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感悟题?

中考历史感悟题要怎么分析
解题技巧是什么
有条件把网址写上我自己去看就好了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1
启示是指从历史中所总结出来的可供后人借鉴、少走弯路的认识。启示类主观题通常是通过“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认识”、“对策”等引导词来提问,要求学生就某一个特定的历史问题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它一般出现在主观题的最后部分,来检测考生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知水平、历史感悟能力。启示类主观题是历史学科中最能体现“以史为鉴”、“学以致用”原则的题型,它虽然所占分值不大,但是非常符合新课程理念、符合考试方向,很有生命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6-02
——历史开放题刍议 北京师范大学新课标教学研究中心主编的《新课标三维同步训练与评价》丛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如期出版发行了,我们有幸受邀参加并主持了《新课标三维同步训练与评价(人教社版和北师大版历史)》的编写,在编写过程中,我们本着新课标、新课改的理念,坚持从“以知识立意命题”向“以能力立意命题”的转变,以学生理解知识为起点,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方向,以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的,努力寻求突破,以体现全新的编写理念和形式。下面我们仅就历史开放题编写的一些探索,谈谈我们的体会和认识。 开放性的训练题就是在内容和形式上实行了“开放性”, 集中体现在试题命制的开放性、学生答题的开放性和教师评价的开放性方面。有别于单一的、僵死的、沉闷的封闭性试题。封闭性试题以纯粹考察学生对历史的识记能力为目的,从内容到形式死板僵化、千人一面,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开放性试题灵活多样、新鲜时尚、活化基础知识,淡化死记硬背,能给学生留一个创新思维的空间。以能力立意考察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渗透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塑造。
下面几种开放题题型,是我们在编写过程中的一些总结。 1、探究创新型: 历史是复杂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在历史上的影响和作用,往往具有多重性。后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把历史上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引入习题,可以激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浓厚兴趣,让他们知道,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不仅仅是专家、学者的专利,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为依托,以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为基础,给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一个评价。让他们在探究中创新,在探究中进步,让他们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更加宏观和开放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和历史人物,以前所未有的从容与平和的心态,公正、客观地分析每一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不能用“忠臣”或“奸臣”、“民族英雄”或“卖国贼”、“好事”或“坏事”来简单地划分、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如:如何评价李鸿章、左宗棠、康有为等历史人物;如何看待隋朝大运河的开凿等。 例1:在2000年,中国保利集团公司不惜代价,以总价3000万港元勇购三件兽首,受到国人的热烈欢迎。对于花巨资收回国宝,有人以为不值得。你同意他的观点吗?国宝的流失和回归说明了什么问题? 例2:修复圆明园的争论:有人认为应该修复圆明园。理由是圆明园是我国古代建筑的顶峰和精华所在,必须全面恢复,以使后人了解我国古代在建筑上的辉煌成就。有人反对,认为被侵略者的烈火焚烧后的圆明园遗址,是铭刻在中华民族脊梁上的国耻,是每个中国人心头的一口警钟。你认为要不要修复圆明园呢?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说说你的想法。 此类练习的设计,有利于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张扬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去思考、去发现,乃至标新立异。无疑能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善于探究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思考,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2、身临其境型:也可以称之为角色体验型。 指在设置的习题中,让学生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研究历史,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动机和意图等,并理解他们思想的发展变化,即“主体进入客体之中去想象客体”的学习活动。将学生置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可以考察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应变能力,让学生走进历史、感受历史、认识历史。从而设置了一种新颖的问题情境,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例1:我们设计了“北京人制造工具、渔猎、利用自然火”三幅假想图,请学生依据教科书内容,展开自己的合理想象,有声有色地描述“北京人的一天”,领悟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进取精神。 例2:2003年12月4日,是圆明园罹难143周年纪念日。假如我们穿越了时光隧道,作为列强火烧圆明园的见证人,你怎样用简练醒目的文字,富于感情的语言,向世人报道这段历史? 这种开放题比较有利于检测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综合评价能力和创新意识品质以及情感体验品质等。这种开放题,前提是学生“身入其境”,要求对所学知识、特别是当时的宏观背景要求把握全面准确。 3、学科渗透型: 历史是人类的历史,包含了人类的一切活动,从广义上说,历史学科是人类活动相关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所有知识的总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凡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乃至社会生活无所不有,无所不容,历史的触角所及,必然有着很大程度上的综合性,因而历史练习的设计也应该凸现其综合趋势,强化其与自然、社会的有机联系,从而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深化对历史学习的领悟。我们向学生传递的历史应是个“大历史”的范畴,而不应仅仅是狭隘的“小历史”,更多的让历史和其它的人文学科相连,让它丰满起来,鲜活起来。
例:(1)结合地图和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苏伊士运河在战略、经济和交通等方面的重要性(2)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引发了一场什么战争?
此题涉及到一些地理、政治方面的知识,只有清楚地知道苏伊士运河地理位置,才能更清楚地去分析、理解它在战略、经济和交通等方面的重要性及一些大国一直以来要把它据为己有的根源了。这种开放题放大了知识的空间范围和时间长度,突出了各学科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必须具有更多的综合、辨别、理解的能力才能正确作答。 4、聚焦时事型: 历史与现实同属一个不可割断的时间链条,历史是现实的前奏,现实是历史的延伸,有许许多多的历史问题直至今天仍没有解决,仍有它的现实形态;反之,也有许许多多的现实问题有着它们的历史根源。所以在习题设计上以历史教科书书本知识为平台,进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促使学生将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有机结合,从而实现了历史教育引导学生了解过去,关乎现在、启迪未来的教育价值,使历史教育的人文教化之功能“润物细无声”。当今社会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热点问题,如环境问题、台湾问题、西部开发、中国“入世”、中东问题、与中国澳门回归同样使世界注目的巴拿马运河回归等。这些内容充分凸显出知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运用的意义和价值。 例1:从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引出的题(材料略)(1)材料一中德国总理勃兰特这一跪表明了德国人对待历史,对待战争的态度,你如何看待这一跪?(2)“亚洲日本的领导人也下跪了,但跪的不是千千万万的亚洲邻国的受害者,而是当年肆意屠杀无辜生灵的“刽子手”。这段材料指的是什么事件?你又如何看待这一跪?日本对待历史,对待战争的态度除了这个事件外,还有哪些表现?(3)欧洲国家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所弘扬的诺曼底精神中,最需学习和发扬光大的是什么?这对亚洲国家有什么启示? 此类题体现了关心生活、关心社会的人文精神。注重历史与学生生活、社会热点问题的结合,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点上考查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运用综合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做这类开放题,可促使学生去关心时事,了解世界,这样能使学生敏锐地把握历史的脉搏,深刻地理解各种历史问题的内容和意义。 5、启迪情操型: 历史教育的思想性和现实性是其价值的体现。在习题设计时注重传达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如: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崇高理想教育,开拓创新精神教育,意志与毅力的教育等让学生通过生动真实的历史知识的问答,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 例1:(1)你知道《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历史背景吗?为什么以这首歌作为国歌?(2)结合材料一、二说说为什么时代在不停的变迁,而我们却依然唱着这首心中不变的歌“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例2:1976年1月9日,联合国宣布降半旗,哀悼前一天逝世的中国一位领导人,这在联合国历史上非常罕见。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解释说:“我决定联合国为悼念他降半旗,原因有二:一是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可他没有一分钱存款!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可是他,却没有一个孩子!”请回答:
(1) 得此殊荣的中国领导人是谁?
(2) 在你的心目中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 你打算做个什么样的人? 此类通过对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战斗勇士、劳动模范等事迹的评述的习题,可以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种道德情感必然内化为学生个体的行为习惯。使历史教育的德育教育功能得到发扬。 6、文学体裁型 传统教学中,都比较注重具体知识的落实,其“应试”更是只采点而疏意,如此,历史学习客观存在的一大块心理活动----对历史的体验、感悟及认识,因其检测操作的复杂性,人为地排斥在检测之外。在新一轮课改中,开放题的研究设计中,便有了文学体裁型习题 ,这种习题,让学生对所提供的历史材料谈感想,谈体验,谈认识,不追求具体的知识,犹如语文中的材料作文一样。
例:以“倡导和平、期盼和平、相互宽容、反对暴力”为主题,给巴以两国领导人或两国人民写一封公开信。 这种开放题较上述所有类型的开放题,开放的灵活性更大,它可以根据测试的需要,开放试题结构的某一部分,也可以开放试题结构的全部,但它较上述所有类型的开放题,在答题方式上,开放的程度则最低,必须是“论文”或“书信”等。因此,它除了重在测试学生的思想感情能力、情感体验能力以及价值取向外,还特别有利于检测学生史论结合的表述能力。 除了上述六种题型以外,还有续问题干型(试题没有具体的问题,具体的问题由学生自我续设,然后自我做答。如:“关于抗日战争你知道哪些问题?请你就所知的某一个问题阐释清楚。”对此,学生可以续设“爆发的原因”、“特点”“贡献、罪行”等)、论坛辩论型(以论坛的形式,对一些问题展开辩论。)、歌曲引用型(利用人们比较熟悉的歌曲引出要问的问题)等等题型,这此就不一一列举。总之,历史开放题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科学性、人文性、趣味性及现实性的特点,通过实践我们深深感到,开放性的试题,有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有益于他们用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发现、认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读史使人明智”的目的。开放性的试题能给学生留一个创新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拓展思维,使学生在做题中也能体会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政治也是如此。
第3个回答  2011-05-27
结合历史事件造成的影响
一般给的都是影响差的事件
而且要结合 发展和事件的关系
比如说点:民族独立是发展的前提
我国要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有的时候 政治上的东西也可以拿来用

用书上的不错
举例一个历史事件,浅谈前因后果
再针对结果加以分析抒发自己感言就好
重点是要抓住一个主要脉络,不要漫无边际的谈
平常读书时就要多思考,才不会临阵乱了手脚
不要看到这种题目就怕,其实没什么
加油吧

言之成理即可,要拿史实为理论依据来答,有自己的历史观,要多看历史评论,百家讲坛可以看一下

重要历史认识及启示
1、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中国失败结果的认识:落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国家的尊严要靠实力来维护。
2、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及历程的感悟: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心理,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感悟: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3、近代史上国共关系变化的启示: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4、抗日战争的胜利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5、劝戒日本“历史不容忘却”、“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一个勇于承认错误,承担责任的民族会得到全人类的谅解;违背民意,逆潮流而上,必将遭到世界人民的唾弃;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
6、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日本政府应教育国民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中日之间应建立互信机制,加强经济、军事、文化和人员间的交流、对话和协商等。
7、重庆谈判体现中共的精神:为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顾个人安危,深入虎穴,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重庆谈判中中共的努力让人们从中感悟到的基本认识:表明中共是中国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是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领导者。
8、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结论:社会主义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辛的、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符合国情,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规律,要警惕错误思想倾向。
9、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的原则: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制定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
10、对台湾问题的看法: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统一大业必将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发展两岸关系和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符合当前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台独”势力逆历史潮流而动,是不会得逞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任重道远,需要我们长期奋斗。
11、如何巩固和进一步提高我国国际地位:(1)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的独立完整。(2)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提高综合国力。(3)适应世界潮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迅速发展。(4)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加强同世界各国联系,提高国际影响等。
12、日本学习中国和西方进行改革给我们的启示: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13、面对战争的悲惨和血腥的启示及人类该如何制止战争,维护和平:人类应当避免战争,维护和平,加强多国的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殖民主义;用和平的方法解决各国的争端;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等。
14、斯大林模式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启示: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这是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是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也是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15、对历史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竞争并存的局面认识:两种社会制度是可以合作共存的,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和斗争是长期的,我们应防止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建设应注意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经济的有益经验。
16、罗斯福新政的启示:“新政”是一次创新。它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为当今的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借鉴。
17、罗斯福新政对当今经济活动的启示:国家应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以保证经济的均衡发展。
18、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给我们带来的启迪:(1)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地进行改革,就能促进经济发展。(2)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就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3)政通人和,经济发展。(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19、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取得反法西斯斗争胜利的经验启迪联合国应如何去应对现今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各国应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或: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与交流,实现共同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20、欧盟成立的启示:国家之间的合作将促进和平与发展,实现“双赢”和“多赢”。
21、美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1)国家统一,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2)国家要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2、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感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树立崇尚科学为荣的思想;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各种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与破坏,我们应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等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