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北方方言字?

如题所述

棒子面儿--玉米面
炊橱--刷锅用具
找先生扎咕扎咕--找人治疗一下身体
土虏喀--大的,成块的土
买点衣服拉哄地--买点衣服什么的
不待劲--做事不是那回事儿
流流瓶子--玻璃瓶
遛人--拿东西扔出去打人
哨人--骗人
炎岁--香菜〔字可能不对,读是这么读的〕
揍手地--开春收拾田地
瞎鲁鲁--乱说话
坐窝--直接
来带--狼一类的动物
堆委--坐到地上
鳖bie犊子--骂人的话
晌午头子:中午
乌了巴突:水不太开乔
扎古扎古:我给你治一治。治病!
敲黑:形容比较黑
拉轰地,吾地:一类的,语气词。
整不机密:弄不把握。
脖儿搂:耳光
磨叽:罗嗦
咯几:心里别扭
打不了腰:没什么出息

饥荒:外债
这疙瘩:这块地方,这地方
老疙瘩:在家里兄弟姐妹中最小的
中:行,可以
夜来个:昨天
嘎东:赌点东西
哨人:捉弄人
开瓢:指板砖或石头之类的砸在脑袋上出来的效果。
粘歪:起腻

能(nēng)叽:嘟囔,小声磨叽 癞叽:不精神,发蔫
小掂(diàn)儿:小气,同意词 抠门
呐咂(nā zà):窝囊,憋屈
坐蜡:事情很棘手
掉链子:关键时候不行了,指物指人指事都可。
撒嘛:东张西望
瘪独子:混蛋,没人样
棵碜:形容人长的很丑
噜噜:唠唠叨叨
噶哈:干什么,语气词。
干儿手:混子,混混

蹿蹬:鼓动
悄:就是挺的意思。咱们说的俏黑悄黑的就是挺黑的
白忽:吹牛
胡次:胡说的意思
车车或浪系:指搭理 例:大家都别车车那个人
五迷三道:晕头转向~ (应该是五迷三道,好像不算)
唠嗑:聊天
咋地 :怎么地
冒了:就是多了(例:喝冒了,就是喝多了,同意词还有喝高了)
匹:意思为比,你匹他高一些,你比他高一点,但比一比不说成匹一匹

尿叽:说话挺逗的意思。
悄尿儿的:就是偷偷的意思
吆或:大声喊
前后脚儿:指一先一后
浪张:大概和嚣张的意思相近,不过是贬义词。多指女人风骚,钩三搭四
得(dè)色:指臭显摆,自己哪里好生怕别人不知道
妖道把势:指女人泼辣
色:在“瞧你那色!”里读 shaǐ 作德行讲
吭吃瘪肚:笨的话都说不利索
涨冒或涨包,很张狂的意思。

无极六兽:百无聊赖
来逮(laí daì):名词意思是狼,形容词一般这样说“你咋那么来逮!”一般形容人比较狠,绝,狼心狗肺。
各应人:烦人,讨人厌
欠儿登:哪儿有事哪儿到哪的人
朝:傻,例:你朝不朝!
精:朝的反义词,形容人很精明。但注意,如果说你2精子,那又是一个意思了,指精神病患者。
朝种:骂人话,形容人很蠢
先生:赤峰人说先生可不是尊敬的意思说你是个大先生,意思就是说你是个冤种~
尿:显能耐的意思,例如:你挺有尿阿~~~。加注:尿还有一个意思 就是搭理的意思 如:我以后再也不尿你这号人啦
遂了吧:意思胆怯了

屁屎狼烟:十分狼狈的样子
各应人:烦人的意思 魔症:神经病
半吊子:吊子是水壶,半吊子就是半壶水,意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多用于长辈教训小辈时。
隔色(gé shaí):不合群,特立独行但不招人喜欢,有时使人反感。
熊:1作形容词,不行了,完蛋了的意思,如“熊了”2作名词,一种体液
肉:有“活到”的意思,不过更甚,像一把掌拍不出一个屁来的人,我们用肉来形容
哏:读gén,赤峰方言读gèn,此哏不同于相声里所说的“捧哏、逗哏”,赤峰方言里这字较难解释,类似词语是“土气”有不入流,看着别扭的意思,此字用来形容仪表,给我感觉是这样:脚穿黄胶鞋,绿军裤,高领衫,外穿一袖口商标未去掉的西服,完后在在光光的脖子上打一领带,就这感觉,叫哏。哏的同意词有老哏,山老哏,山炮,山,但形容方面不一样。
老炎:太阳
爷了盖:脑门
拨了盖:膝盖

旮旯岔:羊关节骨,一种小女孩爱玩的丢口袋小游戏的必要道具,70年代生人的肯定都知道。
哈喇子:口水。
老家子或家巧儿:麻雀
长虫:蛇
二椅子:指看起来不男不女的人
棒子秸:指玉米杆
甘蔗:甜棒
嘎达白:圆白菜
辣菜嘎达:芥菜
山药:土豆追问

这是那儿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7-03
请参考:北方北京方言中有一些音义可查的汉字用作方言使用,这在其他地区的方言中是不多见的,举例如下:
(一)【蹎】音(diān)《说文解字》跋也。北京方言有“蹎了”、“蹎丫子”。
(三)【犟】音(jiàng)《汉语大字典》释:1.固执。北京方言有“~筋”、“~驴”等。歇后语有“包老爷的儿子~种。”包老爷指宋朝包拯。
(三)【謽】音(jiàng)《康熙字典》集韵、类篇;词不屈也。北京方言有“~嘴”、“~不过他”等。
(四)【蹽】音(liāo)《新华字典》释:1.快走,跑。2.溜走。北京方言有“~丫子”、“~了”等。
(五){频下言}音(pín)《康熙字典》类篇.多言也。这个字显示不出现多写作“贫”。北京方言以这个字开头的话有“~骨头”、”~丫头“、“~嘴鸹舌”等。
(六)【膒】音(ōu)《康熙字典》玉篇;久脂也。白话:“存放已久的油脂”。北京方言有“膒(òu)子”一词,旧指自制的搽手油。这个名词与原释义贴近,只是在北京方言中读去声。
(七)【怄】音(òu)《新华字典》怄气(闹别扭,生闷气)。这个释义来自北京方言。
还有一个单词“{衤立}{衤天韭}”音(lā.sā),《康熙字典》;《类篇》(lā.sā)衣敝。北京方言有“破衣~~”。与古音义同。
注:{}里分别是两个显示不出的字,第二个是衣补旁,左边,上‘天’下‘韭’。音(仨)。
由于篇幅有限,不再列举。
第2个回答  2011-07-01
其实“的”就是北方人造出来的方言字,它原本没有“de”这个读音,而“de”真正的本字是“之”,“之”在上古时期的读音就跟“de”差不多,但是北方人不知“de”其实就是“之”,愣是造了个“的”来代替。

另外像“没”也是,它原本只有“沉没”“没收”这类含义,而无“没有”一义,我怀疑“mei”原本应该是“未”字(像广州话“未”就读“mei”),或者说原本是“莫有”,然后被人用同音字误作了“没有”,而这个音在北京读“mei”,于是才把“没”跟“mei”原本八竿子打不着的字音关系给连接了起来。
第3个回答  2015-05-17
北京官话、中原官话、东北官话
冀鲁官话、胶辽官话、兰银官话
西南官话、江淮官话
第4个回答  2011-07-02
嘎鸡窝
玻璃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