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您好!
佛教中,禅大体上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禅定,二是指般若。
禅定是以收摄身心的练习达到制心一处的境界,有不同的种类与深度,即是平常所说“四禅八定”,也就是菩萨六度波罗蜜中的第五:禅定波罗蜜。
般若是指开悟明心之后,因触证法界实相心的缘故,发起般若智慧。这是菩萨六度波罗蜜中的第六:般若波罗蜜。
佛教禅宗的“禅”,是指后面一种:开悟明心发起般若智慧。
禅定不仅佛教四众弟子修习,乃至外道也能修习并获得甚深定境;所以禅定是“共于外道”的。
般若却不仅外道不可能发起,乃至佛教二乘圣人(比如阿罗汉)也未能做到;所以开悟明心发起般若智慧,不仅“不共外道”,乃至“不共二乘”。
开悟明心发起般若智慧,就能在成佛之道上永不转退,就能真实进入“修道位”,就是大乘实义菩萨。因此,禅宗甚至说“见性成佛”。这是因为开悟明心并眼见佛性之后,成佛虽然还很遥远,却已经能够只进不退,步步增进。则成佛已成定局。因此,开悟明心在成佛之道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六道波罗蜜,以般若波罗蜜为止,无需“第七波罗蜜”。这是因为开悟明心之后,已经是门内修行,已经是实修。三无漏学(戒定慧)以“慧”(开悟明心发起般若智慧)为终结,无需“第四无漏学”。也是上述原因。
那么,什么是开悟明心呢?
这就是真实触证到法界实相心。这个“心”有很多名称:如来、法身、自性、真如、涅盘、如来藏、非心心、无念心、无住心、第八识、本来面目、本地风光........等等。他是“佛法第一义谛”。
这个心,不是能知能觉,世世断灭的意识心。而是远离见闻觉知,远离六尘,乃至不能自知有我的,永不生灭的真实心。
这个心,一切有情本自具足。本自,是因为他不是缘起法:没有任何一法是他的缘起,他是本来而有的:无始劫以前他就存在。具足,是因为他具有究竟圆满的性质:身在地狱不会少一点,究竟成佛也不会多一点。所以《心经》讲:“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这个心,从来没有出现在一切凡夫及二乘人的任何经验之中,如果有过经验,就证明此人已经是悟者。
这个心,是一切法的本质,是一切有情无情的本质。是法界中唯余的真实相。一切万法由他辗转出生。所以经上讲:“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又讲:“真常唯心”、“唯我独尊”。
开悟明心之后,就能现前观察到他出生万法的微妙运作。同时也能实际观察到我们的身心(意识心)乃至山河大地器世间,都是依于真心的生灭无常之法,本来虚妄不实。这样也就建立了“大乘无我观”,成就第一步的解脱功德(证初果)。
很多人将禅宗的“禅”误会为禅定的“禅”,以为打坐入定甚至练气脉等身体上的功夫就能开悟明心。其实这些所谓的“修行”根本与开悟明心毫不相干。
真学佛人,无论修行哪一种法门,都要以究竟成佛为目标,都要深入领会开悟明心的重要意义并以之为学佛的阶段性目标。若是以修福报为目标:诸如财资增广、健康平安等等,其实都落在外道法中。甚至以解脱生死为目标也仅仅是小乘人的心态。所以《华严经》说:“亡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
有关开悟明心的问题,末学简略整理短文如下。不足为凭,仅供参考:
http://hi.baidu.com/t%C9%EE%C9%EE%BA%A3%B5%D7%D0%D0t/blog/item/c7a4133577d2da8ca61e12ae.html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