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快速分析方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1-06-17
我的几点体会,供借鉴:
一、由浅入深。你说的古书范围较广,但不论哪一方面的都要按照先易后难的程序。比如你对《史记》或史书有兴趣,可以先读其中的故事及译本,把其中的一些精彩段落熟读甚至背过,然后再去读整本的原著。在基础未打好之前去读艰深的,只能破坏你的兴趣。
二、掌握规律。在熟读一些文言文的基础上,掌握文言文在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比如通假字、词的古今异义、各种句式、用语的倒装等。
三、坚持不懈。不要三分钟的热乎劲,也不要三更鼓五更鸡,只需要每天熟读上一篇即可,但一定要每天都不间隔。需知这样看似很慢但一年就有300多篇的积累,有300篇做底子,加之借助工具书,你什么古书都可以读。
四、读写结合。光去阅读未免水过地皮湿,准备个小本子,把重要的亲自记下来,觉得没有可记的就把原文抄一遍,一定会加深印象。

文言词汇学习六法 
    一、记诵法。 
    记诵,是学习文言词汇的最基本方法。特别是以下词汇更应记诵。 1.古汉语中为常用词汇,现在却已消亡的。如“朕”古代是指皇帝的自称,可现今却只有“皇帝”一词,而没有“朕”这一说法了。类似的还有:、殂、闾、谪、宦等。 2.现代汉语中虽有此词,但意义却发生变化,古今意义似同而实异。如“涕”古指“眼泪”,今指鼻涕。“信”古义为“真实”今为“相信”、“信任”。“虽”古义是“即使”,今义是“虽然”。 
     二、联系法 
     古今汉语一脉相承,虽有发展变异,也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因此可以今推古。 
     1.联系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古汉语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记号为主。如想知“郭”的意思,我们可以联系当今词语“城郭”,其实“郭”即“外城”之意,又如“故”当今有变故、缘故、故意、故乡、故交、病故等词,古代的“故”则集上述“故”的意义于一身。 
     2.联系古代流传下来的成语,熟语、方言土语等,如“敝”,古义为“破旧”,这一意义至今仍保留在成语“敝帚自珍”之中,“敝”的另一义项是作谦词,用于与自己有关的事物。今有熟语“敝人”、“敝姓”。

     三.比照法。 
     该法是利用古汉语中同义词连用、对偶、互文等语言特点来了解古义,如《出师表》中“咨诹善道”中的“咨”、“诹”即为同义词连用,都是“询问”的意思,又如“求全责备”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求”、“责”均为“要求”之意,“全”、“备”均有“完备”之意。 另外把同义词中的不同之处加以比较并编成歌诀来记,也不失为一种迅速有效的方法。如“有声有泪谓之哭,有泪无声谓之泣。有声无泪谓之号”。 
     四、分析法 
     1.分析汉字。即分析汉字本身的特点来理解其意义。如“监”描摹的是人低头看水盘(古时以水盘为镜)之状,引伸为监督,又如“淼”字是利用古代“三”表多数的特点,表示大水。此外,还可以利用偏旁或推知古词义的范畴。如从“石”的多与“石头”有关,《活板》中“则字平如砥”的“砥”即指磨刀石。 2.分析词汇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确定词义。如《马说》中“策之不以其道”的“策”,后面有代指千里马的“之”,所以应解释为“鞭打”。 
     五、抽绎法 
     古汉语词汇中,有许多是多义词,逐一记住是很困难的,因此可抓住一个比较概括的意义,然后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再作变化。如古汉语中“为”字是典型的多义词,在初中文言文中仅作动词就有一二十种用法,因此,我们可以避繁就简,只要抓住一个基本义“做(事)”即可。 
     六、归纳法 
     与“抽绎法”相反。我们可以把分散于不同课文中的某词汇的不同用法归纳起来,加以比较鉴别,从而全而了解该词汇的意义。如“属”字:(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司命之所属。(3)属予作文以记之。(4)神情与苏黄不属。“属”在(1)中作“类”讲,在(2)中作“隶属讲”,在(3)中同“嘱”,嘱托的意思,在(4)中作“相连系”讲。 
解答文言文阅读题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明确《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一是“要了解内容,能顺畅地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二是“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明确了这些要求,有助于我们在学习文言文课文时落实重点,也有助于复习迎考时做到心中有数,避免走入盲区。
     其次,要把握好文言文阅读题综合性的特点。文言文阅读题的综合性体现在对多种知识的考查上,其中对选文的出处、作者所在的朝代、与作者相关的其他情况、字词的读音和释义、句意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内容占了相当的比例。对这部分知识,在平时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知识落实到实处,在考试时就不会手足无措,另外还有一部分试题牵涉到文章的思路、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作者的感情倾向以及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等,解答这部分试题,要认真分析试题提供的语段,把现代文阅读的方法、技巧移植到文言文阅读上来,解答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文言文阅读题的解题障碍是古今语言的不同。在解答文言文阅读题时,要把这种古代语言转换成现代汉语。一般来说,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中的文言文阅读题的语段,均选自教材中的基本课文,由于这些课文在平时学习时老师都讲过,因而这种语言转换的过程并不需要费太多的精力,只须“温故”即可。但从近年来各地的中考试题来看,有些地市所选材料来自课外,尽管内容浅易,但毕竟是未曾学习过的,因此读懂就显得很重要。
     叶老曾说,学习古文要“多读熟读,最好能背诵若干篇。这不但可踏踏实实地掌握一些古代的语言材料,而且还可以培养我们对古代汉语的‘语感’,这种基本的实践功夫,大大有助于丰富我们的感性认识。如果坚持不懈,必然会有得于心。”叶圣陶先生的这些话,对于我们平时学好文言文,在考试时解答好文言文试题是十分有益的。

文言文翻译六法
     文言文翻译应力求做到准确、流畅,因此,文言文翻译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直译法。直译就是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语序进行直接翻译。如:了然(完全)无声。 
     二是意译法。意译就是根据原文词句的意思来翻译,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此句运用了“互文”修辞,译时必须将上下文的词语互相渗透,互相说明,结合起来才能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三是增补法。此法适用于文方省略句式,翻译这种句式,只有把省略成分补出来,才能使语句通顺,意思明了。如:人不知(我)而(我)不愠(人)。这样增补,语意通顺了。 
     四是语序移位法。由于文言倒装句的记号序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译时务必把倒装词语的位置调换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如:子何恃而往?译时,应将动词“恃”移到宾语“何”的前面。 
     五是原词保留法。象古汉语中的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年号、帝名、朝代等词语,译时均可保留原词,不必翻译。如: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句中的“庆历”(年号)、“毕升”(人名)是专用名词,译时可直接保留在原句中。 
     六是删除法。有些文言虚词只有某种语法作用,而无实在意思,译时可删除。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句中虚词“也”可删去不译。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6-16
快速?似乎不太容易。。。要知道熟才能生巧,要是你平时没有好好积累 向在最后考试前寻找所谓的方法,那也是无济于事的。不过 如果你是平时也学了 就是对文言文感冒的话,我倒有些好建议:抓住字和词的意思,你应该知道很多古文字有多义,只要你好好归纳总结,并掌握,做到了然于胸,考试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找的某个字或词的正确含义而了解句子乃至文章的大义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