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究竟是如何做到位极人臣坐镇一方的?

如题所述

人才、军事、经济和民生,当今世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仍然至关重要的四个方面,曾国藩都曾敏锐地把握住,并且对其做了长篇大论、透彻详细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其中的很多观点就算今日看来仍不落后和过时,它们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前言

上一篇文章,飞扬已经为大家分析了曾国藩早年的精神内核,通过现存的文字资料,我们还可以从曾国藩的京官生涯中窥见——一代晚清名臣初露的政治才干,下面,听我为大家细说。

我把曾国藩的京官生涯大致分为两段,如下:

第一段、道光一十八年至道光二十七年,曾国藩27岁到36岁。

这一期间,曾国藩在翰林院,历任翰林院检讨 、侍读、侍讲等职,都是一些文字工作或侍从官,没有参与政治工作的实权,但是这十年里,曾国藩在座师大学士穆彰阿的提拔和自己的努力下,经过了7次升迁,最后于道光二十七年直接从四品的侍讲学士升到二品的内阁学士(国务院秘书长)兼礼部侍郎(礼部副部长),终于有了参与国家管理的实权。

第二段、道光二十七年至咸丰二年,曾国藩36岁到42岁。在这6年里,曾国藩虽然官阶没有继续升高,但是他兼任过兵、工、刑、吏四部的侍郎,也就是说,他担任了国家各个部门的副部长,参与了设计国家各方面的实际工作。在这六年的实际工作中,曾国藩对晚清的国情以及各方面的弊病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在思考和处理涉及各领域的问题时,曾国藩的大政治家的才干已经有了初步的显现。

不难得知,曾国藩政治才干的初现正是在他担任了国家各部门的副部长、接触实际政治工作的第二段京官生涯中。

道光三十年正月,年方20的咸丰帝爱新觉罗·奕詝 (zhǔ )继位,随后罢黜奉行“多磕头,少说话”的首辅穆彰阿,下诏“博采谠言”,一时之间,朝野上下为之一振,一些有见识的大臣纷纷上奏进言,而这其中曾国藩就是最积极的一个。

从《曾国藩全集》中收录的奏稿(给皇上的奏章的稿子)来看,道光三十年和咸丰元年这两年,曾国藩就上呈了不下10个奏章,所进言的内容涉及人才经济军事民生等各个方面,飞扬认为从这十几个奏稿中,可瞥见曾的政治大才已微微浮现的隐隐光芒。

奏稿主要内容

曾国藩奏稿列表

从上图的道光三十年和咸丰元年奏稿列表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曾国藩的进言内容涉及面很广,从国家礼制到设坛祈雨,从议论兵事到民间疾苦,从日讲问题到银价控制,曾国藩的进言内容几乎囊括了国家政治的主要方面,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则是曾先后兼任过兵、工、刑、吏四部的副部长,对国家各部门的的情形和工作都有较为直接的了解;其二,上篇文章已说过,曾精神内核中蕴含的湖湘文化的特质就是主张“通晓时务,经世致用”,想必在京期间,曾国藩对国家各方面的情况都有关注和思考,等到进言时自然是轻车熟路了。

飞扬在阅读其奏稿后发现,曾的关注点和重心主要还是在四个方面:人才、军事、经济和民生,看到这4个词想必大家一点也不会有陌生感,反而会生出一种因莫名熟悉的诧异,诧异于这4个方面至今仍然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各国的关注焦点,难道曾国藩在100多年前就已敏锐地发现并思考过了?

曾国藩的关注点

确实如此,人才、军事、经济和民生,当今世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仍然至关重要的4个方面,曾国藩都敏锐地把握住了,并且对其做了长篇大论、透彻详细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其中的很多观点就算今日看来仍不落后和过时,它们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