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博物馆官方宣布的镇馆之宝是四件,不是十件。分别是郧县人头骨化石,越王勾践剑,编钟和元代四爱青花图梅瓶。湖北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很多,我们来列举一些吧。
大玉戈商代前期玉质仪仗器,1974年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李家嘴三号墓出土的大玉戈,玉质成青黄色,长94厘米、宽14厘米、厚仅1厘米,在目前出土的玉戈中是最长的,堪称“玉戈之王”。
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整组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至今仍旧能够准确演奏。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称为“稀世珍宝”。
曾侯乙墓外棺战国时期文物,这具棺木为古曾国诸侯乙的葬具,重约七吨。纹饰和图案是该棺较为独特之处。棺外壁以黑漆为地,上施朱彩,雕琢出各样纹饰。棺身上纹饰构成二十组图案,周边饰以朱绘龙形卷曲勾连纹。
曾侯乙青铜尊盘祭祀时摆到曾国国王的宝座前。尊盘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面尊,下面大盘。尊盘合为一器,尊上铸有28条龙,盘上铸有56条龙,共84条。在尊上还饰有32条蟠螭,盘上饰有48条蟠螭。尊盘上的龙和蟠螭象征着大大小小的诸侯,这套青铜尊盘一直从先君传到曾侯乙的手中,成为曾国的传国之宝。
彩漆木雕小座屏战国木雕漆器,1965年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彩漆木雕小座屏以黑漆为底,上施各色漆加以彩绘,并于方寸之间雕刻51只鸟兽形象,是战国时期楚国漆器工艺的代表作。
春秋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剑是由青铜铸造而成的,其中铜含量约80%-83%,锡含量约16%-17%,剩下的是一些杂质。而传统的菜刀基本上都是碳钢制造而成,主要成分是钢,参杂一些碳以提高其力学性能。
战国多节活环套练玉佩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由五块玉料琢镂成不同形式的二十六节十二个活环套练式佩,由十三片镂空的各种形式或图案的玉片及廿四个圆环、半圆环或方扣连接而成。此器之长大,活环套练之多,饰纹之繁复精美,是迄今发现的多节活动链状玉佩中最长、最精美的一件,堪称战国玉雕中的瑰宝。
战国彩绘乐舞图鸳鸯形漆盒曾侯乙彩绘乐舞图鸳鸯形漆盒长20.1厘米,宽12.5厘米,高16.5厘米。战国彩绘乐舞图鸳鸯形漆盒呈鸳鸯形,由两半胶合而成,颈部作圆形榫卯结合,插入器身,头可自由转动。此器形象逼真,情趣高雅,器物造型与所绘漆画均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代表了战国漆工艺及漆画水平。
秦云梦睡虎地秦简《语书》睡虎地秦墓竹简,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这些竹简内文为墨书秦篆,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为研究中国书法、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湖北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这些宝物出自的多个朝代,这些宝物不仅是当时的宝,更是我们现在都宝。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出土。 曾侯乙编钟数量巨大,完整无缺 。
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郧县人头骨化石
在湖北郧县发现古人类牙齿化石,并位于郧县汉江河畔的的青曲弥陀寺村学堂梁子,郧县位于湖北西北部 发现和出土了两具距今约100万年的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出土于钟祥的郢靖王墓的 ,该青花陪衬的景物结合主题 ,为了解元代青花瓷制造工艺及人物图案纹饰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
虎座鸟架鼓
战国时期楚国的重要乐器种类。 两只昂首卷尾、背向而踞的卧虎为底座 ,背上有一只凤鸣叫,在这一凤与虎的组合形象中 ,反映了楚人崇鸣凤、向往安详的意识和征服猛兽、不畏强暴的精神。
云梦睡虎地秦简
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文物,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 ,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 还有中国的书法,有及深影响。
石家河玉人像
石家河玉人像,出土于天门石家河文化遗址,距今4200至4000年, 是石家河玉器的典型代表。
崇阳铜鼓
出土于湖北省崇阳县白霓镇 ,是一件商代至西周早期的铜鼓 。
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
湖北荆门包山楚墓出土 ,战国时期文物。
曾侯乙尊盘
在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 ,战国早期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