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故事

如题所述

  ■以“两条半枪”起家,在本乡本土就地发动农民创建根据地和红军的方式,被毛泽东称为“方志敏式”   ■部队遇敌拦截被冲为两断,已脱险的他重新返回了包围圈   ■根据看守所代所长曾被他感动而将十斤重镣换成三斤半轻镣的线索,在昔日刑场找到烈士的遗骨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方志敏在狱中写下的《清贫》一文,堪称是革命的正气歌,而且较之宋代文天祥,有着更宏大的气概   ■方志敏从小多病,4岁才学会走路, 21岁以后便经常吐血,但他的意志却坚强无比   ■方志敏的亲叔叔投靠民团血腥镇压农民,被抓住后,其祖母、父亲都来求情,他仍下令把五叔处死   ■两个国民党兵抓住他时却搜不出一个铜板,气得挥动手榴弹狂叫:“你们当大官的会没有钱?”   ■国民党送来让他交待的纸笔,被用来写出许多宝贵的文稿。狱方最后问几百张纸的去向时,回答是已放进马桶冲走。
  编辑本段人物名言
  1.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   ——方志敏 类别:理想 真理 信仰   2.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我有一天生命,我就应该为它们工作一天!   ——方志敏 类别:工作   3.目前的中国,固然是山河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方志敏 类别:事业   4. 在理论的政治的认识上,站稳着脚步,才不至于随时为某些现象或谣言而动摇自己的革命信仰。 ——方志敏 类别:信仰   5.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方志敏 类别:理想   6.我们活着不能与草木同腐,不能醉生梦死,枉度人生,要有所做为!   ——方志敏 类别:人生   7.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稀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稀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宁愿吞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不稀罕舒服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栏狗巢似的住所!   ——方志敏 类别:成功 理想 民族
  编辑本段人物精神
  爱国、创造、清贫、奉献   “爱国、创造、清贫、奉献”,方志敏精神蕴含的丰富内涵,成为推进上饶科学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方志敏精神植根于上饶本土。方志敏精神产生于战争年代,其意义和作用决不会因为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消失。相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他的精神,体现在我们熟知的课本中,体现在我们口口相传的故事里。   理解它、读懂它、运用它,这座被誉为“精神富矿”的宝藏,才会让我们终身受用不尽;   理解它、读懂它、运用它,这盏象征着上饶文化“精气神”的明灯,才能指引我们正确的方向。   “我爱中国之热诚犹如小学生时代一样真诚无伪,有如一个青年姑娘初恋那样真诚入迷。”   ——方志敏   在《可爱的中国》文章中,我们感受到方志敏拳拳的爱国之心。   他这样描写自己的祖国:“这位母亲蛮可爱的。”多么朴实的话语,多么意趣的表达。这更是一个共产党人“积极的奋斗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死观。为了挚爱的祖国,方志敏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挚爱的祖国,方志敏甘愿过清贫、朴素、洁白的生活。   方志敏时代讲爱国是为了救国。时代赋予爱国主义与时俱进的历史内涵,在残酷的战争年代,支撑方志敏等革命先烈舍生忘死的精神力量就是爱党、爱国这个强大的信念。今天,加快上饶发展,我们同样离不开精神的激励、信念的支撑。要通过弘扬方志敏精神,把670万上饶人民凝聚起来,形成爱我家乡、推进发展的强大合力,坚定富民兴饶的信念。   “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   ——方志敏   在横峰葛源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我们感受到了方志敏的创造奇迹。   他创造了以农民革命团为组织形态的武装力量;创造了土地革命的有效方式和政策;苏区首创了股份制,发行了大量股票;首创了地雷战,把人民战争提高到新水平;首创了对外开放的边贸政策,形成了数条开放型贸易路线;首创了列宁公园,创办了一批学校和文教卫生单位。   今天,我们的发展同样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和新的任务。坚定不移地推进科学发展、推进改革开放、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地区,坚定不移地推进大项目建设、推进城镇化、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都需要我们具备方志敏式的创造精神。我们要通过学习方志敏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用新眼光看待新事物,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思路谋求新发展,开创我们事业的新局面。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方志敏   在方志敏身上,我们感受着令人敬仰的崇高品质。   在他短暂而又伟大的一生中,“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奢侈过”,以“清贫,清白朴素的生活”,磨砺坚强的革命意志。他掌管大权,手握重金,却严于律己,甘守清贫,并且严格要求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因而拥有高尚的人格魅力。   清贫的现实意义体现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上。物质层面的清贫,要求人们在创造财富时不畏艰难,能吃苦耐劳。精神层面的清贫,则要求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永葆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永远牢记“两个务必”,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奢侈浪费,不骄奢淫逸,树立上饶干部清正廉洁、清贫朴素的整体形象,永葆革命本色,甘当人民的“服务员”,甘为群众的“勤务兵”。   “我这次最感痛苦的,就是失去了努力为党工作的机会。你们要认识:你们能够为党工作,为党斗争,那是十分宝贵的。”   ——方志敏   在方志敏的遗言中,我们感受到他对党、对祖国无限忠诚。   奉献,体现在方志敏顾全大局、舍己忘我上。为了顾全大局,苏区分批把一千多两黄金和整箱整箱银元送交设在上海的党中央;为了顾全大局,方志敏把唯一的主力部队送给中央苏区;为了顾全大局,他始终把个人的安危荣辱与祖国、民族的利益相维系,并为之奋斗一生。   尽管时代在变、条件在变,但方志敏的奉献精神仍然是我们共产党人做人、做事的准则。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像他那样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终保持舍己忘我、甘于奉献的胸襟;始终坚持立足大局,无私奉献的信念,要讲积极的奉献观和正确的大局观。做大做强中心城区,需要服从规划的大局,服从发展定位的大局。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局部和全局关系,把自身工作融入大局当中,共同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方志敏当年的美好憧憬,如今已成为上饶大地的生动现实。今天,670万上饶人民弘扬方志敏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科学发展,将创造更为辉煌的成就,建设可爱的中国,建设美丽的上饶,告慰革命先烈,造福上饶人民!
  编辑本段永远纪念
  缪敏是南昌女子职业学校好学上进、能歌善舞的高材生,1927年,与比她年长10岁的方志敏结为夫妻。两人情深意笃,因为分头为革命奔波,一家人团聚之日颇少。方志敏就义之后,同志们竟找不出一帧他与妻子或儿女的合影。方志敏在牺牲之前写下的“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正是他真实生活的写照,连同他的十几篇遗作一起,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绝唱,属于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财富。   1934年10月,方志敏接到中央军委电令,要他重组北上抗日先遣队,向皖南出击,吸引和调动部分敌人的兵力以配合主力红军进行长征。1935年1月,方志敏率军在严寒之中转战疆场,终因兵力过于悬殊而不幸被捕。6月,敌人又抓了缪敏,判其无期徒刑,关押在南昌女子监狱。在另一座监牢中,当敌人以夫妻父子感情对受尽折磨的方志敏诱降时,方志敏严词回绝:“我失去了自由,妻子和儿女哪还能顾得到?我只有抛下他们。”敌人无奈,于8月6日在南昌杀害了36岁的方志敏。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经八路军办事处项英、陈毅出面交涉,敌人才释放了缪敏。闽北省委决定缪敏带着两个儿子去延安,女儿方梅寄养在农民家里。1938 年暮春,缪敏母子三人历尽艰难,千里跋涉进入延安。毛泽东在窑洞里接见了他们。   谈话中,毛泽东慈爱地弯下腰,抚摸着方英(方志敏的长子)的头问:“你知道你爸爸是谁吗?”   8岁的方英自豪地抬起头说:“我爸爸是方志敏。”   毛泽东还题词赠给缪敏:“没有什么困难可以阻碍人们前进的,只要克服,并加坚持,困难就赶跑了。”遗憾的是,长征抵达陕北的毛泽东,这时节尚未见到方志敏从狱中送出的信稿,当然也不知道方志敏在就义之前还留下了文字。   方志敏的信稿是怎么飞出牢笼的呢?   杭州姑娘程全昭与邻居青年(绸缎店伙计)高家骏相恋,由于门第不合,程父不允这门婚事,高家骏一气之下,外出谋生。1935年夏,程全昭忽然收到高家骏让她火速前往南昌晤面的信,程全昭至南昌,高家骏告诉她:“我认识了一位好人———共产党的大官方志敏。现被关在狱中,正好由我看守。”高家骏要求程全昭将方志敏的一些密件送到上海。第三天晚上,高家骏拿来一个纸包(内含《可爱的中国》、《清贫》等十几篇方志敏狱中著述)和三封信郑重地交给程全昭,并说: “方志敏替你起了个化名叫李贞,他自己化名为李祥松,这样,你们便是一家人了。”   次日清晨,程全昭装扮成时髦小姐,拎着装有信稿的小皮箱上了开往上海的火车。在上海,她将两封信送到了宋庆龄、李公朴手中,将另一封信与纸包转到了鲁迅先生手里,同时还告知了显影阅信的方法。程全昭赴上海送信稿之事不知怎地被敌人知道了,宋庆龄派人通知她迅即离开了上海。   解放后,缪敏得知了程全昭冒着生命危险传递信稿之事,特地赶到杭州,看望了程全昭。嗣后,缪敏自己又更名为李祥贞。如此更名,使我想到方志敏自己在狱中化名李祥松,为程全昭化名李贞,这样“便是一家人了”。为永远纪念方志敏,也永远不忘西子湖畔那一对在险恶环境中为革命传递火种的情侣,缪敏才更名为李祥贞的。也可以说,李祥松和李贞的结合体李祥贞这个名字,正是缪敏对方志敏及他的狱中书稿最好的纪念!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方志敏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3]。
  编辑本段方志敏的遗骨是如何找到的
  1935年8月6日,共产党人方志敏被秘密处决。烈士的遗体散落何处?历史留下谜团。建国后,党中央作出寻找方志敏遗骨的决定。22年后,烈士遗骨终于找到。然而,十年动乱,遗骨再遭浩劫……直到42年之后,人们才迎来一个迟到而又隆重的葬礼。 新中国诞生伊始,毛泽东曾向子女以及身边的工作同志多次提及一位烈士的名字——方志敏。1953年4月,毛泽东在浙江登莫干山时,在山顶向赣东北方向远眺,对身边的汪东兴说,“再过去一点就是你和方志敏的家乡了吧!”接着赞叹道:“方志敏同志是有勇气、有志气而且是很有才华的共产党员,他死得伟大,我很怀念他。”   方志敏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民运动的杰出领袖、土地革命时期著名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他创建的根据地曾被毛泽东同志誉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后又因根据地的辉煌业绩,被中华苏维埃政府称之为红色苏区的“模范省”。1934年11月,方志敏执行中央指令,率抗日先遣队向浙西、皖南进军,两个月后不幸被俘入狱,给后人留下了《可爱的中国》等名著。1935年8月,蒋介石亲手下令秘密杀害了方志敏。20年过去了,烈士的忠骨在哪儿?他连座坟墓都没有啊!   1955年,党中央作出了寻找方志敏遗骨的决定。在刘少奇同志的直接指示下,江西省成立了以方志纯(方志敏的堂弟,省委、省政府领导人之一)等领导组成的方志敏遗骨调查小组。   昔日刑场 何处葬英魂   方志敏烈士的遗体埋在何处?历史给人们留下了一个谜团。这项工作从何入手?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注视到历史那惨痛的一页。   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英勇就义。   由于方志敏属秘密杀害,能知道掩埋烈士遗体准确位置的人极少。方志敏遗骨寻找小组向社会发出通告,号召人民群众积极提供线索。   有人提出,方志敏赴刑留下了刑场照片,摄影师应该知道的。费了一番周折,调查小组终于打听到了被国民党当局指派到刑场拍照的是“真真”照相馆的一名摄影师。可调查小组将这位摄影师带到下沙窝的区域时,他却一筹莫展,无法辨认准确位置。   又有人反映,方志敏殉难后,国民党当局曾使人用一口薄棺材就地掩埋。于是调查小组又找到其中一名当事人配合,组织人力到下沙窝挖寻。方志敏临刑时带着脚镣,他的遗骨肯定有铁镣相伴。可是,人们在挖掘的尸骨中一直没有发现铁镣的踪影。   方志敏遗骨寻找一时陷入迷惘……   1957年春,江西化纤厂在南昌下沙窝破土动工。一天,基建工厂在挖地基时突然发现一堆骨殖,并伴有一副脚镣!调查小组得到报告后,立即指示专家和有关人员赶赴现场,进行实地勘察。这时,一份以江西省政府名义发出的加急电报发往浙江东阳北麓中学。当年一度兼任看守所长的凌凤梧先生被邀请火速赴南昌。   据凌凤梧回忆:1935年8月6日清晨,浓云密布,天空飘着雨点。看守员黄克明惊慌失措地跑来,把他从梦中唤醒:“快!快!方志敏被拉出囚室,押到牢外,看来要处决……”这时,曾一度任看守所长的凌凤梧已被调回军法处,尽管这消息在他被调出看守所那一刻就意识到,但这突然传来的凶讯仍似晴天霹雳,他连鞋带都没系好,便冲出房门。   果然,看守所临近的大小通道上已紧急戒严。凌凤梧毕竟有军法处秘书长和老看守所长的身份,他排开军警和狱卒的阻拦,挤到了前面。啊!方志敏拖着铁镣已走到刑车跟前。眼睁睁地看到刑车在自己身边缓缓开过,他一串泪水止不住流下来……   凌凤梧,浙江金华人。1934年到南昌绥靖公署军法处任书记官,后调至看守所。当时,身为驻赣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长的凌凤梧无法回拒上司交给他对方志敏“劝降”的任务,绥靖公署主任顾祝同还亲自告诫他,这是蒋总裁的意思,马虎不得。   通过一段时间与方志敏的接触,凌凤梧却被这位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所感动和折服。当方志敏提出改换沉重铁镣以减轻痛苦时,凌便立即请示军法处。开始未获准,后来,凌摆出“便于劝降”等理由,给方志敏换上了一副最轻小的脚镣。   凌凤梧与方志敏接触多了,方志敏 常常开导他:“你是个品格踏实本分之人,我们共产党一向很尊重这种人。你应远离国民党官场,否则是要吃亏的……”   方志敏就义后,狱警从烈士囚室内搜出写有“木吾兄(即凌凤梧)”的签条,内容是感谢凌为他减轻铁镣。为此军法处曾以通匪罪将凌拘押,后由于证据不充分及有人说情才从轻发落,他被撤职押回原籍。后来,凌凤梧就按方志敏生前的规劝,回家谋了个乡村教师度日。   凌凤梧赶到南昌,就被烈士遗孀缪敏热情接去。次日凌凤梧、缪敏与方志纯等省委领导驱车直奔下沙窝实地勘察。   面对深埋地下达22年之久的骨殖,每个人的心都在颤抖,忍悲含泪地审视着。凌凤梧双手托起那副在地下还套着两根胫骨的铁镣,掂掂它的份量,用手指抹去一些剥落的锈屑,仔细辨认镣铐。“就是这副脚镣!”面对一堆骨殖,凌凤梧禁不住滚下了热泪。在场的人也一个个潸然泪下……
  编辑本段狱中文稿是谁传送出来的
  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方志敏每天工作16个小时,留下了13万字左右的文稿,包括《清贫》、《可爱的中国》等文章。展览中注明,这些文稿是进步人士谢澹如受地下党负责人冯雪峰的托付精心保管,直到解放后完好无缺地交还给党。那么,是谁从南昌狱中把文稿传送到上海来的?方志敏在狱中所能接触到的,而又愿冒风险“传送文稿”的有三个人:方志敏的囚友胡逸民,军法处看守所代理所长凌凤梧,军法处上士文书高家骏。   史料记载共四次,高家骏和其女友各传送过一次,胡逸民和其妻子也各传送过一次。但党组织收存且有据可查的只有两次。其一是高家骏通过女友程全昭于1935年7月上旬送至上海生活书店;其二是胡逸民于1936年11月亲自传送的。胡逸民有一段回忆:“1936年初冬,我带着文稿来到上海。找鲁迅未找到……遂将文稿托付胡子婴……她当我面打开看,说里面有《可爱的中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04
王二小
中国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酷地杀害了,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第2个回答  2020-04-28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