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的历史简介

如题所述

据出土文物证实,远在四千年前,我们的先民就在此山上留下足迹。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曾将普陀山及附近诸岛称为“甬东”,秦朝安期生、晋朝葛洪等人都先后来山采药和修炼。

相传汉代大儒梅福曾来山隐居,故普陀山初名梅岭山。唐朝佛教盛行,公元九世纪中叶,有天竺(今印度)僧人来山,并得梵名“补怛洛迦”(意即美丽的小白花)。

唐大中十二年(858年),日本僧人惠锷从五台得观音像归国,途经普陀洋面,遇风受阻,来到普陀。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开始在普陀山正式建寺,赐名“宝陀观音寺”。

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朝廷将岛上所有渔民迁出,辟为“佛地净土”。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年)指定普陀山重点供奉观音,山中各寺院内均塑观音像,于是观世音与普陀山结下不解之缘。

因《华严经》载:“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遂被附会为观音菩萨的道场,成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元、明、清各朝都曾对普陀山赐金拨银,进行修缮和扩建。

清康熙年间,荷兰殖民者点据普陀山,将寺院焚毁殆尽。后来,康熙皇帝两次拨款修复,到清中叶已拥有三大寺、八十八庵院(中型佛寺)、一百二十八茅棚(小型寺院)。

大部分建置在岛的东南部。当时山上香火鼎盛,僧众多达三千余人。普陀山成了闻名海内外的佛教胜地,国内各地以及日本、东南亚的佛教徒前来此“海天佛国”朝拜的,络绎不绝。

直到1945年抗战以后,普陀山尚有大小寺院庵堂八十余所。这个所谓佛国圣地,名扬海外,尤其在东南亚佛教界和华侨中影响很大。

解放后,国家对主要寺院和风景点进行了多次整修,国内外游客更是纷至沓来,四季不绝。普陀山现正在修复中,目前对外开放的有三大寺、四大庵等二十多个风景点。 

扩展资料:

地处浙江省杭州湾东南海中的普陀山,峰壑竞秀,奇石嶙峋,花木葱茏,泉流掩映,金沙雪浪,风光旖旎。如普陀旧志云:“名山胜境,本仙真栖息之乡,绝岛荒嵎,为贤者避世之地。

伊人宛在,游子关情。”这座名山中的道教文化印迹,千百年来,让文人墨客们感怀不已,留下了不少咏叹之词。

普陀山“短姑道头”的传说:

据《普陀山志·灵异》记述,相传有嫂子和小姑子两人多年来一直虔诚地礼敬观音菩萨,积多年的心愿,姑嫂俩远道航海到普陀山来进香。船到普陀山,姑嫂正准备登岸上山进香。

恰在此时,小姑子来了天癸。因为传统的观念认为女子在此时为不清净,不能礼佛拜神,只能请嫂子代为上山进香,在菩萨面前了却自己的心愿。嫂子借小姑子的短处有点取笑她。

小姑子既惭愧又痛恨自己,但是没有办法,只能独自坐在船上静等嫂子进香回来,白费了多年的虔诚心愿。不多时,海水涨潮,恰逢涨大潮的时候,潮水很快淹没了船靠岸上山的小路。

小姑子乘坐的船成了海中的孤舟。独自一人,四处无靠,小姑子既饿又害怕,真是孤立无援,天地不灵,小姑子只能默念观音菩萨。

不一会儿,正当小姑子情绪低落的时候,岸上来了一个手提盛饭竹篮的老年妇女,只见老妇不断地向海水中投小石子。说来也怪,小石子扔在海水中就冲不走。

渐渐地小石子堆出了一条从岸边到船上的小路。老年妇女趟水踩着小路走到船上,为小姑子送来了饭食。小姑子感到奇怪,平白无故怎么会有人送饭来呢?刚要问话,那老妇不管这些。

放下饭食并不答话转身就走。小姑子一天没有饭吃,已经饥渴难忍,以为是嫂子想着自己,托人送来的饭食。诱人的饭香容不得小姑子多想,先吃了再说。肚里有了饭食,小姑子踏实多了。

一心念叨还是普陀山好人多。天色已晚,潮水退了,嫂子礼佛进香后踩着刚成形的小路回到船上,看到小姑子孤独一人等侯在船上,这才想起小站子还滴水未进呢。

正在犯愁如何回去向公婆交代的时候,小站子却感谢嫂子的思德,弄得嫂子摸不着头脑。小姑子指着竹篮向嫂子述说了有人给她送饭的经过,认定是嫂子贤惠。

这一说,嫂子更觉内心有愧,认识到可能是著萨显圣,以此安慰这个远道度诚来进香,又因为特殊原因无缘得见菩萨面的小女子。自己取笑了小姑子,让小姑子受了委屈。

著萨有所怪罪,应该立即返身回殿再拜谢菩萨宽恕。嫂子回到大殿,再上香祷谢,叩头再三,然后抬头仰瞻莲花座上的菩萨,只见观音大士的衣裙还是湿的。

这一下验证了嫂子的推测,小姑子的虔诚让她看到了菩萨,感受到了菩萨的恩德,也让嫂子知道菩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从此,为了昭示小姑子的虔诚,纪念菩萨的显灵,姑嫂俩停船的地方就称为“短姑道头”,菩萨扔石子形成的小道至今仍旧天然存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普陀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13

普陀山的佛教历史悠久,作为观音道场初创于唐代。唐大中(公元847—860)年间,有梵僧(又说西域僧)来山礼佛,传说在潮音洞目睹观音示现。

唐咸通四年(公元863),日僧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像回国,途经普陀山海面时触新罗礁受阻,于潮音洞登岸,留佛像于民宅中供奉,称“不肯去观音院”,观音道场自此始。

宋元两代,普陀山佛教发展很快。宋乾德五年(公元967),赵匡胤遣内侍(太监)王贵来山进香,并赐锦幡首开朝廷降香普陀之始。

元丰三年(公元1080),朝廷赐银建宝陀观音寺(即今前寺)。当时,日韩等国来华经商、朝贡者,也开始幕名登山礼佛,普陀山渐有名气。

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宝陀观音寺主持真歇禅师奏请朝廷允准,易律为禅,山上700多渔户全部迁出,普陀山遂成佛教净土。

嘉定七年(公元1214),朝廷赐钱万锣修缮圆通殿,并指定普陀山为专供观音的道场,与五台山(文殊道场)、峨眉山(普贤道场)、九华山(地藏道场)合称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

扩展资料:

早在西汉末年,普陀山并不叫普陀山而称梅岑山。是因为道士梅福在此修道炼丹而命名的。

到了西晋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有佛教徒在普陀山偶然发现观世音现身。大家“扶老携幼、奔走相告,纷纷到普陀山拜谒”。

这在明朝宏觉国师《梵音庵释迦佛舍利塔碑》就有记载。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天竺梵僧来普陀山传教,在朝谒潮音洞时,又见到观音菩萨现身。

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本高僧慧锷第三次来华交流佛教文化。在五台山礼佛见到一尊观世音菩萨像后非常喜欢,想带回日本供奉。

传说,当他所乘的船行驶到普陀山附近的莲花洋时,突然狂风大作,天地昏暗。慧锷只能把船靠上普陀山码头。谁知,船一靠码头,天色马上放晴,海上风平浪静。

慧锷见此又命开船,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不仅天气再次变坏,洋面上还涌动起莲花状的大浪。船一动也不能动。

一连三次都是如此。慧锷见此情形,面向东瀛(日本)本土祷告:菩萨不肯去日本就留在此处吧!于是,慧锷经潮音洞登上普陀山,留下佛像让当地居民张氏供奉,并把这尊佛像命名为不肯去(日本)观音。

到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在张氏宅址上建起了“不肯去观音院”。这是普陀山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佛教寺院。(后据考证,慧锷的船实为触了新罗礁)

唐以后,历代帝王多次赐金扩建普陀山寺院,倡导观音文化。公元967年,宋太祖赵匡胤首次钦派人到普陀山贡香幡,开了朝廷供奉先河。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朝廷赐匾“宝陀观音寺”。

公元1214年,宋宁宗赵扩又赐匾额“圆通宝殿”,钦定普陀山为专供观音菩萨的地方。并根据佛经“补怛洛迦”,更山名为普陀洛迦山,也称为补陀洛迦山。由此,普陀山成为中国四大菩萨道场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普陀山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7
据史书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普陀山即为道人修炼之宝地。秦安其生、汉梅子真、晋葛雅川,都曾来山修炼。普陀山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唐代就成为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交往的必经通道和泊地。至今山上仍留有高丽道头、新罗礁等历史遗迹,流传着韩国民族英雄张保皋等事迹。自观音道场开创以来,观光揽胜者络绎不绝。宋陆游、元赵孟頫、明董其昌等历代名士,都先后登山游历。历朝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或吟唱,或赋诗,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诗文碑刻,使普陀山文物古迹极为丰厚;唐宋元明清五朝近20位帝王为了祈求国泰民安,特遣内侍携重礼专程来普陀山朝拜观音。明太祖朱元璋、清圣祖康熙还多次召见普陀山高僧,赐金、赐紫衣、赐字、赐佛经,礼遇有加;新中国历任中央领导人也都亲自莅临普陀山视察、指导工作。五朝恩宠,千年兴革,佛国香火,由是鼎盛,赫赫声名,广播远扬。
据出土文物证实,远在四千年前,我们的先民就在此山上留下足迹。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曾将普陀山及附近诸岛称为“甬东”,秦朝安期生、晋朝葛洪等人都先后来山采药和修炼。相传汉代大儒梅福曾来山隐居,故普陀山初名梅岭山。唐朝佛教盛行,公元九世纪中叶,有天竺(今印度)僧人来山,并得梵名“补怛洛迦”(意即美丽的小白花)。唐大中十二年(858年),日本僧人惠锷从五台得观音像归国,途经普陀洋面,遇风受阻,来到普陀。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开始在普陀山正式建寺,赐名“宝陀观音寺”。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朝廷将岛上所有渔民迁出,辟为“佛地净土”。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年)指定普陀山重点供奉观音,山中各寺院内均塑观音像,于是观世音与普陀山结下不解之缘。因《华严经》载:“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遂被附会为观音菩萨的道场,成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元、明、清各朝都曾对普陀山赐金拨银,进行修缮和扩建。清康熙年间,荷兰殖民者点据普陀山,将寺院焚毁殆尽。后来,康熙皇帝两次拨款修复,到清中叶已拥有三大寺、八十八庵院(中型佛寺)、一百二十八茅棚(小型寺院),大部分建置在岛的东南部。当时山上香火鼎盛,僧众多达三千余人。普陀山成了闻名海内外的佛教胜地,国内各地以及日本、东南亚的佛教徒前来此“海天佛国”朝拜的,络绎不绝。直到1945年抗战以后,普陀山尚有大小寺院庵堂八十余所。这个所谓佛国圣地,名扬海外,尤其在东南亚佛教界和华侨中影响很大。

解放后,国家对主要寺院和风景点进行了多次整修,国内外游客更是纷至沓来,四季不绝。普陀山现正在修复中,目前对外开放的有三大寺、四大庵等二十多个风景点。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06-10
据出土文物证实,远在四千年前,我们的先民就在此山上留下足迹。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曾将普陀山及附近诸岛称为“甬东”,秦朝安期生、晋朝葛洪等人都先后来山采药和修炼。相传汉代大儒梅福曾来山隐居,故普陀山初名梅岭山。唐朝佛教盛行,公元九世纪中叶,有天竺(今印度)僧人来山,并得梵名“补怛洛迦”(意即美丽的小白花)。唐大中十二年(858年),日本僧人惠锷从五台得观音像归国,途经普陀洋面,遇风受阻,来到普陀。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开始在普陀山正式建寺,赐名“宝陀观音寺”。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朝廷将岛上所有渔民迁出,辟为“佛地净土”。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年)指定普陀山重点供奉观音,山中各寺院内均塑观音像,于是观世音与普陀山结下不解之缘。因《华严经》载:“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遂被附会为观音菩萨的道场,成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元、明、清各朝都曾对普陀山赐金拨银,进行修缮和扩建。清康熙年间,荷兰殖民者点据普陀山,将寺院焚毁殆尽。后来,康熙皇帝两次拨款修复,到清中叶已拥有三大寺、八十八庵院(中型佛寺)、一百二十八茅棚(小型寺院),大部分建置在岛的东南部。当时山上香火鼎盛,僧众多达三千余人。普陀山成了闻名海内外的佛教胜地,国内各地以及日本、东南亚的佛教徒前来此“海天佛国”朝拜的,络绎不绝。直到1945年抗战以后,普陀山尚有大小寺院庵堂八十余所。这个所谓佛国圣地,名扬海外,尤其在东南亚佛教界和华侨中影响很大。
解放后,国家对主要寺院和风景点进行了多次整修,国内外游客更是纷至沓来,四季不绝。普陀山现正在修复中,目前对外开放的有三大寺、四大庵等二十多个风景点。
第4个回答  2011-06-10
普陀山,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
普陀山是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形似苍龙卧海,面积近13平方公里,与舟山群岛的沈家门隔海相望,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2007年5月8日,舟山市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
“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普陀山以其神奇、神圣、神秘,成为驰誉中外的旅游胜地
 普陀山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同时也是著名的海岛风景旅游胜地。   

普陀山是东海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南北狭长,面积约12.5平方公里。岛上风光旖旎,洞幽岩奇,古刹琳宫,云雾缭绕。普陀山与九华山、峨嵋山、五台山合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而且又以山、水二美著称的名山,普陀山这座海山,充分显示着海和山的大自然之美,山海相连,显得更加秀丽雄伟。   

是全国最著名最灵异的观音道场,佛教圣地,其宗教活动可追溯于秦。至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促进了普陀山观音道场的形成,并迅速成为汉传佛教中心,传至东南亚及日、韩等国。至清末,全山已形成3大寺、88禅院、128茅蓬,僧众数千。寺院无论大小,都供奉观音大士。可以说是“观音之乡”了。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分别是观音菩萨诞辰、出家、得道三大香会期,全山人山人海,寺院香烟缭绕,一派海天佛国景象。

普陀山三寺: 普济禅寺、法雨禅寺、慧济禅寺  
 普陀山三宝: 多宝塔、杨枝观音碑、九龙藻井  
 普陀山三石: 磐陀石、心字石、二龟听法石  
 普陀山三洞: 朝阳洞、潮音洞、梵音洞   

普陀山十二景:莲洋午渡、短姑圣迹、梅湾春晓、磐陀夕照、莲池夜月、法华灵洞、   古洞潮声、朝阳涌日、千步金沙、光熙雪霁、茶山夙雾、天门清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