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经历?

如题所述

从网上搜了篇文章(我只是转载,不是原创,原创地址忘了,希望原创作者包含):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阳明先生是屈指可数的几位既有“立德”、“立言”,又有“立功”人,因此,有一种说法:中国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

还有一种说法:中国的文人能带兵打仗的,有三个人,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王阳明,还有一个,是毛泽东

王阳明作为一个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集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为一体的伟大人物,其德行、事功,至今仍受到中国、日本读书人的敬仰,可见其巨大之人格魅力。

王阳明有如此之高的成就,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从小就不是一个甘心平庸的人,远大的志向和理想,使他在坎坷的人生中,坚忍不拔、百折不挠,最终、达到了人生的峰巅!

王阳明志向的高远,在他十二岁那一年,就展示出来。

他问自己曾经考上状元的父亲龙山公:“读书有何用?”

龙山公说:“读书则为大官,如汝父中状元,皆读书之力也。”

王阳明问:“父中状元,子孙世代还是状元么?”

龙山公:“止吾一世耳。汝若中状元,还是去勤读。”

王阳明笑着对父亲说:“只一代,虽状元不为稀罕。”

有些迷茫的他,向私塾的老师提出了一个很不寻常的问题:“何为第一等事?”

塾师说:“惟读书登第耳。”

阳明的天性和个性使他直言不讳的反驳老师:“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少年时期的王阳明就认为:学圣贤就是不以登攀仕途为目的,而以成圣当伟人为目标。

当然,王阳明的“第一等事”还只是蒙胧的生命意志,是他的良知天然呈现,尔后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才将这个“我心”变成天下之公器。

他崇拜明朝的忠臣于谦,学生时代的他,在于谦的祠堂前题下这样一联:

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

青山埋忠骨,我来何处吊英贤。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馀姚人。因晚年爱越城东南二十里之会稽山阳明洞,筑室以居,自号阳明子,学者乃称阳明 先生。

阳明的一生,约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二十八岁以前,是他憧憬圣学,追求做天下第一等人第一等事的萌芽时期,他本著自己对社会,对政治上的热血和执著,以及凭著他那股自傲和自我扩张的理想,他坚持要做对国家及社会人民有所帮助的建树。思想上,这还是他的摸索阶段。

二、二十八岁举进士以後到四十四岁,期中经过贬谪至龙场,这是第二阶段,这一阶段阳明极端困厄,思想上抑塞沉郁,这则是印证的时期,也是他事业和学说成功的开始。

三、四十五岁到五十七岁病逝军中,是他建立事功和学术成熟时期,也是他讲学立教的极盛时期。这是第三阶段。

十二岁时,阳明正式就学塾师;十三岁,母亲郑氏卒,幼年失母,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挫折。十五岁便与祖父出游居庸关,那时已有经略四方之志。二十一岁参加乡试,中了之后赴京师,他遍求朱熹遗书以读之,读著读著,便兴起一个念头:何不实验一下?於是他便真的“格”起竹子来,格了七天,道理没领悟出来,反而生了一场病。於是他从此转为研究辞章之学。他的思想起了一次变迁。

二十二岁时参加会试失败,这是他第一次尝到失败的滋味,到了第二次会试依然落榜,这对自信的他来说,无疑是一种挫败,但他坦然面对,从此他的个性和向上之促成他伟大的成就和事功。

二十六岁的他开始学习兵法。他对於政府只得射骑抟击之士,而不能收韬略统驭之才感到可惜,所以他开始留意武事,尽读兵家的秘书。这对於日後他往绥靖南赣,平定宸濠,以及敉平匪乱,有相当深远的影响。 阳明二十八岁在京师举进士,观政工部,这是他进入仕宦之途的开始。
但自从他担任官职开始,他的职务便都是低琐的、小而繁琐的工作。在这样抑郁不得志的状况下,他寄情於山水之中。

三十五岁时,武宗新登基,大家都对新皇帝新政绩怀抱著新希望,但是刘瑾等宦官乱政,以狗马鹰犬歌舞角觝以娱武宗,武宗便镇日沉迷於酒色,废弃万机,害得众忠臣被奸臣所害,当然包括王阳明。王阳明因上疏替戴铣求情,又痛陈刘瑾等罪行,这让刘瑾非常生气,於是想办法将阳明贬至贵州龙场,作龙场驿的驿臣。那是个蛮荒偏远的地方,他凭著自己的意志力在那种蛇虺蚊蚋,充满瘴疠之气的地方生存下来,并且他教育那儿的蛮人,开导他们,教他们架木开棘以居。在这种环境下,阳明反而悟出了「心即理」之说,後来的致良知也是由此发出。从种种蔽障陷溺中超脱以後,他的心境慢慢转坦。

三十八岁则在贵阳主讲贵阳书院,从这一年他才开始论知行合一之学。由是贵州学风大盛,至今若到贵州仍随处可见「阳明洞」、「阳明祠」。这三年的谪居,使他超脱了一切障碍,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之论都是此时确立的。

到了四十五岁,也就是正德十一年,王阳明便开始一路升迁,替国家立下不少功劳。

第一,他巡抚南赣〈江西〉汀、漳〈今福建之长汀、龙溪〉等地〈四十五到四十七岁〉,剿平了四省边境多年扰民的顽寇。

第二,他平定了叛藩宸壕之变〈四十八岁〉,使东南半壁免於涂炭。

第三,他征服思田〈广西〉土酋〈五十六到五十七岁〉、开拓南疆,绥靖了边陲。

他在这期间仍不停地上疏谏皇帝,以及请求返家,经过多次终於得到世宗的首肯,在阳明五十岁到五十五岁这个六年家居的生活,他在家讲学,这段时间是他思想的成熟期,多方求学问的人也愈来愈多。

五十六岁又再度奉政府之命到两广以及江西、湖广地区征讨,而这次的征讨,是因为政府在无计可施的状况下又再度想起立下许多汗马功劳的王阳明。但这对他来说当然是一个艰巨的担子和任务,它却成功地征服了。

嘉靖十一月二十九日〈西历一五二八〉卒於回程的舟上。门人问遗言,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这个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从此长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04
凭借回忆回答你一下吧(其实你可以百度百科的)
1,杨明从小就特别,5岁才能说话,据说是一位道士跟他爷爷说这孩子出身被点开了,因为原名是根据他奶奶做的神仙踩云下凡梦起的,然后该名成王守仁就立马可以说话了。
2,小时候很聪明,常立志,初说要当个将功立业的将军。老爹是状元,读书人,而且那时王才14,5岁,就很不以为然。然而王还真去边关走了一遭,过程不详,最后回来了,跟老爹说他错了,没等他爹欣慰,就表明了新志向---当圣人,老爹当时崩溃,也是,圣贤历史上被承认的也不过就那么几个,然而他就以此为志。
3,然后开始读书,考取功名。考了一次,没有好好复习,落榜,失落了。事后一阵找他爹,他爹以为他反省了要好好学习,很高兴。结果王说,我错了,不该为考不上功名上火。老爹又崩溃了。不过碍于老爹的期望,王还是又考了一次,中了,全国第9。再就是结婚,家长给给找了一个门当户对的,结果结婚当天,新郎丢了,两家出去找,最后晚上才在庙里找到,守仁兄正跟老和尚谈佛哪,众人晕倒,但婚还是结了。
4,做官,做官期间,仍要做圣贤,那就要有方法,就找来了朱熹的学说--格物穷理。就格竹子,7天,啥也没格出来,还病一场,顿觉朱熹学说不靠谱。就开始怀疑起来。后来刘喜这个太监扰乱朝纲,王就上书,被整了,打屁股然后贬职到龙场,其实就不算官了,跟发配差不多。路上有锦衣卫追杀,王路过一条河,留遗书,于鞋,假死逃生,跟家里也没说,老爹以为儿子死了,又崩溃了。
5,辗转回到家,老爹高兴,且不怪阳明,反而自豪。也是个正直人哪。何为啊,老爹说,朝廷封你去龙场,你就去呗,恩,就去了。王带了3个不知咋回事的倒霉仆人上路了,结果一看云南那边老荒凉了,都是少数民族,语言不通,没文化,官差只有个打更的老头。王就团结群众,教书育人,受当地百姓爱戴,体悟自己的学术。终于一夜,长啸一声,在龙场悟道,创立自己的致良知之学,强调一切由心,而且要知行合一,掘了朱熹老头。然后刘喜太监死了,因被赏识,就提升了。
6,先到个小地方做县太爷,做的很好,升,还是地方官,地方有马贼,调查,有内鬼,抓住内鬼,威逼,内鬼变反间谍,平了马贼。这时,当年被朱棣玩了的宁王的不知道几代孙子朱晨嚎叛乱。王只身一人去平乱,历时1一个月,小嚎可怜,韬光养晦,贿赂群臣,苦心经营10多年,被王一竿子挑了。不过顽童皇帝朱厚照亲征捉贼,捷报到了也不顾,执意要来,这无疑是百姓的灾难。王又找了个好太监,一起把皇帝弄回去了。
7,几乎没啥事了,著书立说,收很多徒弟,最后皇帝(这时候是新皇帝了)让他去平个农民起义,他一去,叛军自然妥协了,威望是一方面,王打仗之诡道,一般是人都受不了,而且跟农民头头谈判,双赢政策人家也就同意了,然后回家,预感自己命不久,对自己的学生说了最后的4句真言,我背不下来了,反正他思想精华都在四句,自此,王学大兴,才有后面的东林党的产生。

概括,少有的4大家,文学,哲学,军事,政治。是四百年来的唯一被认可的圣人,很多名人都很崇拜他,蒋介石,邓小平,梁启超等等。日本明治维新也以王学为纲领,实为圣贤。
全凭个人回忆手打,刚注册的百度账号,第一次回答问题,望笑纳~~
第2个回答  2011-05-28
王阳明,字伯安,余姚人。父华,字德辉,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授修撰。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