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生舆情是什么意思

次生舆情是什么意思

次生舆情:当下热点事件中有一种舆论现象值得关注,就是一个地方曝出某个大丑闻后,这个地方常会连续性地曝出多起丑闻,可以称之为“次生舆情”(也就是次生丑闻)。

比如:地震灾难之后会有泥石流之类的“次生灾害”,地方丑闻之后,举国媒体云集关注接力“扒粪”,官场生态被置于舆论监督的放大镜下,很多平常被掩盖和忽略的问题都被“扒”出来,形成一波又一波躺着中枪的“次生舆情”。

次生舆情曝光的四种情况:

第一种是舆论监督“报复性”的曝光。网友不满某个官员或某个部门的所作所为,但在既有体制下又拿那个部门或官员没有办法,便会采取“报复性人肉”的方式去找官员的贪腐问题。比如看这个部门有没有超标,那个官员戴的什么手表。很多地方政府和官员很不争气,根本“经不起监督”。杨达才一被人肉,就查出了经济问题;周久耕一被搜索,就搜出了一堆见不得阳光的破事,从“九五至尊”查出了很多“次生丑闻”。

第二种是媒体监督“顺带性”的曝光。某地发生一起大的丑闻后,比如城管打死人,拆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往往会引起举国媒体的集中。一些地方非常封闭,平常基本就是县太爷的“土围子”,缺乏监督阳光的照射,累积了很多社会问题,当然经受不住举国媒体的舆论监督,那些问题都会被顺带着挖了出来。记者到这个地方采访,自然也会“捎带”回很多新闻。

第三种是地方政府错误的危机公关中引发的连锁丑闻,形成舆论次生灾难。发生丑闻后,地方总想迅速息事宁人和“控负”灭火,但常常是欲速而不达,一蠢再蠢地制造了新的丑闻。典型如当年故宫(微博)失窃案,由于故宫方面应对不当,竟由“失窃门”引出了“错字门”、“会所门”、“瞒报门”等十重门。前段时间延安城管踩人事件,当地昏招频出,也形成了“临时工”、“城管大楼”、“伪造道歉”等多重门,出现一连串次生丑闻。

第四种是顺藤摸瓜式的次生丑闻,案中有案,由一起事件在深入调查后发现有更深的水、更深层次的问题,背后有更大的“老虎”。

这些次生丑闻往往都带着很大的偶然性,仿佛都是意外中发现的,充满了戏剧性。这暴露了舆论监督的局限,更暴露了常态监督的缺位和无力。一个地方的很多问题,本地媒体无法监督,甚至形成监督的真空,只有当这个地方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时,问题才被异地媒体“顺带”地发现并曝光。当社会问题的曝光基本靠这样的“顺带”和“不小心暴露”,当我们的日常监督机制失效和失灵的时候,社会是非常危险的。

数据来源于乐思官网http://www.knowlesys.cn/wp/article/9682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0-26

在众多的舆情专业名词中,衍生舆情与次生舆情是很容易混淆的。

一、衍生舆情

互联网时代,在新闻传播中,由于受众不同,其对新闻信息的关注点也不同,使得新闻传递的某些信息受到过分关注或重新解读而触发新的舆论焦点,进而形成网络舆情即衍生舆情。在新媒体背景下,衍生舆情的现象频频出现,给社会舆情管理提出挑战。

二、次生舆情

所谓次生,意思是依据原生间接造成和派生。而关于次生舆情,当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从广义上讲,次生舆情就是根据原生舆情而衍生出的舆情。由于舆情具有负面特性,因此从舆情相互联系的层面上讲,广义舆情具有正面和负面的分别。从狭义上讲,次生舆情指的是当原生的舆情为负面事件,亦或是可能引起负面次生舆情时所生成的关联舆论情况。

三、衍生舆情与次生舆情的应对

1.关注这一现象,防止产生。尤其是在新闻写作、发布等各个环节要严谨细致,考虑周全。在整理主要传播信息、剔除冗余信息的同时,要关注新闻内容的附带信息,对每一幅图、每一句话都要认真推敲,确保信息真实准确,符合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的初衷。

2.把握网络舆论场的特点,促进媒体舆论场的互动融合。公共媒体要改变对舆论环境的刻板认识,促进新媒体舆论场的发展与融合。要多设置与不同场域阶层都有共同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和交流,促进多元化舆论观点的统一和融合。了解网络舆论场自由、无序、开放的特点,了解网民心理特征,采取网民乐于接受的形式进行新闻报道。从受众的角度出发,适应网络环境信息海量的特点和网民微阅读的习惯,改变长篇大论的新闻报道和八股文式的报道形式,采用受众喜爱的形式传递信息。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专业新闻机构要坚持专业性,从不同角度挖掘新闻线索,客观、高效报道新闻事实,有效引导舆论。

3.掌握舆情事件的全面信息。即应该建立实时的全网监测体系,尤其是借助像识微商情这样的全网舆情监控系统,每天实时自动地收集全网信息,以及时把控,第一时间处理,避免危机损失。

第2个回答  2020-07-24
次生舆情分为两种情况,其一、一起舆情事件的发生,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或者因“回应不当”、“处理不及时”导致此事件热度不减,持续被关注,舆论再次爆发,称为“次生舆情”。其二、当下热点舆情事件发生时,媒体大量报道并引用以往的类似事件,导致以往的和当前事件持续发酵,也可称之为“次生舆情”,例如“仝桌直播自曝作假成为应届生”,引发后续的“苟晶考上大学被顶替”。
新浪舆情通认为,舆情的发生并非偶然,不要存有侥幸心理以为“不作为”、“不回应”就可以蒙混过关,面对“舆情”的发生还是要积极面对,还原事件真相。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