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者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如题所述

  民俗旅游属于文化旅游范畴,具有神秘性、参与性和苦乐性等特点。因此,民俗旅游者在进行异域民俗旅游活动时,常常会表现出明显的文化背景特征和行为取向等特征。

  (1)文化背景特征
  民俗旅游者参与民俗旅游活动,不仅是为了感受异域自然风光的奇特和美丽,而且是受到了当地居民奇特神秘的传统民俗文化所吸引。他们入村过寨、走街串巷,观民居、看民俗、体民情,融入与自我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异域民俗的文化情景氛围当中,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出自我文化与异域文化的比较和判断。这种比较和判断的标准,就是民俗旅游者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如日本旅游者看广西龙脊梯田,他们就会将之与日本的水田稻作方式进行比较。民俗旅游者所希望的,不只是提高自我文化素养和补充民俗文化知识,而是希望脱离原有的生活环境,脱离原有的文化视角,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去看待自我价值和生存境遇。一般来说,对民俗文化有较浓厚兴趣的人,一般都接受过较高程度的学校教育,或者具有比较特殊的生活感受,或者具有比较专业的兴趣爱好。这样的旅游者,往往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一旦受到文化差异和特殊情境的刺激,就会情不自禁地反观自己,引发种种对人生,对历史,对人类,对财富,对人际,对纷争,对苦恼,对不同生活方式的理解和思考。

  (2)行为取向特征
  民俗旅游者无论是出于猎奇心理,还是出于考察需要,对千姿百态的异国情调和色彩缤纷的异域风情都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他们或参观了解,或询问记录,或进入寻常百姓人家一起生活,或直接体验别人平凡而现实的生活态度。这就是受到异域民俗文化感染之后产生的一种行为取向。民俗文化,本来就是普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逻辑。这种生活方式和行为逻辑,是过惯了竞争的、紧张的现代生活的人们所没有的东西,是一种值得人们尊敬追慕的美好价值。民俗旅游,往往带有浓厚的避世、桃源和梦乡色彩。这种色彩,可能是当地民住文化本身所具有的,也可能是旅游者移情幻化出来的;它可能是一幅壮锦,一个世外桃源,一种理想国,一种乌托邦、伊甸园、香格里拉,也可能是原始部落深山古寨、昔日村庄、古城老街。总之,民俗旅游地一般都是一处美丽的、不同于现代城市的、另类的温馨生活场景。民俗旅游者去了解、领略、参与、体验这种“美丽”“另类”的生活文化时,往往都有一定的美好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暗示。为了追求新鲜、刺激和梦幻般的感受,哪怕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不习惯,他们也能泰然处之,有时甚至能够乐在其中。民俗旅游者注重态度,作为民俗旅游接待硬件“先天不足”的补偿,他们比较看重当地人美好的人情态度。有道是.“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倘若东道主热情、真诚、周到,给他们一个“圆梦”的机会,即使吃住将就,卫生条件有限,他们也会十分满意。

  民俗旅游者是指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不同于旅游者自身文化形态的异地的民俗风情为主要目的,暂时到一个不是自己常住的国家或地区去旅行游览的任何人。其中,在当地逗留时间超过24小时者,为“长途民俗旅游者”;在当地逗留时间不足24小时者,为“短途民俗游览者”;旅游范围仅限于本国的,称为“国内民俗旅游者”;旅游活动涉足他国的,称为“国际民俗旅游者”。民俗旅游者通过参与民俗旅游活动,可以亲身经历旅游目的地民众的传统民俗生活,体会到当地传统的民俗文化,领略到当地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实现反观自我、确证自我与完善自我的旅游目的。

  详情参考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Hgs7bVc_OUr4kDfQje0ysuDfYHPxPxq_VYMLvvMmIX6ojGrj3zDK9FwoaMkUxnw6tfPs0fxw55rWSwpUQUQIRK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1-10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

可以概括为六种基本模式:

集锦荟萃式
指将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内表现出来,如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和美国佛罗里达州锦绣中华、北京中华民族园集中表现了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台湾九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高山族、格鲁族等分布于台湾附近的九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云南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让游客用很短的时间、走很少的路程就领略到原本需花很长时间、很长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其缺点是在复制加工过程中会损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信息内涵,如果建设态度不够严谨,可能会歪曲民俗文化。

复古再现式
它是对现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搜集、整理、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如美国的“活人博物馆”中,员工作为几百年的抵美“移民”而出现,身着十六、十七世纪美国劳动人民的服饰,向游客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担挑水、用原始农具耕作、用独轮车运输等古老的传统习俗以及各种民间舞蹈,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杭州和香港的宋城、无锡的唐城、吴文化公园也属此类。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令时光“倒流”,满足游客原本不能实现的愿望,但也存在着与集锦举苹式共同的缺点。

原地浓缩式
一些少数民族村落或民俗文化丰富独特的地区由于时代的发展已在建筑、服饰、风俗等方面有所淡化,不再典型,或者民俗文化的一些重要活动(如节庆、婚嫁)原本在特定的时期才会呈现,令游客不能完全领会当地民俗文化的风韵,故当地政府或投资商在当地觅取合适地段建以当地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园,集中呈现其民俗精华,如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塞风情园均属此类,其优点是便利了游客充分了解当地或该民族的民俗文化精髓,其缺点是在真迹旁边造“真迹”,令游客自然形成对比,对有些游客不能构成吸引力。   
以上三种形式可以归并为一个大类,即博物馆类,以丰富的民俗文化知识为特征,其员工都是专门的旅游业从业人员。

原生自然式
它是在一个民俗文化相对丰富的地域中选择一个最为典型、交通也比较便利的村落对旅游者展开宣传,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产和村落的自然型态为旅游内容,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外几乎没有加工改造,如广东连南三排瑶寨、夏威夷毛利人村落等,其优点是投资很少,让游客有真实感,能自然地与当地居民交流,甚至亲身参与劳作,有很大的活动自由度,缺点是难以将旅游开发带来的利益公平地分配给村民,村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受到干扰后可能产生抵触或不合作,难以保证村民们在接待游客时保持热情、友好、不唯利是图。

主题附会式
指将民俗文化主题与某一特定功能的旅游业设施结合起来,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如苏州名园“网师”传统上仅白天对外开放,让游人欣赏江南园林的造园艺术和文化内涵,夜间不对外开放,但近期网“师园”推出了“古典夜园”活动,利用园内各厅堂分别表现一两段苏州评弹、昆曲等各种类型的地方民俗文化艺术,游客同时可以领略苏州园林在夜景下的意境,很受好评。

短期表现式
以上五种模式均为长期存在、旅游者可随时前往欣赏的旅游开发形式。但也有一些特定的民俗文化只存在于很短时间.激发短暂的旅游人流。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出于民族民俗传统的节庆活动,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回族的“古尔邦节”、白族和彝族的“火把节”等,其本意并非为了发展生旅游业,故不会长年存在,但在节庆期间会吸引大量的旅游者;二是流动性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动,如贵州组织民间表演队到国外演出松桃苗族花鼓、滩堂戏、下火海等,展现了民间文化港捷的艺术风采,每到一处也吸引了不少外国民众远途而来欣赏(这本身即是旅游行为),进而吸引游客前往贵州旅游。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1-08
不看风景看风俗, 不听民意听民风
第3个回答  2015-01-08
关注旅游地的特色文化以及特色文化建筑
第4个回答  2015-01-07
关注旅游地的特色文化以及特色文化建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