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话虎、彪、熊都是啥意思?

如题所述

虎---不明白事,傻。

彪---轻举妄动,不考虑后果;

熊---软弱无能,被人欺负。

【腔调】

有别于很多外地人的猜测,其实大体上东北地区越往南口音腔调越重、“东北味”越浓。黑龙江和吉林以及内蒙古东北部的口音都比较轻,因为受到满语、俄语和日语等语种的影响,加之解放后戍边生产建设兵团(农、牧、渔场93个,5个师,辖58个团、3个独立团。)口音影响,更为接近普通话,城市人和兵团人的发音十分接近普通话[2]  。辽宁大部分地区受西、南部邻省影响,口音腔调比较重,部分方言有一定变音变声。

【历史】

东北方言在古东北地理构成的三个时期

中国古代虽以汉语言汉字为主体,但汉语言的各地域的发音和称谓也不尽相同。按杨雄所著《方言》中划分十二大方言区,东北属于“燕代方言区”。“燕曰幽州”,燕早在周武王灭殷商之前就起源于东北,号属“东夷”,“秦统一中国后,九夷完全同化于华夏族”。古代北燕朝鲜方言是汉语的一种方言。燕人活动区域很广,从燕山以东到辽东半岛到朝鲜半岛北部、松花江南岸,都是燕人活动的区域。1983年,考古队在二龙湖北岸发现一座燕城,从出土的绳纹陶器,确认是燕城址。人是语言的载体,方言的形成在于人的流动。经过两千年的艰苦历程,燕人不断与逐渐流入东北的齐、赵人融合,不同地域的语言既有输出,也有接纳,逐渐形成东北稳固的汉语方言第一时期。

《后汉书东夷列传》称箕子朝鲜“其后四十余世,至朝鲜侯凖,自称王。汉初大乱,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口。而燕人卫满击破凖而自王朝鲜。”在朝鲜设汉四郡。实际早在秦汉时期,从陆上和海上到北燕朝鲜来的汉人相当多,其中燕人、赵人主要从陆路到辽东一带,齐人则乘船从海上前往,而且“八世而不改华风”,这样长期以来形成汉语方言。秦汉、魏晋、唐宋,也不断地有鲁、冀、豫、晋等南方各省人口流入东北。在黑龙江省三江地区近些年发现了多处汉城汉墓;在通化县境内发现秦汉长城的关堡一座、烽燧11处遗址,秦汉长城东端可能在通化;2011年又在通化县境内发现赤柏松汉城遗址,2011年又在大安附近后套木噶发现战国—西汉的墓葬遗址,以上史实也打破吉林省乃秦汉“辽东外徼”的说法,“是汉中央政权经略东北的重要实证”,说明汉人民居及汉文化的影响已经覆盖整个东北,又经魏晋、隋唐几千年的叠压,形成第二个东北汉语方言时期。

元明清以来,汉民族及少数民族南北流动,特别明清以来关内失业的农民大量流入东北,又促成汉满融合的良好局面,形成东北第三个汉语方言历史时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19
受不了了 误人子弟
虎 比如说“虎凿儿凿儿的”就是指做事不计后果 胆子大的没边
彪 才是傻的意思 “你彪啊”就不是好话
熊 一个是窝囊 如“熊包”或“熊玩意儿” 另一个意思是欺负人 如“熊人”或“被熊了”
第2个回答  2011-06-19
虎---不明白事,傻。
彪---轻举妄动,不考虑后果;
熊---软弱无能,被人欺负。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06-19
虎,二虎,马虎……
彪,彪悍
熊,软弱,无用。
第4个回答  2011-06-19
虎:傻
彪:疯
熊:懦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