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列举下诸葛亮廉政思想的具体体现和经典语录?

如题所述

  以身作则,俭以养德
  诸葛亮平时生活相当俭朴,以一国之相做到“蓄财无余,妾无副服”。诸葛亮病重期间,向刘禅呈上一份关于家庭经济状况的奏表,“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这不仅是诸葛亮一生廉洁从政的真实写照,也是古代高级官员的一份家庭财产申报表。诸葛亮死后,丞相府清点财产,“卒如其所言”。廉洁从政往往要由俭朴的生活作风来支撑。诸葛亮一生崇尚节俭。实际上,诸葛亮的俸禄和得到的赏赐是丰富的,他自称“禄赐百亿”(《答李严书》),但他提倡“将不可吝”,说:“吝则赏不行,赏不行则士不致命,士不致命则军无功”,他所得的绝大部分财物都用于赏赐有功将士了(《诸葛亮集·将苑》)。在平定南中诸郡的叛乱中,“深入不毛,并日而食”,两天只吃一天的饭,其艰苦程序可想而知。诸葛亮一生南征北讨,戎马倥偬,将毕生精力献给了国家统一大业,至死“内无余帛,外无赢财”,给后世留下了为政清廉的典范。诸葛亮不仅生前生活俭朴,也是丧事从简的倡导者和带头人。他“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这在厚葬之风盛行的汉魏时期是难能可贵的。
  经典语录:
  ·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 志当存高远。
  ·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 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 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
  · 非宁静无以成学。
  · 不爱尺璧而重爱寸阴,时难遭而易失也。
  · 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11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代不乏人,然而能如诸葛亮那样为历代人民所崇敬和敬仰者,却实属少见。
诸葛亮之所以能成为“大名垂宇宙”的伟人,在中国各族人民中间乃至在周边各国如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人民中间久享盛誉,传颂不绝,除了诸葛亮的光辉业绩彪炳史册外,更是他以垂范后世的廉政思想及其感人至深的思想品格深刻影响于当时和后世的结果。本文试就诸葛亮廉政思想的几个方面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诸葛亮廉政思想的内涵
诸葛亮廉政思想的内容,主要表现在:
  (一)不怙权,不专断,不以权谋私
  诸葛亮出山之初,因年纪轻,资历浅,未建功绩,虽然与刘备“情好日密”,但并无多大权力,据《魏略》与《九州春秋》记载,此时刘备仅“以上客礼之”,尚未授以实职。至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后,刘备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亮专任一方,尽忠职守,每“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取成都后,“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后,“亮以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张飞卒后,领司隶校尉”。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继续“竟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悉心辅佐刘禅。建兴元年(223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权力达到高峰,但亮仍说:“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以上均见《三国志》本传),当权臣李严为了自己个人的种种目的,力劝诸葛亮接受“九锡”,晋爵封王时,诸葛亮作书答曰:“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以拒加“九锡”的实际行动规劝李严以国家统一大业为重,不要妄自尊大。诸葛亮把权力集中运用在治政治军、强国强兵方面,不用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
  (二)以身作则,俭以养德
  诸葛亮平时生活相当俭朴,以一国之相做到“蓄财无余,妾无副服”。诸葛亮病重期间,向刘禅呈上一份关于家庭经济状况的奏表,“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这不仅是诸葛亮一生廉洁从政的真实写照,也是古代高级官员的一份家庭财产申报表。诸葛亮死后,丞相府清点财产,“卒如其所言”。廉洁从政往往要由俭朴的生活作风来支撑。诸葛亮一生崇尚节俭。实际上,诸葛亮的俸禄和得到的赏赐是丰富的,他自称“禄赐百亿”(《答李严书》),但他提倡“将不可吝”,说:“吝则赏不行,赏不行则士不致命,士不致命则军无功”,他所得的绝大部分财物都用于赏赐有功将士了(《诸葛亮集·将苑》)。在平定南中诸郡的叛乱中,“深入不毛,并日而食”,两天只吃一天的饭,其艰苦程序可想而知。诸葛亮一生南征北讨,戎马倥偬,将毕生精力献给了国家统一大业,至死“内无余帛,外无赢财”,给后世留下了为政清廉的典范。诸葛亮不仅生前生活俭朴,也是丧事从简的倡导者和带头人。他“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这在厚葬之风盛行的汉魏时期是难能可贵的。
  (三)不沽名钓誉,不居功自傲
  诸葛亮曾说:“将贵不骄,胜而不恃”,“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不离则众叛。”(《诸葛亮集·将苑》)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率大军出祁山,南安第三郡叛魏降蜀,又收纳了长于军事的姜维,打下了冀城。他的部属纷纷向他祝贺。诸葛亮不仅不以为喜,反而心有愧疚,写了《谢贺者》表达了他对国家分裂、民不聊生的无限惭愧之情:“普天之下,莫非汉民,国家威力未举、使百姓困于豺狼之吻,一夫之死,皆亮之罪,以此相贺,能不为愧?”恳切地表达了他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不居功自傲的高尚情操。
  (四)虚怀若谷,虚心纳谏,通于承担责任,不文过饰非
  诸葛亮具有虚怀若谷的磊落胸怀。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挥泪斩了他所器重的马谡。但他作为主帅,也主动承担了责任。诸葛亮特上疏刘禅,请求给予自己贬官三等的处分。他在疏中诚恳地检查了自己“明不知人”、“授任无方”,以及身为三军主帅而“不能训章明法”等过错,于是降诸葛亮为右将军,代行丞相事。在政权建设中,诸葛亮还特别注意“集众思,广忠益”。他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鼓励部属勇于发表不同见解,在争论中求得统一,以减少和避免过失。他在给下属的指示中,公开宣称自己“任重才轻,故多阙漏”,多次鼓励下属直率地向他提意见。在第一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分析了失败原因,认为不是兵少而是指挥不当。他特地发布了《劝将士勤攻己阙教》,号召部属为了国家利益,要勇于经常指出主帅的过错。对于向他提过意见的部属,诸葛亮十分看重他们。曾诚恳地劝止诸葛亮自校簿书的杨颙,官职并不高。他去世时,诸葛亮纤尊降贵,写信表达哀悼之情,并“垂泣三日”。王安石为此作《感旧》诗:“恸哭杨颙为一言。”
  (五)对子女不娇不纵,从小处着眼,励以忠贞大节
诸葛亮对于子侄、外甥等要求甚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是他对子女的严格要求,如对于饮酒,他要求只要“适体归性”即可,不能酗酒。当他的继子诸葛乔办完公务,正要返回成都时,各位将领的子弟正在执行后勤运输任务。考虑到应该让诸葛乔与大家同甘共苦,就派诸葛乔带领五六百名士兵,同各位将领的子弟在山谷中转运粮草。《诫子书》、《又诫子书》、《诫外甥书》是诸葛亮在如何对待学习和如何做人等方面对晚辈的严格要求,也是他一生勤于治学、严于律己的经验之谈。“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志当存高远”;“忍屈伸,去细碎,广咨询,除嫌吝”,这些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是他从人生经历中总结出来的至理名言。这些内容,不仅教育了他的子侄、外甥,也成了诸葛后裔的传家之宝。
  二、诸葛亮廉政思想的来源
  诸葛亮的廉政思想来自儒家学说,如“克己复礼”、“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等等,但诸葛亮自青少年起就博采众长,精研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政治主张和思想观点,通过分析得出:“老子长于养性,不可以临危难;商鞅长于刑法,不可以从教化;苏、张长于驰辞,不可以结盟。”(《诸葛亮集·论诸子》)他对先秦法家人物,特别是管仲、申不害、韩非等人的著作,更是认真钻研,“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诸葛亮传》)。这些著作的学习对他的法家廉政思想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他“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与政治抱负,形成了他的实现国家统一的思想。诸葛亮的这一远大抱负从他以后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写的《诫外甥书》、《诫子书》、《又诫子书》、《与兄瑾言子乔书》、《与兄瑾言子瞻书》中可以明确看出。他要求晚辈要有远大志向和奋斗目标,如《诫外甥书》说:“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这段话,可说是诸葛亮青少年时代远大政治抱负的自述。同时诸葛亮也深受墨家思想的影响。史载“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所以他们能够深入基层,了解实情,体察民意,从而提出尚贤、尚同、节用、节葬、兼爱、非乐、非攻、非命、明鬼、天志等十大政治主张。《淮南子·要略》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夏政。”可以看出:第一,墨子倡导节用、节葬;诸葛亮反对奢侈厚葬,力主节流、积蓄。东汉末年,政治极为腐败,豪强地主无度奢侈,他们“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数,徒附万计……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败而不可饮”。诸葛亮反对这种奢靡的风气,他要求蜀汉属吏们“清心寡欲,约已爱民”。并告诫自己的子孙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他不但严纪于人,而且身体力行。作为一国丞相,出则“乘素舆”,戴则“葛巾”;“蓄财无余,妾无副服”,仅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他教育子孙要约制酒量,“适体归性”。面对着时尚厚葬之风,诸葛亮力主节葬,在处理先帝丧事时,他规定“百僚发哀,满三日除服,到葬期复如礼……三日使除服”。他临终之时,“遗命葬于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须器物”。第二,对工作,墨子是“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诸葛亮则是“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罚二十以上,皆亲览”,事必躬亲,食少事烦。诸葛亮思想体中所存在的这些墨家思想,显然是他廉政思想的一大重要来源。
  三、诸葛亮廉政思想对后世的深刻影响
陈寿的《三国志》是认识、评价诸葛亮的最基本的资料。陈寿认为诸葛亮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同时也认为诸葛亮是一位军事家,只是将略不及政理。“然亮之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见《三国志》本传)他的评论得到魏、吴人士和晋人的认同。魏国谋士贾诩说:“诸葛亮善治国。”(《贾诩传》)吴国的大臣张俨说:诸葛亮“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本传注引《默记》),西晋张辅著《名士优劣论》盛赞诸葛亮治国统兵的才干和他为相的功绩,然后说:诸葛亮“殆将与伊、吕争俦,岂徒乐毅为伍哉?”(《全晋文》卷一百五)晋人傅玄也认为:诸葛亮“诚一时之异人也。治国有分,御军有法,积功兴业,事得其机,入无余力,出有余粮”(《全晋文》卷四十九《傅子》)。南朝梁将陆法和在白帝城对人说:“诸葛孔明可谓名将,吾自见之。”(《北齐书》卷三十二)到了唐代,对诸葛亮评价更高。唐太宗李世民曾对大臣房玄龄说:“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废谬立、李严,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等岂可不企慕及之。”(《贞观政要》第十六)唐代中期宰相裴度曾说:“度尝读旧史,详求往哲,或秉事君之节,无开国之才,得立身之道,无治人之术。四者备矣,兼而行之,则蜀丞相诸葛公其人也。”他还说:诸葛亮如“尚父作周,阿衡佐商”,其才“兼齐管、晏,总汉萧、张”(《唐文粹》卷五十五《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铭并序》,碑今存,在成都武侯祠内)。唐代诗人讴歌诸葛亮形成一个高潮。《全唐诗》书中可见咏及诸葛亮事的诗人50多位,诗歌近100首,其中以孔明为主题的约40首。诗圣杜甫咏孔明的诗最多。他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八阵图》)“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咏怀古迹五首》)等,已经成为后世评价诸葛亮的名句而广为传颂。宋、明时代,由于理学的兴盛,对诸葛亮多从仁义、礼理的立场,大加推崇。宋代学者苏轼说:“西汉之干,多智谋,薄于名义;东京之士,尚风节,短于权略。兼之者,三国名臣也。而孔明,巍然三代王者之佐,未易以世论。”(《东坡续集·题三国名臣赞》卷十)他又说:汉末“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耻之,欲信大义于天下。当此时,曹公威震四海,东收许、兖,南收荆、豫。孔明之所恃以胜之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东坡应诏集·诸葛亮论》卷十)。著名理学家朱熹说:论三代而下,以义为之,只有一个诸葛孔明。”另一位著名理学家张栻说:汉代“相传四百年,而曹氏篡汉。诸葛忠武侯当此时,间关进折,左右昭烈父子立国于蜀,明讨贼之义,不义强弱利害贰其心,盖懔懔乎三代之佐也……虽不幸功业未究,中途而殒,然其扶皇极,正人心,挽回先主仁义之风。垂之万世,与日月同其光明,可也”。明代理学家宋濂说:“三代而下,有合于先王之道者,孔明一人。”理学家方孝孺具体分析说:“孔明以布衣至于为相,而人不以为速;以讨贼为己任将帅,人不以为自用;兵败而功不成,人不以为无勇;一国之政,赏罚予夺无所贷,人不以为专……孔明之为相!欿然虚已以求闻已之过,秦汉以下为相者皆不及,不幸而功不成,天也!安得以成败论孔明哉!”(以上引文均见明·诸葛羲、诸葛倬辑《诸葛孔明全集》卷十八)清初著名学者王夫之认为,诸葛亮是治国治军的奇才,他说:“军不治而唯公(孔明)治之,民不理而唯公理之,政不平而唯公平之,财不足而唯公足之。”(《读通鉴论》卷十)这些评价显然大都从诸葛亮的治国治军之才出发,但也包含了后世对他廉政思想的肯定和追慕。
  自诸葛亮之后,历史上所有清廉有为的官吏如宋代包拯、明代于谦、海瑞等等,无不以诸葛亮为楷模,事例之多,不胜枚举。仅以清一代为例,如王熙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祭祀不用三牲,以蔬果代之;汤潜庵为苏州巡扶时,行李萧然,春日采野荠为豆羹,民间称其为豆腐汤;于成龙任两江总督,日啖青菜数把,江南人呼为于青菜,死后堂后仅瓦瓮米数斛,盐豉数盎而已;朱可亭任浙江巡抚,食粝衣粗,夫人亲自下厨做杂务;邵基任江苏巡抚,妻不衣帛,旁无姬侍,客至,鱼菽萧然;米石君崖岸峻绝,一介不取;刘绳庵任工部侍郎,衣履极敝而不改作;王安国累官至吏部尚书,早餐与子只食大饼数枚;刘墉官至相国,而常敝衣恶服,周旋于朝班之中;曾国藩治家力崇节俭,驻师安庆时,夫人欧阳氏亲率媳妇同纺棉纱,夜纺四两棉花方歇;长江水师提督彭玉麟常布衣草履,状如村夫子,惟嗜辣椒及豆腐;山西巡抚阎丹初,夫人纺绩于大堂之后;浙江巡抚卫静澜,亦以节俭著称,衣袍多补缀痕,夫人诞辰,仅购烧饼油条而已;左宗棠青年时即以诸葛孔明自居,以清廉自守。清代虽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世,而见于史册的清官特多,所以能延绵国祚近三百年,也是有其深刻原因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