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教师是合格教师 ?

如题所述

1、具有人格魅力。

   "人格"一词可做两种解释:一是心理学里的个性,主要指气质和性格。二是社会学里的品格。前者是个体的差异,即人格的个性特征。但两者又密不可分,很难区别人格的个性特征和品格特征。教师的人格,即体现着教师之间的个性差异,诸如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稳定的态度、积极的兴趣、刚毅的性格和良好的品性等。这些因素在不同教师身上的不同结合,使教师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是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在教师个人身上的内在表现,它反映在为人处事的道德风尚上,体现在教学风格中,体现在德育的环境里。

  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师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因此,一个班级的班风,在一定程度上是其班主任人格的放大,一个学校的校风是其校长人格的扩展。"

  当代教育学者林崇德对优秀教师应具备的人格个性特征的界定是:
   (1)热忱关怀(2)真诚坦率(3)胸怀宽阔(4)作风民主(5)客观公正(6)自信自强(7)耐心自制(8)坚韧果断(9)热爱教育事业

2、有广博的学识水平

教师的知识结构表现在本体性知识:指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语文、数学、物理等。
文化知识:指文理交融的广博的文化知识,至少除了本体知识要有一技之长,如擅长创作,爱好诗词、音、体、美特长等。一位教师,除了本体知识外的广博知识,对于其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具有与本体性知识同等重要的意义。实践知识: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也就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条件性知识: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这种知识是广大教师所缺乏的,也是在教改实践中特别强调的。条件性知识是一个教师成功教学的重要保障。在我们的"学习与发展"理论中,第一条指导思想是:"儿童、青少年的发展规律是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在研究中,把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具体化为三个方面,即学生身心发展知识,教与学知识和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教师必须把学科知识"心理学化"以便学生能理解。

3、有崇高的师爱

师爱是最圣洁、最无私、最伟大的爱。因为师爱不仅仅是母爱,它博大、理智与奉献。师爱具有未来意识,是事业爱和教育爱。"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高尔基道出了亲而显爱、爱而取信、信而树威的教育诀窍。正可谓"亲其师,信其道",师爱是父母之爱,手足之情的高层次延伸。"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孩子是神。"所以师爱是神圣的爱。

  师爱的实质是对情商水平的考证。高水平的情商+正常的智商=成功。师爱不是简单的感情投资,它是赤诚、智慧、方法、品味、能力、技巧、学识的浓缩。因人施爱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父母的逆爱中长大的孩子,需要填补家教的空白,因为比身教更重要的是家风。教师应教孩子去爱别人,走出唯我独尊,懂得什么是关心?什么是公平?这是一种思想爱。(2)父母离异的孩子,需要填补情感的空白。教师应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走进孩子们的情感世界,这是父母之爱。(3)贫困家庭的孩子,需要经济资助,教师可通过多渠道,依靠学校、社会也包括我们自身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这是人间自有真情的社会爱。(4)学习优秀的孩子往往是最容易被自己击败的孩子,他们好胜也最虚荣,受挫的承受力最差。教师要教会他们战胜自我,坦然面对荣辱,帮助他们分析人生与成败的关系,挑战人生不代表永远成功,感受人生之意义很重要,这是导师的爱,或叫作人师之爱。(5)养成习惯差的孩子,也叫"差生"。他们又淘气、又重情,既应有思想导向,又要有制度约束,教他们懂得基本的法律知识,培养他们的社会公德意识,给他们以严慈相济的爱。(6)性情内向孤僻的孩子,需要给他一份晴朗心情,教他们懂得张扬个性思维的同时要从众。面对这些学生,教师应做心理医生,这是医生的爱。林崇德说:"我和所有的优秀教师一样,同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失去对学生的爱,教师也就失去了人生的乐趣,教师的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不仅提高眼前的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的成人和成才,即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个性)的形成、职业的选择,人生道路的转变,甚至会影响其毕业。"所以师爱是师德之魂。

  "真情兮,煦煦春风胜母爱;师魂兮,浩荡日月齐放彩。"

4、高度的服务意识

高度的服务意识即无私的奉献精神,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即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事实上新的经济道德体系表现在于"公平"。但是某种意义上似乎"公平"不属于教育工作者。我们跋山涉水、披星戴月、废寝忘食、苦口婆心,经历着诉不完的艰辛,履行着道不尽的忠诚,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下一代,是人不是机器。我们从事的职业是功德无量的事业,不是饭碗。

  领导班子成员的服务意识应表现在"对同事心存平易,对事业怀抱忠诚。"为大局服务、为员工服务、为学生服务。我们必须做到各尽其责,服务到位。工作要像邓小平那样,公道、周道、厚道,不许感情代替原则。我们要做个"人"样子,我们这个整体才能写出一个大写的"人"字来。我要求领导班子成员为了七中的事业,要耐劳苦,共患难,事分明,同富贵。

    3、同龄伙伴间的人际互动,创设人文环境,构建良性的人际关系。从中了解社会规范和助人为乐的道理。增强自信和自我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完善。
4、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人性的弱点之一是不愿正视自我,承认自我。一旦正确地认识了自我,并且勇敢剖析自我时,也就收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同样重要、同样艰难,或者说后者更重要。
更多了解,请登陆:“洛阳新大 洛阳高科” 学校官方网站查看更多信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7-04
1、具有人格魅力。

   "人格"一词可做两种解释:一是心理学里的个性,主要指气质和性格。二是社会学里的品格。前者是个体的差异,即人格的个性特征。但两者又密不可分,很难区别人格的个性特征和品格特征。教师的人格,即体现着教师之间的个性差异,诸如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稳定的态度、积极的兴趣、刚毅的性格和良好的品性等。这些因素在不同教师身上的不同结合,使教师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是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在教师个人身上的内在表现,它反映在为人处事的道德风尚上,体现在教学风格中,体现在德育的环境里。

  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师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因此,一个班级的班风,在一定程度上是其班主任人格的放大,一个学校的校风是其校长人格的扩展。"

  当代教育学者林崇德对优秀教师应具备的人格个性特征的界定是:
   (1)热忱关怀(2)真诚坦率(3)胸怀宽阔(4)作风民主(5)客观公正(6)自信自强(7)耐心自制(8)坚韧果断(9)热爱教育事业

2、有广博的学识水平

教师的知识结构表现在本体性知识:指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语文、数学、物理等。
文化知识:指文理交融的广博的文化知识,至少除了本体知识要有一技之长,如擅长创作,爱好诗词、音、体、美特长等。一位教师,除了本体知识外的广博知识,对于其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具有与本体性知识同等重要的意义。实践知识: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也就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条件性知识: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这种知识是广大教师所缺乏的,也是在教改实践中特别强调的。条件性知识是一个教师成功教学的重要保障。在我们的"学习与发展"理论中,第一条指导思想是:"儿童、青少年的发展规律是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在研究中,把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具体化为三个方面,即学生身心发展知识,教与学知识和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教师必须把学科知识"心理学化"以便学生能理解。

3、有崇高的师爱

师爱是最圣洁、最无私、最伟大的爱。因为师爱不仅仅是母爱,它博大、理智与奉献。师爱具有未来意识,是事业爱和教育爱。"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高尔基道出了亲而显爱、爱而取信、信而树威的教育诀窍。正可谓"亲其师,信其道",师爱是父母之爱,手足之情的高层次延伸。"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孩子是神。"所以师爱是神圣的爱。

  师爱的实质是对情商水平的考证。高水平的情商+正常的智商=成功。师爱不是简单的感情投资,它是赤诚、智慧、方法、品味、能力、技巧、学识的浓缩。因人施爱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父母的逆爱中长大的孩子,需要填补家教的空白,因为比身教更重要的是家风。教师应教孩子去爱别人,走出唯我独尊,懂得什么是关心?什么是公平?这是一种思想爱。(2)父母离异的孩子,需要填补情感的空白。教师应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走进孩子们的情感世界,这是父母之爱。(3)贫困家庭的孩子,需要经济资助,教师可通过多渠道,依靠学校、社会也包括我们自身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这是人间自有真情的社会爱。(4)学习优秀的孩子往往是最容易被自己击败的孩子,他们好胜也最虚荣,受挫的承受力最差。教师要教会他们战胜自我,坦然面对荣辱,帮助他们分析人生与成败的关系,挑战人生不代表永远成功,感受人生之意义很重要,这是导师的爱,或叫作人师之爱。(5)养成习惯差的孩子,也叫"差生"。他们又淘气、又重情,既应有思想导向,又要有制度约束,教他们懂得基本的法律知识,培养他们的社会公德意识,给他们以严慈相济的爱。(6)性情内向孤僻的孩子,需要给他一份晴朗心情,教他们懂得张扬个性思维的同时要从众。面对这些学生,教师应做心理医生,这是医生的爱。林崇德说:"我和所有的优秀教师一样,同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失去对学生的爱,教师也就失去了人生的乐趣,教师的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不仅提高眼前的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的成人和成才,即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个性)的形成、职业的选择,人生道路的转变,甚至会影响其毕业。"所以师爱是师德之魂。

  "真情兮,煦煦春风胜母爱;师魂兮,浩荡日月齐放彩。"

4、高度的服务意识

高度的服务意识即无私的奉献精神,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即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事实上新的经济道德体系表现在于"公平"。但是某种意义上似乎"公平"不属于教育工作者。我们跋山涉水、披星戴月、废寝忘食、苦口婆心,经历着诉不完的艰辛,履行着道不尽的忠诚,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下一代,是人不是机器。我们从事的职业是功德无量的事业,不是饭碗。

  领导班子成员的服务意识应表现在"对同事心存平易,对事业怀抱忠诚。"为大局服务、为员工服务、为学生服务。我们必须做到各尽其责,服务到位。工作要像邓小平那样,公道、周道、厚道,不许感情代替原则。我们要做个"人"样子,我们这个整体才能写出一个大写的"人"字来。我要求领导班子成员为了七中的事业,要耐劳苦,共患难,事分明,同富贵。

  老师们的服务意识应表现在热爱本职工作,并于实践中探索教书育人的深远意义,升入上一级学校是目标,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是立足现在功在千秋的大目标。我们究竟要使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思维导向是否合乎教育的前瞻性这点很重要。21世纪教育的超越性是素质教育思潮的兴趣,素质教育是对树人、育人,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形成健全人格,提高主体意识,发展良好个性为目的的教育,也就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师生之间决不是你教我学,你骂我听,你训我服的关系,而是在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不是就知识教知识,而是通过知识形成能力,本世纪的文盲不再仅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本世纪的人应该如虎添翼,而不是没角的绵羊,五十年代所提倡的"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的口号,尽管有其社会功利价值和一定的代表意义,但在今天以市场经济为主的已变迁了的新时代面前,社会更需要的是添砖的"人"而非被搬的砖。所以独立自尊性和民主性是现代社会健康人格的特征。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培养可以通过以下四种途径来完成:

  1、成人榜样的熏陶。有些知识是教出来的,有些知识是老师、家长做出来的。母亲说没时间教孩子做人就是母亲本身不懂得如何做人。

  2、认知教育与实践。创造文化氛围使学生于在寓教于理、寓教于情、寓教于乐中感悟大千世界的绚丽多彩。

  3、同龄伙伴间的人际互动,创设人文环境,构建良性的人际关系。从中了解社会规范和助人为乐的道理。增强自信和自我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完善。

4、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人性的弱点之一是不愿正视自我,承认自我。一旦正确地认识了自我,并且勇敢剖析自我时,也就收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同样重要、同样艰难,或者说后者更重要。
更艰难更多了解,请登陆:“洛阳新大 洛阳高科” 学校官方网站查看更多信息。
第2个回答  2011-07-04
1、具有人格魅力。

   "人格"一词可做两种解释:一是心理学里的个性,主要指气质和性格。二是社会学里的品格。前者是个体的差异,即人格的个性特征。但两者又密不可分,很难区别人格的个性特征和品格特征。教师的人格,即体现着教师之间的个性差异,诸如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稳定的态度、积极的兴趣、刚毅的性格和良好的品性等。这些因素在不同教师身上的不同结合,使教师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是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在教师个人身上的内在表现,它反映在为人处事的道德风尚上,体现在教学风格中,体现在德育的环境里。

  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师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因此,一个班级的班风,在一定程度上是其班主任人格的放大,一个学校的校风是其校长人格的扩展。"

  当代教育学者林崇德对优秀教师应具备的人格个性特征的界定是:
   (1)热忱关怀(2)真诚坦率(3)胸怀宽阔(4)作风民主(5)客观公正(6)自信自强(7)耐心自制(8)坚韧果断(9)热爱教育事业

2、有广博的学识水平

教师的知识结构表现在本体性知识:指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语文、数学、物理等。
文化知识:指文理交融的广博的文化知识,至少除了本体知识要有一技之长,如擅长创作,爱好诗词、音、体、美特长等。一位教师,除了本体知识外的广博知识,对于其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具有与本体性知识同等重要的意义。实践知识: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也就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条件性知识: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这种知识是广大教师所缺乏的,也是在教改实践中特别强调的。条件性知识是一个教师成功教学的重要保障。在我们的"学习与发展"理论中,第一条指导思想是:"儿童、青少年的发展规律是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在研究中,把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具体化为三个方面,即学生身心发展知识,教与学知识和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教师必须把学科知识"心理学化"以便学生能理解。

更艰难更多了解,请登陆:“洛阳新大 洛阳高科” 学校官方网站查看更多信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