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

我是初三的学生了。语文成绩一直上不去。主要是阅读有问题

我在读完阅读后有时候不知道阅读的主要思想想表达什么?

有时候能感觉到,却无法用语言描述出想表达的东西。

感觉很不好。请问怎样读阅读。或者平时怎么训练才能知道

阅读的中心思想。答题的时候能把握住中心啊?谢谢了!!

中考阅读,主要是三种文体: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

议论文考点归纳及策略
一、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直接从文中找出,或能用简洁的文字加以概括叙述。
(一)寻找文章论点
解题思路:很多议论文的文章是直接指示型的,在原文中直接把观点表述出来。观点一般出现在:
(1)标题
在寻找议论文的观点的时候,首先要研究文章的标题,因为有些议论文的题目本身就是论点。把握标题,对于分析和把握文章的论点至关重要。题目本身是中心论点。
(2)开头部分
第一种情况:开门见山,直接把中心论点点出。
第二种情况:引出论点。一些议论文是在初步议论之后,在第一段末尾或者第二、三自然段才摆出论点的,文章一开头先引入一定的事例或现象,并对这些事例或现象进行分析阐述之后才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再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事例引出;诗歌引出;现象引出)
(3)结尾
有些议论文将论点放在文末,先列举大量论据然后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这个结论就是中心论点。
因此,我们找论点的顺序是标题——开头部分——结尾;当题目要求你找出某个段落的论点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先在段首找,再在段尾找,最后才去段落中间找。找出来之后再用本段的论据去检验它,看看是不是论据要证明的内容,如果是,那么就是分论点了。
找论点还要注意五个分析:
第一,分析文章内容,有助于找出论点。
第二,分析论据有助于找到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
第三,分析题目有助于找到论点。注意区别:有的标题不是论点
参考网址 http://www.5156edu.com/page/11-03-15/64157.html

说明文考点
一、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
(一)、把握说明对象,分清说明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
1.通常,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我们称之为事物说明文;
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我们称之为事理说明文,其实,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释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2.我们还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考查点: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从说明对象看,属于事理还是事物说明文?从说明方式说明语言看,属于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文艺性)的说明文。
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
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二)明确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标志。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等等方面。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
三、说明的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如下9种。
考查点: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作用:举有代表性的例子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某方面的特征,增强说明力。
常常在说明一个特征之后,会有举例。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作用:条理清晰,有条不紊,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突出强调地说明了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有一、二、三……或其一,其二,……首先、其次……等形式。
3.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又说服力的依据。
作用:运用准确的科学数据具体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易于读者接受。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作用: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更具体深刻的突出强调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横比和纵比)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
作用:运用科学准确的语言对被定义概念作简明扼要周全严密的规定,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属性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作用: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化复杂的科学道理简单化,化抽象为具体,易于理解接受。
7.画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图,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有时,被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定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作用:运用图表辅助文字说明,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具体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8.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
作诠释不仅可以用来解释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来解释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用和原因等。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9.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样的说明显得十分生动、活泼。
四、说明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说明,才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程序顺序也是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按照瞻仰的路线由远及近、由低到高,先四周后正中,先台阶后碑身、碑座等依次进行介绍。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基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等等。
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考查形式主要为填空。
五、说明文的语言: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几乎”对“到处都有”作了限制,意思是接近于“到处都有”,因为事实上不可能到处都有。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考查点:1.副词:如几乎,差不多,2.数词。
考查形式: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3.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考查形式……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答题形式:1.表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更有说服力
注意:准确≠精确
2.形象生动的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体现生动、活泼的风格。
六、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两种。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七: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重视从文本的领会感悟和探究创新的能力等角度来考查。
纵观近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那种纯粹说明某一知识的,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或者解说事物的成因、功用的说明文入选的概率是很低的,命题者通常会依据这么两条标准选择材料:1.内容方面,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前提下,在介绍说明某一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的同时,体现出一种科学精神,或者蕴涵了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2.表达方面,以说明为主,穿插记叙、描写和议论、抒情,灵活生动,可读性强。试题的编制,由传统的说明文阅读四大块题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的顺序及文章结构、说明的方法、说明文的语言特点)逐渐转向把通用的阅读能力与文本特点结合起来设计考题,强调能领会科技作品中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考查点:运用文中的原理进行设计、发明。
其它考查点:
1 了解说明文中的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的表达作用。
2. 诠释概念、词语,特别是科技说明文中。
下定义的形式:……是……
方法:找出解释概念必需区别其它事物的成分,排除可要可不要的成分。
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iyifanwen.com

记叙文考点
1 理解文章重点词语的语境义
把握重要词句是现代文阅读(不仅仅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一。因此,也是中考语文试卷中最普遍、最常见的题目。
文章的重点词语主要包括下面几种:
1.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总是作者有意为之,因此往往也是考点。
2.刻画人物性格、品质时用到的成语等
对这些成语,要回答的主要不是成语的基本义,而是该成语在特定语境下的具体含义,即在刻画人物性格、品质方面的作用。这就要从文中查找相关信息,结合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回答。
3.有一定指代意义的词
指示代词中,表示近指的如“这”一类,答案基本要到前面去找,而表示中、远指的如“那”、“其”之类,答案一般要参看前后句子的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探寻。
4.产生了新义的词
有些词语含义本来就很丰富,而在具体语境中往往还会产生新义。如1998年上海中考现代文阅读题《生死攸关的烛光》一文,要求理解“他知道,厄运即将来到了”一句中的“厄运”一词的含义。根据全文有关内容,我们可以知道,“厄运”的具体含义是“秘密情报站将要被破坏,全家人将要被杀害”。
2 理解文章重点句子的语境义
文章重点句子一般指这么几种:
1.用作文章标题的句子
记叙文中不少标题既有浅层的意思(一般为标题的字面意思、文章的主要描写对象、文章的叙事线索或文章中主要的人、事、物的具体特征等),还有深层的意思(即标题的象征义、与标题有关的文章主人公的品质精神的含义、标题涉及到的不同人物与这一标题的联系等)。议论为主的文章,标题句同样重要,在阅读时,都要反复咀嚼。这不仅对文章的理解大有好处,也为解类似的题目作了充分的准备。
2.有深层含义的句子
有的句子有浅层意思和深层意思。句子的浅层意思或表层意思往往与句子的字面意思有关,句子的深层意思则是句子字面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含蓄的、双关的、暗示的、特殊的含义,也就是作者说这句话的真正用意。而要明白说话人说这句话的真正用意,就要从说话人的身份、性格、说话时的背景等来考虑,要联系文章的思想内容,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写作背景,不能凭空猜想、主观臆测。
3.运用了修辞方法的句子
一般说来,作者所以借用修辞手段来表达,总是有其用意的,这些句子也是重要考点。回答这类问题时,要具体分析,切忌笼统。如回答比喻的作用时不要只回答“生动形象”几个字,要从比喻的本体、喻体的相似点上着手,写出该比喻句蕴含的思想感情,如:“这个句子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写出了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的思想感情,使读者容易理解文中的________,能引起________的共鸣”。讲对比作用时,要讲出是什么与什么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什么。
4.过渡句
过渡句在结构上基本作用是或承上或启下,或是既承上又启下。解答这类句子的作用时,不仅要说明是哪一种过渡,还应该说明在这个过渡句的前后内容上是递进、对照、转折还是并列等关系。
5.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
这些句子是作者对所叙事情、所记人物的情感态度,而且往往与文章的中心有关,也往往是文章的思想闪光点,对这类句子认真体味,领会其深刻内涵,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旨3 理解记叙中心
关于记叙中心的考点主要有以下两点:
1.概括文章的内容
理解记叙中心的前提是对记叙文内容的概括,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根据要求概括出全篇或某些片断材料的基本内容。
概括记叙的内容可用以下方法:
(1)要素概括法
(2)共性提取法
文中如有多件事情,可先将其中每件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再找出这几件事情的共同点,将共同点用一句话表达出来。如《藤野先生》中的记叙藤野先生和“我”的事情有四件,根据这四件事情的共同点,这部分内容可概括为“藤野先生热心指导中国学生”一句话。
(3)关键词句捕捉法
关键词在此处指的是文中反复出现的表意强烈的词,关键句是指文中的起始句、过渡句、总结句以及抒情、议论的句子。这些词句往往是文章内容、中心的集中表述,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对内容的概括大有好处。
2.归纳记叙的中心
在概括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出记叙的中心,用简洁的语言剖析出所记叙的人物的性格、品质、精神或揭示出事情的意义、哲理。这里,人物的性格、品质、精神,事情的意义、哲理,就是文章的中心。
4 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的考点主要有:
1.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或情感
2.理解文中的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记叙文中的人物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活动的,因此,要把人物置于一定的环境中去考察,这样更容易理解人物、把握人物、评价人物。换言之,文中的环境描写是为刻画人物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能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环境的基本氛围与人物状态一 的,用“衬托了……”,环境的基本氛围与人物状态不一致的,用“反衬了……”)。另外,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的作用还可以同对环境描写的鉴赏结合起来。
2.感受读者自身的情感
感受读者自己在阅读某个章节时的情感,就是要求考生写出读了某个章节时的内心活动。它的基本要求是:必须联系原文,必须联系实际,发表有针对性的意见。
写好阅读感受要注意下面几点:
(1)要选择最深的一点感受进行阐发,不可旁逸斜出,漫无中心;
(2)要有针对性,不能脱离实际地泛泛而谈;
(3)要讲究一定的结构层次。
如《简单的希望》一文写一位脑瘫孩子艾米写信给圣诞老人,希望在圣诞节这一天别人不要再欺负她。信刊出后,艾米在短期内收到两千多封信,来信都对她表示关怀和鼓励。
有一位同学谈了自己这样的感受:
在《简单的希望》中,大家对残疾人的关爱这一点最使我感动。
艾米收到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的两千多封来信。写信人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艾米精神上的鼓励,使艾米重新找回了自我,树立起生活的信心,感受到人生的温暖。在我们这个社会里,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许多超市和银行门口都设有方便残疾人的专用通道,公交车上有残疾人专座,工厂企业招工,残疾人必须占一定比例,这一切体现了我们这个社会给残疾人的尊重和温暖。
今天,我们应该进一步发扬这种给残疾人关爱的风尚。
6 鉴赏写作特色
中考对鉴赏文章艺术特色能力的考查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对文章表现手法的鉴赏 文章的表现手法很多,如文章人称的选用,对比、烘托、象征、想象等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具体表述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分析。
如针对《故乡》一文用对比手法刻画闰土形象所写的鉴赏:
《故乡》一文采用了对比方法,写出了闰土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等多重压迫下所发生的外貌乃至精神上的巨大变化。少年闰土是“紫红的圆脸”,“红活圆实的手”,而到了中年,脸变得“灰黄”,手变得“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好像松树皮”,写出了闰土外貌上的巨大变化。少年闰土是一个活泼聪明、充满活力的小英雄,而到了中年就变得呆滞迟钝,愚昧麻木,成了一个木偶人。这外貌和精神上鲜明的变化,深刻表现了封建压迫、封建剥削和封建文化对农民的毒害和摧残之深。
2.对文章表达方式的鉴赏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几种,记叙文中,重点是描写。首先是人物描写。人物描写可分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神态方面的描写,目的都是为了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答题时,要辨清文章运用了描写中的哪一个小类,再通过仔细咀嚼,理解这些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品质,怎样的性格特征。一般可先写出人物具有何种性格品质,再举一两例写出文章中是用怎样的描写来刻画这种性格品质的,最后总结。
如对《送报少年》一文的鉴赏:
《送报少年》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刻画了一个勤奋、踏实、认真、有孝心的少年形象:他在大雨天迟到时,“浑身衣服湿透,像一只落汤鸡,胳膊肘上有一道摔伤的血痕”,淡淡的几笔动作描写,刻画了一个不怕艰难、对工作负责的少年形象;在他送报发现门是虚掩着的时候,“他会礼貌地喊一声:‘万老师,报纸来了!’”朴素的一句话,表现了他懂礼貌、尊重人的朴实品格。
其次是环境描写。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不但提供人物活动的地点和背景,渲染气氛,更重要的是能衬托人物的心情,表现人物的情感。具体解题时,要写清这些环境描写交代了人物怎样的生活背景,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衬托了人物怎样的心情,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情感。
如对《孔乙己》一文的环境描写的鉴赏:
《孔乙己》一文的环境描写并不多,但起到了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重要作用。文章第一段是社会环境描写,短短的几句话,介绍了孔乙己所处的社会。这是个贫富对立(有短衣帮和长衫主顾)、物价飞涨(四文钱的一碗酒涨到了十文)、人和人之间关系冷漠、互不信任的社会,这种社会背景,预示着孔乙己的悲惨命运;第十一段开头属于自然环境描写,“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一句,写出了阴冷、悲惨的感觉,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暗示了孔乙己的悲惨结局。所以,这篇文章的环境描写是很成功的。
3.对文章语言运用的鉴赏
这类鉴赏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文章整体语言风格的鉴赏,是朴实或生动,是豪放或婉约,是清新或凝重,是直白或含蓄,要认准文章的语言具有哪种风格,然后进行分析鉴赏
如对《走进天堂的门票》一文的语言风格的鉴赏:
《走进天堂的门票》一文语言简洁凝练,内涵丰富,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如哥哥的那句“一张吸水纸,专吸汗水的纸”,短短几字不仅表达了哥哥的忠告:上大学只是途径,不是结果,需要继续经受汗水的洗礼;也暗示了文章的中心:不管做什么事,一定要脚踏实地地下苦功。文末,哥哥写在纸条上的八个字“欲上天堂,先下地狱”,更是将做人的成功要诀表现得淋漓尽致,尽显文章主旨。作者可谓惜墨如金,言简意赅。文章语言鉴赏的另一个层次,就是从文章的炼词造句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展开。答题时,先指出文章运用何种修辞方法,然后选用适当的例句,并分析其作用,最后小结。如对《最完美的礼物》中的修辞方法作的鉴赏: 《最完美的礼物》一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如文中的“天空中突然涌现出巨大的蘑菇云,随着黄色蘑菇云的翻滚逼近,万里晴空顷刻间变得灰暗阴沉”和“太阳像顶发烫的钢盔扣在头上,遍地的黄沙似乎都在燃烧”等句子,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既写出了沙漠的特点和气候的恶劣多变,也突出了队员们在沙漠上跋涉的艰难,反衬了郭教授品格的伟大。文字虽然不多,但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另外还可以从文章的详略安排、选材剪接、结构安排等角度进行鉴赏。
7 评价文章内容
评价文章内容,属于收集、理解文字信息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阅读中的创造力的体现。这类题目的总要求是:言之有理,即要有正确的观点;言之有据,即要有一定的事实或道理来证明;言之有序,即说理分析要有条理。
从考试的实际情况来看,评价记叙文内容的考点有以下几种:
1.针对文章内容,补充文章观点
题目往往是针对文章本身某个现象(比如某人的某个做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并阐述理由,解题思路应该是,对原文的观点或看法表示自己的态度,接着发表自己的补充意见,最后阐述自己理由。
2.针对不同观点,作出个人分析
题目不是要求考生判定孰是孰非,而是要从试题提供的语言材料出发,依据已经掌握的各种知识,通过前后、正反等比较,作出相应选择。既可发表肯定、赞同的意见,也可发表否定、批评的意见,还可以同意某一点,否定某一点。解题思路是:先表示对文中某个观点的态度,再自己提出一个观点,阐述相应的理由,然后小结。
3.提炼新的观点,深入论证阐发
题目针对文中的某一点(如文中人物的言行、事情的经过、社会的现象),通过深入思考分析,提炼出一个观点,然后,根据这个观点,进行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阐发。比如,2003年上海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题《成全一棵树》后面有这样一道题目:“读了《成全一棵树》后,你有什么感受?请选择一个角度,写200字左右的议论性片断。”
有一位考生是这样写的:
读了《成全一棵树》,我最深的体会是要学会给予他人机会。文中孩子给了小树成长的机会,小树茁壮地成长了;母亲给了孩子学习的机会,让残疾的孩子成了一名作家。可见,机会可以塑造一个人,机会可以改造一个人,机会可以完善一个人,机会可以成全一个人。每个人都需要机会,机会是通向成功的关键。机会让人进步了,世界也将繁荣昌盛。如果每个人都没有机会,那么,人类就不会发展前进,祖国乃至整个世界将会退化,生命也将黯淡。机会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纽带,所以要学会给予他人机会。
当然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提炼论点,如对弱小者如何关怀、信任、培养;弱小者自己如何树立坚定的信念,用顽强的意志克服种种困难等。
写法上,要围绕论点展开议论,在论证方法上,以讲道理为主,也可适当简要地摆一二个事例。在基本结构方面,提炼出论点后,可先对原材料作简要的分析,引申到对现实及自身的论述;或者第一层以正面论述为主,另一层以反面论述为主,再简要地小结一下。语言上要以议论为主,而且要注意简洁生动。
参考网址 http://tieba.baidu.com/f?kz=598061836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3-20
(一) 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读材料
所谓“读材料”,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 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是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 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
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有的学生要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学生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四个选项不读)后读短文, 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 是带着问题阅读, 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 时间。“倒 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因此,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阅读时要注意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文章后面所给的问题,分别用“一次判断”、“逐个分析”以及 “排除法”等方式来进行判断解答了。

(二) 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找原话
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当然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中来,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对短文进行理解,然后分析句子结构,确定该词的词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同时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这样我们可以从文章中或文字材料中直接的提取有效信息。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若它指定必需要使用学生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翻译,再换言之。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三)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看要求

所谓“看要求”,就是要求学生再审视语文阅读理解所要求回答的问题要求,关键的关键字、词或句子也要让学生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也是学生回答问题的可能的得分点。要做到细读文章的内容,机智从容答题。第二遍读文章要求考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要认准关键词句,把握其基本意义,认清它们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根据上下文琢磨它们的升华意义,学生特别是要学会在阅读文字材料中发现有效信息,即是对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的文字和内容。

二要排除生词的障碍,遇到生词要通过上下文,大胆地对阅读文字材料中的个别词义、语义和句义进行推测、推理和推断,还可以通过构词常识大胆猜测。

三是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果断作答。对于一般不影响句子或全文理解的生词,可以放过去,不必务求理解。遇到重要生词时,不要着急,也不要轻易放弃,我们可以采取根据上下文来猜词或根据构词法来猜词等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
解题时不要边看阅读理解的问题边从阅读理解的文中查找答案,因为用这种方法难以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深层理解阅读理解的文章。首先应浏览阅读理解的全文,了解阅读理解全文的概貌。看完后,应记住阅读理解文章的要点,阅读理解重要的结论以及阅读理解中的一些关键性的人名、 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同时我们一定要掌握好阅读理解的解题速度,有效地控制阅读理解的考试时间,先易后难是阅读理解的考试时答题的一般方法。碰到阅读理解的难题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要果断舍弃,以免影响解别的较有把握的阅读理解题。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 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

(四)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答问题

所谓“答问题”,就是要让学生在根据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相应的问题,回答问题力求做到以下诸点:1、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才能得分。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2、不乱答;乱答也不得分。学生不联系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我们称之为乱答题,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没有成绩。我们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让学生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线格胡说和乱说,因为学生乱答也不得分。3、言之有据,持之有理。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凭空瞎说。我向学生说语文阅读理解的答案也是人定的参考答案,我们的学生不要害怕,任何问题的回答都不可能与教师的参考答案一模一样。语文阅读理解得分的主动权在我们同学们手中,关键是在于你有没有“言之有据”地来作答。

所谓“持之有理”就是让学生根据问题能够说一个所以然来,能说一个道道来,或谓之“自圆其说”。只要学生言之有据,持之有理,就可以酌情得分了。同时学生要注意组织规范语言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复罗嗦,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在答题之后,如果时间允许,要重读全文内容,充满信心地进行复查。所有答案全部做完后,携带阅读理解的成果回归原文,检查答题有无疏漏,研究其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对照各题目推测判断,确保无误。

总之,笔者在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因为不懂得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的要领,往往失分较多,且大多失分非常可惜,甚至于是无谓的失分。针对这一现象,笔者于是选题确立为《语文阅读理解题答题技巧初探》。笔者主张,教育科研的选题应该来源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之中;同样教育科研的成果也应该服务于课堂教学的实践。
°
笔者认为,我们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中,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只有遵循正确的教育规律,交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和放松,才能真正做到事半而功倍,收到语文阅读教学的良好效果。
建议你多看些散文,美文之类的,写一些品论,与老师同学交流心得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4-03
首先要知道你考的是什么题材的阅读,在这我举个说明文阅读例子吧,说明文阅读一般就这几个类型的题:
1、说明对象及特征 2、说明顺序和说明结构顺序 3、说明方法
4、说明语言准确、周密 5、根据内容列图表或者根据内容分析
6、联系实际,结合阅读内容谈感受或者启发
在平常学习中,根据这几个类型题多加训练,多练几次就可以了
学习最好的方法是多写多练加认真
第3个回答  2011-03-21
一般来说就是要明确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比如写人记事的文章,一定要明白通过那件事,表现人物什么性格,作者的态度怎样,运用了什么手法。
建议平时练习概括段意。
另外多研究中考答案,其实就能发现规律了。特别是说明文,抓住说明对象及特点就可以。
第4个回答  2011-03-20
。。。我也是初三的、以前阅读也挺差的,12分只得4、5分,不过现在好了,其实也不用刻意去训练阅读,一般说明文、议论文都有答题思路,需要背一背,往里面套就可以了,文学作品阅读,你觉得有道理就写上,对答案的时候好好看看,结合你的答案和标答一起看看,会觉得比以前好很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