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价值规范对教师自我价值的限制

求一篇关于《社会价值规范对教师自我价值的限制》的文章,字数1000左右

  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这说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是重要的精神支撑和规范保证,而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由此,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重要内容的教师职业道德(简称教师道德或师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道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谐社会的提出,要求我们把教师道德建设放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这个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社会时代背景中去认识,要求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对和谐社会中的教师道德建设作系统、综合、动态的思考与创新。

  一、教师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教师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关涉政治、经济、法律等领域,又关涉思想道德领域。教师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会是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关系相互协调的社会,而教师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调节体系,能引导教师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师与他人(包括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同事等)、教师与集体、教师与社会、教师与职业以及教师与自我的相互关系,合理调整职业活动中的各种利益关系。由此,教师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

  (二)教师道德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之价值体现

  道德具有价值功能,其以规范为基本形式,以价值为实践指向,为人们相互关系的调节和行为表现提供一种价值的支撑和价值导向。③教师职业道德与其他职业道德相比,具有一般共通性,但它超越一般职业道德,还具有全局性、超前性、导向性、示范性。教师道德素质如何,不仅仅是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问题,它关系到以德育人,关系到社会的道德进步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具有重大的社会效应,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精神动力。

  1、教师道德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础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有和谐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更要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人,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青少年道德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因此,加强和改进青少年道德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教师的道德面貌是青少年学习的榜样,其直接作用于青少年的灵魂,影响青少年的内心世界;不仅对青少年在校期间发生影响,而且对青少年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乃至他们的一生都将发生影响。正如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④因此,只有大力加强教师道德建设,净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才能为青少年道德教育搭建良好的教育平台。

  2、教师道德影响社会道德风尚

  教师道德作用广泛,不仅调节教师自身行为,还直接作用于学生,为和谐社会提供具有一定道德素质的人才支持;教师职业道德是全社会职业道德的排头兵,对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及其建设具有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由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具有优良品德的教师、学生还能影响家长以及社区其他成员的道德风貌,对形成良好的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促进和谐社会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具有重要作用。

  (三)和谐社会呼唤教师道德重建

  和谐社会的提出,为教师道德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使命。以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审视当前教师道德状况,总体来说是好的,但部分教师道德素养与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以“利己”为逻辑起点的市场经济的确立,在促进了人们效益意识、时间观念、平等竞争等新观念的形成,充实教师道德内容,使其具有时代精神,更贴近现实生活的同时,也对教师道德造成了负面影响。有63.4%的学校领导和46.8%的教师认为,教师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事业心、进取意识薄弱,缺乏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表现在懒于看书学习、工作得过且过、不认真遵守劳动纪律等。”⑤教师个人利益至上,不能恰当协调个人与他人、与集体的利益关系,不能正确处理教师与职业、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同事的关系;片面追求物质利益,在本职与兼职、校内与校外、奉献与索取、竞争与协作、开拓进取与功名利禄等方面主次关系颠倒。上述种种,不仅严重损害着教师身正为范的形象,败坏着社会风气,还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要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抓住和谐社会提供的提升教师道德的机遇,积极推进教师道德建设,以解决师德及其建设中的不适应和谐社会要求的地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求。

  二、和谐社会中的教师道德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富有时代意义的新课题,其倡导的合作意识、服务意识、以人为本等理念不仅为教师道德注入了新内容,还为其建设注入了新活力;不仅为教师道德实现其重要的道德价值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条件,还为教师道德建设在手段、理念和思路上以深刻的启示。

  (一)把服务和谐社会构建作为教师道德建设目标之一

  以往,教师道德建设主要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如今,时代要求我们从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教师道德建设,要深刻认识到教师道德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价值,把服务于和谐社会构建纳入教师道德建设总体规划,充分发挥教师道德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二)“以人为本”是教师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加强和改进教师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新理念。

  1、 坚持教师的道德主体性

  从根本上讲,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自身全面和谐的社会,其中,人自身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凝聚于个体自身的道德,一方面具有工具价值,体现为个体与他人、群体、社会和谐关系的建立,以满足社会、群体与他人发展之需要;另一方面又具有本体价值,体现为有利于个体自身和谐发展的一种道德需求,在不断获得的道德提高、人格完善中感到精神上的极大满足。⑥ 过去,教师道德建设着眼点是“为了学生”,把教师仅仅作为师德建设的客体,强调师德是学生道德进步的手段和工具,即师德建设的直接目的是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成为学生的表率,然而,师德不仅是社会道德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师德建设不仅是社会道德进步、学生道德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教师自身道德发展的需要,是实现教师自身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是具有自身需要、目的、情感、态度的人,如果仅仅被当作师德建设的工具性对象和一个纯粹的客体,就会丧失自身道德价值感和主动性,不利于教师精神需求的满足和发挥教师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形成自律和他律的合力,从而降低教师道德建设的实效性。和谐社会教师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也就是从教师自身道德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从教师道德对教师的本体价值来看待师德及其建设。具体做法就是激发教师内在的道德精神动源,加强其道德主体性的培养、启迪和发展,以培养教师的自我道德修养能力为基础,树立教师的道德信念,激发其道德情感,培养其道德人格,使其在自身道德的完善中获得一种自我提升的崇高感、自我实现的满足感;教师不再把道德视为异己的力量,而视为与自身不断完善化、理想化相一致的力量,从而自主养成适应和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素质,实现教师个体道德发展与促进社会道德进步和学生道德发展的辩证统一。

  2、正确处理服务和奉献的关系

  教师生存在两个世界之中,一个是日常生活世界,教师以普通社会公民形象出现;一个是教育职业世界,教师以师表形象出现。这两个世界对教师的道德要求应有所不同,前者强调社会公德,后者强调职业道德,但是,受传统文化影响,我们往往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且不说强调教师一味奉献的教师职业道德是否合适,更重要的是将教师职业道德泛化来取代公民道德,极大地限制甚至取消了教师道德主体自由活动的广泛空间,损害教师道德主体的正当权益,使教师道德主体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致使教师道德异化,使师德由美化教师的“项链”变成扼杀教师正当权益的“枷锁”,并最终影响师德建设的实效。和谐社会中教师道德建设必须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把教师作为社会公民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作为教师应遵循的职业道德区分开来,澄清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即教师作为公民的权利与其职业义务,摒弃附加在教师身上的“圣人”光环和脱离教师生命个体需要的道德说教,把义利统一、民主、平等、竞争等符合时代主题的观念纳入师德内容,从而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

  3、解决道德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加强和改进教师道德建设,应把解决道德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从一般意义上讲,道德建设是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的,但是,思想问题的产生有其主客观因素,与其自身生存发展密切相联。对于教师道德建设来说,只是一味的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而不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就很难有说服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就是加强教师道德建设的过程。加强师德教育与提高教师待遇,哪个更重要呢?有研究者对此做过调查⑦,研究者设计了如下四个选项,要求按重要程度进行排序:(1)社会尊师重教;(2)切实改善教师待遇;(3)经常对教师进行爱岗敬业的教育;(4)各级部门领导坚持从严律己、尊重教师劳动、关心教师疾苦。调查结果排序为(2)、(4)、(1)、(3),它们分别占调查人数的93%、90.6%、80.3%、69.3%。由此可见,政府和社会要采取措施,从教师的实际出发,为他们的生活、学习排忧解难,保障教师的正当利益,释放道德实践的原始动力,才能切实解决教师道德问题。

  (三)合作精神是和谐社会师德建设的新内容

  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各种人际关系的和谐,利益关系的协调。这一特征要在教师职业生活中得以体现,需要教师遵循合作精神,正确处理教师与他人(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同事)、教师与集体、教师与社会、教师与职业等错综复杂的关系。教师不能只把职业看成孤立的、自我谋生的手段,而是体现合作精神、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摒弃高高在上的权威意识,从教学的操纵者转变为参与者、合作者。师生之间民主、平等、互教互学、情感融通,教学相长是师生合作的最好阐释。教育不只是单个教师的工作,依赖整个教师集体以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这就需要教师之间超越年龄、所教年级、所任学科的界限,从个人独立自主完成教学任务转变到彼此交流合作、集思广益,依靠教师群体智慧完成教学任务;需要教师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使其围绕学生成长分享合作,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影响在不同时空紧密衔接、优势互补,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

  (四)构建“五位一体”的师德建设体系

  适应和谐社会要求,解决教师道德失范问题,必须要构建“五位一体”师德建设体系致力于使各种德育力量形成合力,在全社会范围内达到师德建设一体化和制度化。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教师道德建设是一个整体,是由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师范院校、单位、继续教育部门、社会、教师自我等诸多复杂的因素和相关环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需要构建一个融师范教育、单位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教育、教师自我教育 “五位一体”的教师道德建设综合教育系统,建设一个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不断协调、目标一致的教师道德建设体系,也就是教师职前、职中、职后、自我在道德建设中要形成共识,有序配合、合力建设。共识主要体现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管理方式三个方面。主要包括道德评价机制,制度保障机制、管理监督机制等,比如:教师道德建设需要净化社会道德风气,改善社会环境,营造师德建设的良好氛围。

  总之,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条件下,教师道德建设不仅是教师自觉追求完美心灵,完善自身人格的需要;是以德育人,为和谐社会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的需要;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教师道德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切实加强教师道德建设,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