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开国帝王要入祖庙祭祀称太祖,为何清朝出现清太祖、清世祖、清圣祖三个“祖”?

如题所述

因为他们都为清朝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他们都是创新模式的统治者。

1.太祖刘邦

皇帝的庙名是指皇帝死后在庙里祭祀时的名字。庙号写在神主木板上。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认为,这一制度始于商代,盛行于汉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了宽松的休养生息政策,以治理国家,遣散士兵回国,免除他们的兵役,重农抑商,恢复破碎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它不仅安抚了人民,而且促成了汉代的文化基础。刘邦公是秦朝以后统一中原的第一人,不可或缺,后人称他谥号高黄帝庙号太祖。

2.庙号的形成

一开始庙号的名字很严格。按照“先人有立功,先人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有治国能力的君主。从汉高祖始至宋初,每一个朝代都被开国皇帝称为“祖”,被其他皇帝称为“宗”。元朝时,称谓开始发生变化。元朝和明朝有两位皇帝。元朝皇帝忽必烈建立了蒙元帝国,统治着古代最大的领土。他被称为“元朝皇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追谥成吉思汗铁木真为元太祖。明朝时,明成祖朱棣也被嘉靖皇帝篡改。为了强调朱棣继位的合法性,嘉靖将朱棣的太宗改为成祖。以元明的名义,有两位皇帝叫祖先,但都是后人追谥的。

3.“祖”与“宗”的区别

在清朝,有三个皇帝叫“祖”努尔哈赤称清太祖、顺治称清世祖、康熙称清圣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从汉高祖开始,到宋朝建立,每个朝代都是开国皇帝称“祖”,其他皇帝都是称“宗”。

历史上比康熙出名的皇帝多了去了,汉朝汉武帝、唐太宗李世民、明朝明太宗朱棣等,论文治武功都不比康熙差,却未曾有称“祖”着。康熙称祖实属不对,为后世吐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07

古人对名字是很重视的,名和字和现代的意义是不一样的。皇帝就更严格了,祭祀的庙号通用为某祖某宗,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而且太庙里享受供奉的是有定额的,除了太祖只能是七位皇帝,多出来的都请出去偏殿。

所以,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唐高祖、宋太祖。承继的君主有治国才能和好品德的才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其余的皇帝都是某某帝。

这种制度始于商朝,周代更加完善,春秋战国时期君王和大臣们均有谥号,到秦始皇时,他觉得这是子议父,臣议君,就给废除了。到了汉朝又恢复了,并且开始盛行。

汉高祖刘邦在建立汉朝后,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重建经济恢复秩序。他即安抚了人民,也促成了汉朝大气的文化基础。作为在秦以后一统中原的帝王,刘邦功在千秋,后人给他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

庙号最初非常严格,皇帝的谥号则是根据其生前事迹和功绩给予的评价,往往是大臣们集体商议的,皇帝一个人做不了主。从汉高祖开始,到宋朝建立,每个朝代都只有一个“祖”,其他皇帝都是最多称“宗”。

到了元朝,这种称号开始有所改变。忽必烈开创蒙元帝国,弄了个当时世界最大疆域,被后人称为“元世祖”,他在建国后,把成吉思汗铁木真追为元太祖。

到了清朝,竟然就有了三个称“祖”的皇帝,努尔哈赤称清太祖、顺治称清世祖、康熙称清圣祖。好吧!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没有他的开创之功,就没有清朝,称他清太祖实属名归。

皇太极改国号“金”为“清”,清朝实际上是多尔衮打下江山的,他也没敢称“祖”。顺治是清军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4-12
首先你搞错了一点,那就是努尔哈赤并未称帝,只称汗,庙号是追封的,也就是说他连皇帝都不是,祖当然也不算了。否则这么算的话,晋世祖司马炎将父亲司马昭追封为晋太祖,爷爷司马懿追封为晋高祖。唐高祖李渊将父亲李昞追封为唐世祖,爷爷李虎追封为唐太祖。那岂不是都算一朝三祖?肯定是不算的,所以清朝只应该算有两个“祖”。
而一朝两“祖”虽不多但也不是没有,明朝就有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隋朝也有隋高祖杨坚和隋世祖杨广。另外假如西汉和东汉算一个朝代的话,汉朝也有汉太祖刘邦和汉世祖刘秀。康熙平定三藩,彻底占据西南,而后出海收复台湾,接着西征准噶尔汗国。康熙的功绩是足够称“祖”的。当然你可以问唐太宗李世民功绩那么大为什么没称“祖”?我只能说李世民的功绩足够称“祖”,只是他的后代没有给他上而已。
第3个回答  2019-10-10
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而且太庙里享受供奉的是有定额的,除了太祖只能是七位皇帝,多出来的都请出去偏殿。
第4个回答  2019-10-07
因为他们都为清朝做出了伟大的历史贡献,都是开创新格局的统治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