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传为穿越者的王莽,为何改制会失败?原因是什么呢?

如题所述

1、失败的原因

1.1主观原因

    动欲慕古,不切实际

  王莽在改制中,王莽食古不化,竭力复古,最终导致改制的失败。王莽一向认为,“承天当古,制礼以治民”。是以做了大司马成为宰辅后,“议论决断,靡不据经”。新朝建立后,他言必称三代,事必据《周礼》,“每有所兴造,必欲依古得经文”,把一切政令、设施都弄得古色古香,一部《周礼》几乎是王莽新政的蓝本。王莽是一位儒家理想主义者,所以他对历史上的大儒们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羡慕不已。

    性情躁扰,轻于改作

  王莽“性躁扰,不能无为”,好逞威风,博求虚名,轻于改作,但又对改制中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致使许多措施半途而废,或者仅限于法令条文的颁布。在这方面,币制改革与地名变更尤为突出。从居摄二年到地皇元年十余年间,王莽先后四次下诏改币,五次重申改革货币的法令,平均不到三年就改币一次。王莽改币的主要目的是用货币贬值的方法,聚敛财富。结果是币制改革一次,王莽就实现一次对人民财富的大掠夺,社会经济就会出现一次大混乱,以至于“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道”。如此频繁、混乱、荒唐的币制改革,在中国币制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刚愎自用,所用非人

  王莽代汉前,其声名已十分显赫,连皇帝、太后都对他恩宠有加,百姓、士大夫上书称赞王莽的更是络绎不绝。这样的声望使王莽在改制中过于自信,过于迷信儒家经典条文,以至于达到固执己见、刚愎自用、拒谏饰非的地步。王莽经常自以为他的法令条文都是完美无缺的,因此对忠言直谏者,常不能正确处理。如大司马严尤上书,陈述对匈奴作战的困难及不利条件,建议停止对匈奴的战争,集中力量镇压农民起义,结果被王莽贬去大司马之职。

  当有使者如实报告农民起义的缘由是法令苛酷、剥削沉重时,王莽根本不信,认为是造谣,立即罢免了使者的官职。

1.2客观原因

    自然灾害严重

  天时对王莽改制也是极其不利的,公元初前后这一段时间,是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阶段之一,见于记载的有旱、蝗、瘟疫、黄河决口改道等,灾区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如此大的灾害,即使是在国家储备充足、社会秩序稳定的条件下也会造成巨大损失,何况发生在这样一个剧烈变革的动荡时代,出现在国库早已耗费殆尽之时!

2、王莽改制简介

  王莽改制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

  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刘婴)的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作为新朝都城,王莽开中国历史上通过符命禅让作皇帝的先河。王莽开始进行的全面社会改革。

  王莽仿照《周礼》的制度推行新政,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耕地重新分配,又废止奴隶制度,建立五均赊贷(贷款制度)、六筦政策,以公权力平衡物价,防止商人剥削,增加国库收入。刑罚、礼仪、田宅车服等仪式,不停回复到西周时代的周礼模式。

  但王莽的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由于政策多迂通不合实情处,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从,不断引起天下各贵族和平民的不满。到了天凤四年(公元17年)全国发生蝗灾、旱灾,饥荒四起,各地农民纷起,形成赤眉、绿林大规模的反抗。导致新朝的灭亡。

3、改制的主要影响

  王莽曾经使社会各阶层、各类身份的人都获得过实际利益,因而赢得了最广泛的支持。但在社会财富没有增加的情况下,这样的政策完全没有物质基础,只能加速国库的枯竭和财政崩溃。这些利益还诱发了得益者对王莽、对王莽改制过高的期望,一旦事与愿违,这些支持者马上会变为反对者。知识分子如此,其他阶级、阶层也会如此。

  王莽改制中的改名。王莽要匈奴改为“恭奴”、“降奴”,将“单于”改为“善于”、“服于”,改“高句丽”为“下句丽”。他又轻率地决定动用武力,不仅导致边境冲突,还使数十万军队长期陷于边疆,无法脱身,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造成了北方边疆民众深重的灾难。

  王莽掀起了空前绝后的改名运动,无论地名、官名、建筑名,差不多都改了,而且还任意调整行政区划和行政部门的职权。这样改一次已经够折腾了,王莽却一改再改,有的郡名一年间改了五次,最后又改还到原来的。官吏和百姓根本记不住,所以每次颁发诏书和公文,都要在新名后注旧名。不但影响效率,造成浪费,而且造成官民心理上的厌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9-27
王莽称帝及其改制,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特殊产物,是西汉末年以来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矛盾的反映。

王莽施行的各种政治、经济措施,虽然目的是要解决社会危机,维护其统治,但这些严重脱离实际的措施,既触动了豪强地主、富商大贾乃至一部分官僚的既得利益,也给广大下层百姓带来了巨大的干扰,进一步激化了西汉后期以来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使他成为社会各个集团、各个阶层反抗的主要对象,成为众矢之的。
第2个回答  2019-10-08
王莽的新朝,其实是西汉借尸还魂,一次改朝换代过后,本来属于西汉的社 会经济问题,变成了由王氏新朝来背负。在这种情形下,不改-革必亡,小改多活一阵,大改就只有加速灭亡。王莽“托古改制”引爆所有痼疾迅速灭亡。
王莽到底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问题呢?事实上,以当时黄河流域的生产能力,所能够承载的中原地区人口上限只是六千万左右。达到这个临界点,无论改-革家如何操持,一场波及整个中原地区的大规模动-乱就无法避免。只有经过大-动-乱的清-洗,人口重新降至一千余万,才会恢复平静,开始新王朝的缓慢发展,出现历史上所谓的“XX盛世”。王莽时代人口突破六千万,这时候需要的是一场战争,否则无法彻底解决所有社会矛盾,无论什么人上 台,结果都不会比王莽更好。
王莽是一个对道德要求近乎于严苛的人,一个经学的狂热爱好者,但他绝非空想主义者,所主持的“托古改制”绝非是死板的套用古书,照搬上古旧制,而是借用古制之名,所推行的一场为解决西汉末年困局而发动的全方位社会经济政-治-改-革。他所采用的改-革措施,都能够从前朝法令上找到依据,正是那个时代的精英们为解决困局而开出的良方。但是,王莽不明白,此时的西汉社 会已经是条无法拯救破船,早已到了无法挽救的程度,无论他进行怎样的改-革,无论他的政-治手腕如何高超,一场剧烈的社 会动 荡已经在所难免。所以,王莽最终落得一个“开国之君”沦为“末代之君”的下场。即便如此,刘姓皇族还要感谢他,因为,如果没有王莽把矛盾全部吸引到新朝和王氏身上,经过一场社 会动 荡后,皇权绝不会回到刘氏手中。
第3个回答  2019-10-08
西汉以来的土地兼并和流民问题积弊太重。田制改革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得罪了地主和官僚,对周边民族的战争加重了民众的负担得罪了民众。虽然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初衷是积极的,但把人得罪完了,自己也该下台了
第4个回答  2019-12-05
因为他在当时许多的改制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当时所做的许多改革并不符合当时中国的社会需求,改制只会适得其反;所以他最终失败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