,导致语言表达不流畅。
三是由于神经心理或生理上的缺陷构成的。突发性的精神刺激,情绪过度紧张。例如受到惊吓时,引起心理上的恐惧不安,使孩子产生语言障碍,导致口吃。
四是模仿他人口吃。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和口吃的人经常接触,或是看到他人口吃的时候,孩子感觉口吃的人非常好玩就会进行模仿,因此学会了口吃。
还有不能排除遗传因素的可能性,口吃具有遗传倾向,直系亲属患口吃的危险性高于一般人的3倍,但目前不能确定究竟孩子是遗传还是模仿而形成的。——诚道则文章(为什么孩子会口吃)
第3个回答  2017-07-28
二三岁一般是口吃开始发现的年龄,三四岁是口吃的常见期。学前儿童的口吃现象,部分是生理原因所致,更多的则源于心理的因素。对二三岁的幼儿来说,口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消失,延续到青春期的不足百分之一,而且多是生理因素所致,但四至七岁的幼儿有了口吃,就不仅是生理的问题了,很大程度是心理问题。从生理上说,幼儿大脑语言神经中枢发育不良,语言发音器官及肌肉运动不协调、病变以及生理遗传等原因都有可能使儿童口吃。

从心理上说,导致幼儿口吃的因素较多,而情绪上的急躁、激动、紧张和焦虑是易引发儿童口吃最主要的心理原因。二三岁幼儿的语言机制还不完善,当幼儿急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节奏的障碍。产生这种情况可能有两种:一是儿童头脑中已经储存了大量的语言信息,表达时回忆语言模式的速度相对较快,而说出语言的速度较慢,两者的时间差造成了语言表达的脱节。二是幼儿开始说话时,词汇量有限,对词义理解能力较差,因而找不到应有的语词去继续表达。这两种情况都使儿童在说话时出现过度激动、紧张和焦虑,从而使发音系统受到抑制,发音器官随之产生轻微的抽搐和痉挛。于是出现发音的停滞,多次的发音停滞和重复,致使儿童形成条件反射,以后每遇到类似的语言情境,就易出现同样的抑制现象,造成口吃。

另外,模仿也是导致幼儿口吃的重要心理因素。据北京某医院的调查研究:在44个口吃的成人中,30人有幼年模仿口吃的历史,占70%。幼儿最初的学习语言多来自对成人的模仿,由于好奇心强,他们觉得周围人的口吃“好玩”,于是加以模仿,不自觉地形成了习惯,于是就慢慢形成了口吃。在幼儿园里,口吃有时似乎是一种“传染病”,蔓延很快,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幼儿之间不良模仿所导致。
第4个回答  2019-12-01
大部分口吃患者都是通过“模仿”、“暗示”而形成。语言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而会的,幼儿开始学习说话的过程是:在与周围人群正常接触的生活环境中,开始学习说话,先通过模仿形式,由不清楚的发声学会说简单的单词,再把学会的单词累积和巩固起来,同时在大脑中的“语言中枢”形成语言信号,此后随着大脑机能不断成熟和对语言的不断学习,累积巩固,语言的表达能力很快地发展起来,成为自己完善的语言系统。
绝大多数的口吃患者都是在儿童期发生口吃的(10岁以前)。10岁以后再发生口吃则较少见。儿童时期是学习语言的时期,这个时期,儿童的模仿性特别强,要学会大量的语言,然而这个时期也正是儿童的神经系统尚未定型(甚为脆弱,且有极大的可塑性)、不够成熟与不稳定的时期,最容易接受周围环境中患口吃人的影响。
好奇心是儿童的本能,喜欢模仿别人不正常的语言,这种原因形成的口吃,叫做“有意模仿”。还有一些口吃患者并非因好奇而有意去模仿,而是在周围环境中接触了患口吃的人,无意中受到了耳濡目染的影响,不知不觉地形成了口吃,这叫做“暗示”(又叫做感染)。所以,有很多口吃朋友,怎么都想不明白,自己到底是怎么开始口吃的。
有些儿童是在学话的时期,生理上有某些尚未成熟的弱点,如发音器官不成熟,体弱多病、性格孤僻,导致发音迟缓、说话吐字不清或咬宇不准,语句不适当的中断,或者单字多次重复,这时如果老师、家长注重儿童的发音规律,尊重他们的性格和行为,循循善诱,是可以改正过来的。但恰恰相反,有些老师和家长进行不适当的指导,生硬地勉强儿童,要求他们的一言一行都符合自己的喜恶,有的甚至横加打骂或惩罚,严重地摧残儿童脆弱的神经系统。这样,反而使儿童建立起不良的条件联系,因此形成口吃。也有一些儿童做了错事,心怀恐惧,忐忑不安,此时家长如对其恫吓,则可能导致神经紧张,久而久之也将成为口吃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