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老师指导大家写作文时,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

如题所述

引用的诗应该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两句诗主要是说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会不同。

用以启发学生的思考和领悟,写出自己独特的想法!引导学生明白习作是心灵的放飞,是情感的释放,写法要不拘一格,语言要有自己的个性。

《题西林壁》全文如下: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的意思: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扩展资料:

想识庐山真面目的心理,也许人皆有之,真正要去做了,并不那么简单,只有抛掉浮躁,弃去急功近利的人,方能渐入庐山腹地,潜心研究、细细琢磨,这时间,举一反三的小聪明必须放下,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智慧预见也不能施用,因为识庐山真面目需要经历,只有经历过才有体验,只有体验过方有感悟,当然这是需要时间的。

只能是无比虔诚又恳切地去求教大自然的字里行间、沟沟坎坎,不仅横看了庐山的岭状,还能侧视到庐山的峰态;不仅能远看庐山的朦胧轮廓,且能近视庐山的局部细处;不仅能仰视庐山的一方躯体,且能俯视庐山的相貌全景……

其实,庐山的景致是看不完的,只有进入了它的深处,方有不断的发现和永远发现不完的发现。许是这种缘故,真正进入庐山了,反倒不敢说已识庐山真面目,只能说略知庐山的一二三四,充其量是识庐山真面目的五六七八罢了。

是的,一旦大家都踏上探觅庐山的途径,我们就离真理更近了,人就会变得平静安然,社会也会走向太平吉祥,前路自会锦绣光明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金台随感:不识庐山真面目

百度百科-题西林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4-03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追问

我们的老师指导大家写作文时,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强调习作的心灵放飞是情感的释放,书写的不苟一格,语言要有自己的个性

追答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4-03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第3个回答  2011-04-03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第4个回答  2011-04-04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