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的解释是什么

如题所述

立,汉语常用字,读作lì,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是人站在地上,后引申为树立、设立、建立等词义。
甲骨文“立”字,像一个人站在地上,下面一横是指事符号,意为地面。甲骨文“立”字既表示站立,也表示站立的地方,本义就是人站在地上。如《庄子·养生主》:“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后引申为树立、设立、建立等词义。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人的形象性似更强。篆文,把站着的“人”写成“介”,将原分腿叉立变成了正面直立。隶书“立”字,已彻底失去人的形象。
在中国哲学文化历史上,“立”字与其他众多文字一样,在不同的时期,存在着不同的解释。
从慧识哲学文化的层面上解析,“立”(图5)的正确会意应该是:大,为道;一,为德。以图象义,“大”居“一”上,即道以德显为立。老子曾经在他的五千言当中说:“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告诉人们,大,就是道的名。从慧识哲学文化时期创造的甲骨文与金文的立之文形中,可以解读出,其本义正如老子所言,大道屹立于地,大道的真理深入人间,人类将信念改变为崇信大道,就是立。
从立的体字形上可以看到,“立”(图9)上面的“S”,也就是“玄之有去”的“玄”(甲骨文“玄”),是指道德的能量灌输到大地上来,而且,这个法则只有“人”能明白。这个立字非常完美而形象地揭示了“天、地、人”与“道、德、人”的整体立意。篆体时期,立字仍然保留着这种直指本义的象形表意,而且,从篆体的立字中,可以看出“S”玄曲波在字的顶部以及两侧的象形,都是直指“玄之有玄,众眇之门”的本义。
从智识哲学文化的层面上解析,楷体的立字,两点立在天地之间,另外一点(、)高悬天外,出现了天地分离与人天相隔之象,丢失了“立”的初始本义。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力入切,音力。《说文》立,住也。《释名》立,林也。如林木森然,各驻其所也。《广韵》立,行立。《礼·曲礼》立必正方。
又成也。《礼·冠义》而後礼义立。
又坚也。《易·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论语》三十而立。
又树立也。《易·说卦传》立天之道,曰隂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书·伊训》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左传·襄二十四年》穆叔曰: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
又置也,建也。《书·牧誓》立尔矛。《周礼·天官》建其牧,立其监。《左传·桓二年》师服曰:天子建国,诸侯立家。
又存立也。《论语》己欲立而立人。
又速意也。《史记·平原君传》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又直起也。《前汉·五行志》上林苑中,大柳树断仆地,一朝起立。
又《杜甫·朝献太淸宫赋》四海之水皆立。《张翥诗》蝃蝀下飮湖水立。
又《赵孟頫诗》骥闻秋风双耳立。
又赤立。《宋史·乔行𥳑传》百姓多垂罄之宝,州县多赤立之帑。
又阙立。《张衡·周天大象赋》阙立拟乎两观,水府司乎百川。
又立政,尚书篇名,周公作。
又车名。《後汉·舆服志》有立车。
又与粒通。《诗·周颂》立我烝民。《笺》立,当作粒。
又姓。汉有贤人立如子,唐有长兴令立述。
又于贵切。同位。《石经春秋》公卽位,作公卽立。《周礼·春官》小宗伯掌神位。《注》故书位作立。郑司农云:古者立位同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9
立的解释是:
1.站1。 2.使竖立;使物件的上端向上。 3.直立的。 4.建立;树立。 5.制定;订立。 6.指君主即位。7.指确定继承地位;确立。 8.存在;生存。 9.立刻。 10.姓。
[拼音][lì]
[部首]立
[笔画]5
[繁体]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