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精神,品质,思想这几个词有什么不同?急!!!!!!!!!!!!!!

最好附带这几个词说清楚【感激不敬啊!!!!!】

品格、精神、品质、思想的区别:指代不同、出处不同、侧重点不同

一、指代不同

1、品格:指品性;性格。也指文学、艺术作品的质量和风格。

2、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

3、品质:指人的行为、作风所表现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

4、思想:指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

二、出处不同

1、品格:沙汀 《老烟的故事》:“为了尊重他那精细的品格,我特别邀请他到天井里去。”

2、精神:老舍骆驼祥子》二十:“连大气也不出的夏先生也显着特别的精神。精神了两三天, 夏先生又不大出气了。”

3、品质:冯雪峰 《上饶集中营·关于主题》:“这种种高贵的精神和品质,也是有着非常典型的表现的。”

4、思想:《老残游记》第八回:“骑着驴,玩着山景,实在快乐得极,思想做两句诗,描摹这个景象。”

三、侧重点不同

1、品格:人的道德素质的核心。

2、精神: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3、品质:是定型的科学技术内在信息状态。

4、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属于理性认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9
品质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中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包括情感、意志、兴趣、能力、性格等。举例:谁偷走了我家的冬瓜!这个人品质太恶劣了!

品格是指人的道德素质的核心,与性格及人格相近,却又不完全相同,它更多指向正面的人格,如公义、慈爱、怜悯、饶恕、谦卑、圣洁、无私、和平、良善、温柔等。举例:做好人难,做一个好官更难,要做一个品格高尚的好官更是难上加难!
“思想”与“精神”,这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

尤其“思想”一词,在我们的“公共话语”系统中已经变异。什么是“思想”?它多是指理念的,逻辑的,他人性的,群性的,意识形态化的。而“精神”,则是属于自我生命的,是个性化的,是自我融洽的,感性与理性交融的,是人之为人的本质。人有了精神才可以称作人,精神是人之本质的规定性,人脱离“精神”,就是非人。“思想”则并非人本质的规定性,它只是人本质的充分性,人没有一定“思想”仍不妨碍人成为人。“思想”是“精神”的高级阶段,而“精神”则是“思想”的生命基础。“精神”比“思想”广泛得多、宏博得多、活跃得多。人的成长当然不能肤浅、机械地理解为是肉体的成长,或知 识、技能的成长,但也决不能狭隘地、教条地、简单地理解为是“思想”的成长。人之本质意义上的成长、发育,就是“精神”的成长、发育。有了一定语言基础的孩童少有深刻理念状态的“思想”,但却有高度活跃着、奔涌着、烂漫的“精神”,这是因为他掌握了语言(尽管很简单),是语言支撑着他的“精神”。也就是说,人的接受语言和人的精神的生长、成长,几乎是同步的。人的成长,根本意义上就是主体精神的成长。

这也就是,我坚决不同意把语文教育的本质,定性为是“语言能力”加“思想教育”,或“语言能力”加所谓“人文精神”(那种基本等同于思想教育的“人文精神”)教育的原因。因为这种所谓的“加”,其实就是隔绝着的两种东西的“捏合”。这种捏合,二者即使再融洽、再协调、再“春风化雨”,再“润物细无声”也仍然是两张皮。也就是说,这种认识,从起点上就是错误的。我所说的“人文精神”与“语言文字”,根本不是两类东西,完全是一种东西,明确说,语言即人,即精神,是一体二名,因而绝不是“加”。

百年来,我们中国的语文教育中,基本上只有随着时事和时势,不断变换花样的所谓“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却基本没有围绕着语言学习者主体生命和个性自我的“精神”培育。我们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或曲解的伪圣化的“人文精神”教育),基本是一种由外向内的、对语言学习者个人生命精神的强制干预,使人的精神嵌入一个既定的、专断的“公共语言”、“群性意识”、“话语模式”。而我所主张的“精神”培植呢,则是一种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尊重人的生命个性,注重内在自我的顺应性、自主性的主体的养育。

还有,人们一般所理解的语文教育中的“思想”(或曲解的“人文精神”),就大体是指所谓语言作为工具性载体所负载的课文内容。语文教育中“思想教育”(或曲解的“人文精神”教育),就是单纯指学习语言所负载的课文的内容。

“精神”比“思想”,范畴更广泛,更具包容性;内涵更深刻,更具根本性;“精神培植”比“思想教育”更具亲和性、“思想教育”当然属“精神经验”教育范畴。但“思想教育”,总体倾向上较狭隘、功利色彩较浓,且往往带有悖逆主体精神、悖逆个性自我的强制性。而且我们几十年来语文教育的“思想教育”总是一种跟鲜活、生动的语言相剥离的生硬抽象,是一种强硬灌输。我们的语文教材几十年来受动荡的社会时事、社会时势所左右,选文上非常严重地脱离十几岁孩子的精神经验、心灵体悟。所以“思想教育”总是带有强迫性、灌输性。 “精神”呢,是指语言学习者的生命主体,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而所谓语言学习(特指母语),根本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种由外向内强制性的“学习”,语言学习实际是一种由内向外的(精神)培植和生长(乔姆斯基所说)。语言学习本身,就是主体精神培育,就是构筑语言学习者的精神主体、精神经验本身。二者水乳交融,不可二分。一句话,语言学习和主体精神经验培植是一体二名。思想是一种固化,精神是一种自由。

这里澄清一个误解,我所说的人性从语言始、个性从语言始、语文教育是主

体精神经验教育,不是伦理意义、道德意义的,决不是说学了语言之后,可以成为道德上的好人、完美的人。我所说的是精神培植,是哲学意义上的,是一种内在精神与心理的完善与生成。这与道德意义上的好坏无涉。

我复制的啊。追问

O(∩_∩)O谢谢

追答

呵呵,那选为最佳答案好不好,也不枉我帮你查了半天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