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含义是什么

不知道

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贯串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社会公德、婚姻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等。它通过确立一定的善恶标准和行为准则,来约束人们的相互关系和个人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并与法一起对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起保障作用。有时专指道德品质或道德行为。
道德是对人的社会性的自我约束和心理约束意识。
不同的社会可以有不同的道德标准,但是任何一个社会的道德标准都是以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秩序为目的。
对道德的维护,实际上就是对人的社会性的维护。需要从宗教、教育和国家机器的作用多方面来实现。
(一)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是社会物质条件的反映,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各种社会道德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而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其道德也必然居于统治地位。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又必然引起社会道德的变化。可以说,利益是道德的基础.

道德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起源问题非常复杂。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只有发生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和整体利益关系,而且人们自觉意识到这种关系时,才会出现道德问题。

道德得以产生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是人类通过劳动形成的。

道德的特征及其作用特征:
1.把握世界方法的特殊性。
2.实施手段的特殊性。
3.主要是以个人为主体来认识和调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的。
4.道德具有特殊的稳定性。
5.判断对象的特殊性
6.调节范围的广泛性。

(二)在中国哲学史上,“道德”指“道”与“德”的关系。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论语·述而》)这里的“道”指理想的人格或社会图景,“德”指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因儒家以仁义为道德的重要内容,故也以仁义道德并称。《老子》中的“道”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或万物的本体。“德”和“得”意义相近,指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对于“道”的认识修养有得于己,亦称为“德”。《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认为“道”和“德”虽尊贵,却不是什么主宰(“命”),而是一切任其自然的。韩非认为:“德者道之功”,把“德”释为道的功用。北宋张载提出:“德,其体;道,其用,一于气而已。”(《正蒙·神化》)认为“德”是气之体,“道”是气之用。

老子所写的《道德经》受全世界推崇,是相当出色的一部著作!

(三)合乎道德。例:这是不道德的行为。

最新研究成果显示,道德也许并非后天训练养成,而是上天赐予人类的除智慧之外又以厚礼。大脑腹内侧前额叶皮层(VMPC)也许就是道德观念形成的物质基础。它使人对他人受到伤害厌恶。腹内侧前额叶皮层病变的病人会失去部分公平性、犯罪感、羞耻感。
道德人物
刘绍安,男,生于1923年2月,汉族,中共党员,部队离休干部,现住江苏省泰兴市蒋华镇新市村。50多年来,刘绍安信守与战友达成的“生死之约”,无怨无悔照顾牺牲战友的父母和弟弟、妹妹,用一生演绎“一诺千金”的情义和诚信。
1951年,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上,上甘岭战役打响了,来自山东新泰的排长刘绍安和来自江苏泰兴的副排长张志久两人在战壕里约定:“万一我们中有一人死了,活着的人就要去照顾对方的父母。”战斗中,张志久不幸牺牲。与战友的“生死之约”,让刘绍安义无反顾地踏上践诺之路。
刘绍安模仿张志久的笔迹,每月给张家寄去“平安信”和津贴,直到两年后县政府为烈士发放抚恤金和烈士证,这个“秘密”才为人所知。1963年,刘绍安面临转业时,他主动放弃了大城市的优裕生活,放弃了去新疆建设兵团升职的机遇,放弃了回老家工作,他忘不了牺牲战友的嘱托,毅然去侍奉战友的双亲。他跪在自己的生身母亲面前,哭诉着“生死之约”,取得了母亲的谅解之后,就径直来到了泰兴张家。张家境况异常窘迫:一家四口人栖息在两间破芦苇棚里,张母一人靠种地艰难地拉扯着3个孩子。刘绍安这个“儿子”一来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他拿出了在部队省吃俭用的全部积蓄,卖掉了心爱的部队纪念手表和大头鞋,翻建了三间平房。他每月领了工资,就计划好全家的日常开销。张家父母有意将大女儿许配给刘绍安为妻。可他在山东老家已经有个“娃娃亲”杨凤英,为了能长期更好地照顾张家人,刘绍安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耐心说服了杨凤英作为其妹另嫁他人。刘绍安家距离上班的基层供销社30多公里,但他舍弃了单位的宿舍,坚持骑车早出晚归,为的就是能够更好地照顾一家老小。张母病危之际,想吃黄瓜,时逢六十年代,又是寒冬腊月,刘绍安一直寻到80公里外的扬州,才买到了一些酱黄瓜,满足了老人的心愿。张母临终前,刘绍安日夜守护床前,为老人倒痰盂、擦身子、剪指甲。张家父母过世后,刘绍安继续承担起供养3个弟弟、妹妹的重任,直至他们成家立业。刘绍安的5个子女都是基层最普通的劳动者,有两个还是下岗工人。作为一个多次立功的抗美援朝老英雄,刘绍安甘守清贫,从未向政府要过照顾,一辈子过着普通人的生活。面对许多人的不理解,他坚定地说:“我这辈子做了一件事,就是完成了战友的重托,我无怨无悔!”
刘绍安在服役期间曾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回地方工作后,他不改英雄本色,还经常热心帮助当地的困难百姓,多次受到地方各级组织的表彰奖励。刘绍安感人的经历拨动了世人的心弦,他光荣当选为江苏省第二届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其事迹先后被中央电视台、《解放军报》、新浪网等三十多家媒体报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22
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贯串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社会公德、婚姻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等。它通过确立一定的善恶标准和行为准则,来约束人们的相互关系和个人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并与法一起对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起保障作用。有时专指道德品质或道德行为。
道德是对人的社会性的自我约束和心理约束意识。
不同的社会可以有不同的道德标准,但是任何一个社会的道德标准都是以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秩序为目的。
对道德的维护,实际上就是对人的社会性的维护。需要从宗教、教育和国家机器的作用多方面来实现。
(一)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是社会物质条件的反映,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各种社会道德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而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其道德也必然居于统治地位。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又必然引起社会道德的变化。可以说,利益是道德的基础.

道德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起源问题非常复杂。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只有发生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和整体利益关系,而且人们自觉意识到这种关系时,才会出现道德问题。

道德得以产生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是人类通过劳动形成的。

道德的特征及其作用特征:
1.把握世界方法的特殊性。
2.实施手段的特殊性。
3.主要是以个人为主体来认识和调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的。
4.道德具有特殊的稳定性。
5.判断对象的特殊性
6.调节范围的广泛性。

(二)在中国哲学史上,“道德”指“道”与“德”的关系。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论语·述而》)这里的“道”指理想的人格或社会图景,“德”指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因儒家以仁义为道德的重要内容,故也以仁义道德并称。《老子》中的“道”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或万物的本体。“德”和“得”意义相近,指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对于“道”的认识修养有得于己,亦称为“德”。《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认为“道”和“德”虽尊贵,却不是什么主宰(“命”),而是一切任其自然的。韩非认为:“德者道之功”,把“德”释为道的功用。北宋张载提出:“德,其体;道,其用,一于气而已。”(《正蒙·神化》)认为“德”是气之体,“道”是气之用。

老子所写的《道德经》受全世界推崇,是相当出色的一部著作!

(三)合乎道德。例:这是不道德的行为。

最新研究成果显示,道德也许并非后天训练养成,而是上天赐予人类的除智慧之外又以厚礼。大脑腹内侧前额叶皮层(VMPC)也许就是道德观念形成的物质基础。它使人对他人受到伤害厌恶。腹内侧前额叶皮层病变的病人会失去部分公平性、犯罪感、羞耻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5-25

008

第3个回答  2013-11-22
看道德经吧
第4个回答  2024-05-06
道德与人类的群体主动存在
周刚*、吕燕飞、张援虎
(贵州省六盘水市首钢水钢制造管理部理化室553028)
摘要:一般人们认为,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但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道德应当是在不同社会制度下,人类群体为保持群体自身的主动存在而对其中的人类个体提出的素质要求。
关键词:道德;道;群体主动存在;素质
一、引言
一般人们认为,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1]。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2]。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但人们通过研究发现,勤奋是美德吗?勇敢是美德吗?节俭是美德吗?实事求是是美德吗?拾金不昧是美德吗?答案是:这些都是美德,但它们都不是社会意识形态,也不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1],而是个人素质。
我们知道,生命具有主动存在性。人类社会是一个具有智能、有文化、有组织、有分工的有性繁殖的群体。人类是一种群体主动存在的生物。一般的动物有道德吗?没有。只有人类这种有智能、有文化、有组织、有分工的有性繁殖的群体内部才有道德。
通过观察研究古今中外的所有道德准则和道德观,我们可以认为:道德是什么?道德是不同社会制度下,人类群体为保持群体自身的主动存在而对其中的人类个体提出的素质要求。
二、道与德
道德为什么是不同社会制度下,人类群体为保持群体自身的主动存在而对其中的人类个体提出的素质要求。
德很容易被理解,德,品德。素质。
而道是什么?尤其是当道与德两个字合在一起时就不好理解了。姜子牙在《六韬·文韬·文师》里说:“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3]
生命是什么?生命是什么,生命是一个以新陈代谢为动力,以自我复制为基本指向,以生长发育为保障,以遗传与变异为进化手段的具有主动存在特性的开放的耗散性系统。[4]
人类社会是一个具有智能、有文化、有组织、有分工的有性繁殖的群体。现代通常意义上的“社会”一词源自于日本对于英文‘society’一词的翻译,近代学者严复曾译为‘群’,而日本人则译为‘社会’,所以说人类社会就是有智能、有文化、有组织、有分工的有性繁殖的群体。[5]
生命主动存在或者说保持主动存在需要动力。对于光合自营养生命,动力来自于太阳光能,人是异营养生物,异营养生命通过氧化有机物释放能量来产生主动动力。所以说,人类的动力从哪来?来自于食物。由于空气是自由免费的,而食物需要人们通过各方法努力去获取,得不到就会饿死,所以民以食为天。
在人类社会的最初,生产力低下,原始社会的人们居无定所,很多时候渔猎采集的食物加在一起还食不果腹。要保持群体的主动存在,利就是食物,获取食物的方法就是道。对于一个原始部落而言,能拿回食物(猎物),就是道。谁拿回食物(猎物)越多,道德就越高尚。谁能弄回来食物,部落就会跟谁走,并且还会要让他做首长,带领大家寻求群体的主动存在。谁带领大家分享食物的回数越多,数量越大,谁就德高望众,在部落里的地位也就越高。相对的,在原始部落里吃独食是不道德的,分享食物就是原始社会的人类群体为保持群体自身的主动存在而对其中的人类个体提出的素质要求。
所以道是什么?道是提出让群体保持主动存在的方法。根据方法的作用范围,道又可以按大小加以区分。
小道指个人,小群体的,大道指天下,大家共有的,所有人的。举一个例子,如:某黑社会团体制毒贩毒,获利丰厚,黑社会团体给每位黑社会成员开高薪。黑社会团伙头目有道吗?有道,但是小道,制毒贩毒能获得暴利,但它在造成吸毒者自我毁灭的同时,还造成吸毒者的家庭陷入经济破产、亲属离散、甚至家破人亡的困难境地,并且毒品强烈诱发了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扰乱了社会治安,给人类大群体的安定带来巨大威胁。毒品能使一小部分人获利,而使大群体受害,所以制毒贩毒是小道、是邪门歪道、是犯罪,而禁毒是大道。同样,国家打击偷盗抢劫、贪污剽窃、组织黑社会、欺行霸市、制假贩假、制毒贩毒等是大道,而坑蒙拐骗,偷抢剽窃等是小道、是犯罪。《礼记·大道之行也》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三、职业道德
一般人们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
道德是人类群体为保持群体自身的主动存在而对其中的人类个体提出的素质要求。当不同的人类群体(如:不同制度,不同阶层,不同行业等)以不同的方式完成自身的主动存在时,则不同的人类群体对其中的成员有不同的品德要求。
在原始社会中,分享食物就是道德,团结对外就是道德。随着种植养殖业的出现,生产出现了剩余价值,一个人能养活更多的人,于是剥削出现了,有了奴隶制。人是智慧生命,陈胜说过,王候将相,宁有种乎,所以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奴隶逃亡、反抗就成为奴隶制群体的一种常态。世界上最后保持奴隶制的地区无一不是生存环境恶劣,奴隶们出逃只有死路一条的地区。在那些生存环境优沃的地区,为了维持对剩余价值的剥削,防止奴隶出逃与造反,人类发明了封建制。封建制给予奴隶们一定程度的自由,但反过来又用土地来束缚奴隶,奴隶们要活着就必须租赁奴隶主的土地,给土地所有者(以前的奴隶主)交纳高昂的地租,从而实现对剩余价值的剥削。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文化发展的高速时期,封建伦理出现并催生出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悌节勇等封建制度下人类群体为保持群体自身的主动存在对人类个体的素质要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新大陆的发现,人类个体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也越来越多,商业交换成为人类群体中绝大多数人类个体保持自身主动存在的方法。原始社会经常食不果腹,奴隶制与封建制有剩余,到了资本主义时期,根据2020年的数据,当年美国粮食总产量5.98亿吨,照当年中国人均年耗粮500公斤计算,可养活11.96亿人,美国农业人口约600万人,平均算下来,一个美国农民可以养活199人。相应的,那些不从事农业活动而空出来的人他们被迫去从事工商业,研究生产种子、化肥、农药、冶金、机械、化工、煤炭、石油、电子、航空、航天、卫星、造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医疗、艺术等。为了适应这种生存方式的改变,人们提出了民主、自由、平等的口号,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类群体为保持群体自身的主动存在对人类个体的素质要求。
对于资本主义而言,谁创造的劳动岗位越多,养活的人越多,他就越高尚。参加选举,就越容易当选总统。在现代社会,人类个体能力再强也无法垄断所有行业,甚至多数行业,因此也就没有人能凭所雇佣人数的多少来获得群体的领导权。在资本主义社会,一些有条件的人会根据大多数人的需求提出自己的竞选方案,推出竞选口号、策略,通过选举来获得群体的领导权。
为什么说道德是不同社会制度下,人类群体为保持群体自身的主动存在而对其中的人类个体提出的素质要求。道德是人类群体为保持群体自身的主动存在而对其中的人类个体提出的素质要求。在人类社会,人类群体最大的单位是国家,通常一个国家一种制度。制度的本质是以国家为单位的人类群体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完成群体的主动存在,也就是大道。在国家这个大群体内的小群体都必须按大道行事,所以道德是不同社会制度下,人类群体为保持群体自身的主动存在而对其中的人类个体提出的素质要求。道德是人类群体为保持群体自身的主动存在而对其中的人类个体提出的素质要求,人类除了国家这个大群体外,还有许多小群体,如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不同行业、不同党派等,他们对他们的成员都有不同的素质要求。在不同职业中,群体对个体的这种素质要求叫职业道德。
一般来说,职业道德主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忠于职守,乐于奉献;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依法行事,严守秘密;公正透明,服务社会。但在不同的行业中它们的要求又各不相同。以商业为例,古代中国提出经商要合义取利、价实量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商业道德的基本内容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文明经商,礼貌待客;遵纪守法,货真价实;买卖公平,诚实无欺。以医疗行业为例,希波克拉底誓言要求为医之德是:“我愿尽余之能力与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并检束一切堕落及害人行为,我不得将危害药品给与他人,并不作此项之指导,虽然人请求亦必不与之。尤不为妇人施堕胎手术。我愿以此纯洁与神圣之精神终身执行我职务。凡患结石者,我不施手术,此则有待于专家为之。无论至于何处,遇男或女,贵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并检点吾身,不做各种害人及恶劣行为,尤不做诱奸之事。凡我所见所闻,无论有无业务关系,我认为应守秘密者,我愿保守秘密。倘使我严守上述誓言时,请求神祇让我生命与医术能得无上光荣,我苟违誓,天地鬼神共殛之。”
四、道德的内容
道德是人类群体为保持群体自身的主动存在而对其中的人类个体提出的素质要求。古代中国儒家将道德分为八大种,分别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它们是以三纲五常,五伦四维八德理论推导出来的,但事实上的道德远比这复杂。
群体对个体的要求首先是个体要遵守群体为完成自身保持主动存在所制定的规则。如遵守物权规则,不偷盗抢劫,公平交易,拾金不昧。言而有信,不欺骗、不撒谎。热爱群体,如爱国,(爱国可表现为:热爱祖国的山河,维护祖国的统一,时刻捍卫祖国的尊严,乐于助人,与人为善,维护民族的团结,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支持国货,购买国货。学法、知法、守法、护法等。),爱家,(爱家可以表现为对伴侣忠诚,孝敬父母、养育子女、兄弟姐妹互相尊敬、相互帮助等。)爱人民,爱校,爱企,热爱自己所在的政党等。尽忠职守、忠诚担当,大公无私,遵章守纪,奉公守法,爱岗敬业,刚正不阿,清正廉洁。不危害群体的主动存在,如不杀人放火,决堤、投毒、抢劫、强奸、出卖国家机密、资敌助敌等。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尊老爱幼。有礼貌,讲卫生,讲文明,讲道理,民主公平公正等。由于道德理论的起源和发展漫长且复杂,限于篇幅,这里仅对拾金不昧和讲卫生这两种美德加以解释,其余各位读者可以自行推导。
人们为什么要拾金不昧?这是因为人类是一种文化性群体主动存在生物,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智能、有文化、有组织、有分工的有性繁殖的群体。因为文化,人们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性主动存在工具,如保暖的衣服,居住用的房屋,用于移动的车辆、轮船、飞机,用于通讯的手机,用于种植的农田等[7]。一个群体,要实现高效的群体主动存在,必须建立相应的规则。确定物权,防止争抢则是任何时代的法律都必须做到的。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早期哲学家慎子在他的作品《慎子》中说:“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意思是说,一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兔子的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这就是人类法学历史上著名的“定分止争”。讲道理,拾金不昧行为就是对人类社会中《物权法》这种规则的遵守。
为什么讲卫生是一种美德?我们简单的以不随地吐痰为例。我们平常在生活中或许会觉得一口痰吐在地上并没有什么关系,其实这样做危害是非常大的,很多病菌存活在我们的口水(唾液)或者痰中。假如我们随地吐痰的话,病菌就会在痰液中继续存活,口水干了之后就会粘在灰尘上随风飘得到处都是,这会导致疾病传染得更快,更广泛,尤其是在传染性疾病流行的时候。以2020年流行的新冠疾病为例,新冠病毒以其类似于生物武器的传播力与杀伤力让几乎全世界躺平,只有中国人民与中国政府用其民族和政府特有的卫生习惯和强大的主动存在能力避免了重大的人员伤亡。
人类个体在群体中寻求自身的主动存在时,除了守规则外,还应当有一定的技能素质。在中国古代儒家的三纲五常、五伦四维八德中,智慧礼义廉耻等就是对个人素质的要求。以医生职业为例,如果一个医生,医德非常好,但是,他没有医术,经常治死人,这是一名合格的医生吗?不是。这时就需要这位医生知耻而后勇,立志高远,奋发图强,用坚韧的毅力,聪明的头脑,勤奋努力、刻苦学习、勇于实践、实事求是,提高自己的医术,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当然,在成为一名合格医生后,还应当保持谦虚、谨慎、永不自满,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在社会主义社会,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可参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道德是不同社会制度下,人类群体为保持群体自身的主动存在而对其中的人类个体提出的素质要求。道德包涵个体遵守群体主动存在的规则的个人素质与个人保持自身主动存在的能力素质两部份。群体主动存在的规则要求人们不得危害群体的主动存在,根据危害的大小,惩罚方式一般有舆论与刑法两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德治重在自律,法治重在他律。以讲卫生为例,道德要求人们要讲卫生,爱护公共环境,禁止人们随地吐痰、便溺,乱扔果皮、纸屑和烟头等废弃物。教育让人们知道这条规则,而法律则处罚违反规则的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2017年修订)第三十四条第一款中,对随地吐痰、便溺,乱扔果皮、纸屑和烟头等废弃物的,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单位除了有权责令其纠正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外,还可以并处警告、罚款。
五、结论
道德是不同社会制度下,人类群体为保持群体自身的主动存在而对其中的人类个体提出的素质要求。
六、后记
道德是不同社会制度下,人类群体为保持群体自身的主动存在而对其中的人类个体提出的素质要求。
当我们用这种观念定义道德,无论是原始道德还是现代道德,东方道德还是西方道德,奴隶社会道德还是封建社会道德,宗教道德还是民主道德,资本主义道德还是社会主义道德,亦或是各种职业道德都能严丝合缝的得到解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