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了吃什么药?

如题所述

常用感冒药分类,大体可分为四类。

1.抗过敏类:这类药物均含有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或苯海拉明成分,如氨咖黄敏胶囊、白加黑、快克、泰诺等。

2.解热镇痛药类,如对乙酰氨基酚等。

3.抗病毒类药物,如奥司他韦、阿比多尔。

4.第四类中成药,银翘解毒丸、羚羊感冒片、抗感颗粒、清热解毒口服液、清开灵颗粒等。

感冒的对症选药

感冒属于自愈性疾病,到目前为止所有的感冒药都是缓解症状的,没有一种感冒药物是可以让感冒提前康复缩短病程的。但如果发生以下症状……

1.发烧、头痛、咽痛、肌肉酸痛。

可选解热镇痛药。常见品种有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吲哚美辛(消炎痛)等。

2.打喷嚏、鼻塞、流鼻涕。

可选含有抗过敏和缩血管成分的感冒药,如新康泰克、氨咖黄敏胶囊、泰诺感冒片等。

3.流行性感冒

可到医院就诊,让医生开具相应的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阿比多尔等。流感对于金刚烷胺耐药率较高,现在已经不作推荐了。

感冒药使用的注意事项

1.儿童用药需谨慎

(一)成人药勿用

成人的感冒药中一些成分,可能会对孩子的造血系统产生影响,导致免疫力的下降,甚至造成中毒性肝损伤。

(二)用药勿过早

儿童轻微感冒通常3到5天就会减轻,家长可以暂时观察,如果三天后症状持续加重再带儿童就医。

(三)退热药慎用

体温低于38.5度,最好是物理降温,体温超过38.5度,才能酌情使用退热药。类似阿司匹林这类的解热镇痛药物,可能会对孩子的肝肾功能、造血系统等产生影响。

国家药监局网站公布的儿童慎用感冒药,分别为:伪麻美芬滴剂、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含有可待因的止咳药。

2. 孕妇用药

妊娠早期(怀孕前3个月)是胎儿各器官形成时期,若孕妇患流行性感冒且症状较重,则对胎儿影响较大,此时服药对胎儿也有较大风险,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孕妇感冒时如无明确的细菌感染证据尽量不用抗生素。

3. 哺乳期用药

哺乳期如果感冒症状轻微,没有发热症状,可以通过多喝水、多休息。如果症状严重,甚至伴有轻微发烧,建议避免使用复方类的感冒药,如泰诺、康泰克等,建议选择单一成分的药物对症治疗。

4. 肝功能、肾功能不全者用药

绝大部分感冒药都通过肝肾代谢,感冒药中一些成分对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有影响。如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感冒药会加重对肝肾的损害,服用前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5. 切勿滥服抗生素

绝大多数感冒是病毒感染,服用抗生素是无效的,还有可能造成细菌耐药或引起药物不良反应。除非发生合并细菌感染、肺炎,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6. 防重复用药

其实很多复方感冒药都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成分,重复用药会引起药物过量中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1-13
要卧床休息,多饮水,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对于感染性发热而言,发热本身是机体免疫系统清除感染源的表现之一,除非高热以及患者严重不适外,通常可不急于使用解热药等药物。
高热患者必须进行降温处理,可选择的解热药有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但选择1种退烧药即可,使用前仔细阅读说明书,避免重复、超量用药;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期间,切忌饮酒,防止肝损伤。)
咳嗽
症状不是特别严重,不用吃止咳药。
若咳嗽症状非常严重,有出现呼吸困难的倾向或影响正常睡眠与休息时,可适当地服用止咳药进行对症处理,包括氢溴酸右美沙芬片、右美沙芬愈创甘油醚糖浆、盐酸氨溴索片、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连花清瘟颗粒(胶囊)、宣肺止嗽合剂、荆银颗粒、痰热清胶囊等。
嗅觉或味觉减退
发生比例不高,大部分患者会在一周左右嗅觉味觉逐渐恢复。这不是新冠独有的症状,其他的呼吸道病毒感染也会出现。
每天刷牙两次,确保口腔卫生。有条件的可以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进行嗅觉训练,包括每天闻柠檬、玫瑰、丁香和桉树,一天两次,每次20秒。可尝试在食物中添加香草和香料,比如辣椒、柠檬汁等。但对于同时伴有腹泻或平素胃肠道功能不良的患者,建议谨慎使用。
腹泻
饮食清淡,不要吃重油重盐和对胃肠道刺激性大的食物。

多喝水,及时补充丢失的水分。

症状严重患者可使用蒙脱石散、藿香正气胶囊(或丸、水、口服液)等药物缓解症状。
嗓子干疼、肌肉酸痛
听放松的音乐或者冥想有助于缓解疼痛。

适度运动,多喝水。

对于关节、肌肉或者全身疼痛,可以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非处方镇痛药进行治疗。中药疏风解毒胶囊和六神丸也具有一定疗效
第2个回答  2023-10-24
病毒性感冒分为普通性病毒感冒和流行性感冒两种,患者在选择药物时,应该根据病毒性感冒的具体病情和医生的建议来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我在换季的时候很容易感冒,一般我会在服用的同时吃上果维康维生素C含片,给身体补充足量的维生素C,有效缓解感冒症状,缩短感冒病程。当然,多事一些水果、蔬菜同样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感冒期间,还是要注意休息、多喝水、避免过度劳累和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