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一些古代女子裙子的名称,简单一些,像罗裙,襦裙之类的,最好还有描述,谢谢

如题所述

褶裥裙

汉代时裙子便流传开来,不过上衣甚短,裙子甚长,如现代朝鲜人的裙装。现存的汉代陶俑、舞伎俑所着服饰就有如此明确的反映。那时裙子都有皱褶,即所谓“褶裥裙”。    

留仙裙

据文献汉人刘歆所著《西京杂记》,和汉人伶玄撰写的《飞燕外传》都记载了汉成帝皇后赵飞燕的故事,赵飞燕身穿云英紫裙,裙裾飘飘;鼓乐声中,在太液池畔翩翩起舞,恰时大风突起,身若轻盈的燕子被风吹起。成帝忙命侍从将她拉住,没想到惊慌之中却拽住了裙子。

皇后得救了,而裙子上却被弄出了不少褶皱。可是,起了皱的裙子却比先前没有褶皱的更好看了。从此,宫女们竞相效仿,这便是当时的“留仙裙”。

无缘裙

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完整的裙子实物,它是用4幅素绢拼制而成的,上窄下宽,呈梯形,裙腰也用素绢为之,裙腰的两端分别延长一截,以便系结。整条裙子不用任何纹饰,称"无缘裙"。

间色裙

两晋十六国时期,流行起"间色裙"。据《宋书·羊欣传》载,王献之当吴太守时,曾趁羊欣睡觉时,在羊欣所著新白绢裙子上题书数幅而去。

魏晋以后,裙子的式样不断增多,除了普通的长裙之外,还有绛色纱复裙,丹碧纱纹双裙,紫碧纱纹双裙,丹纱杯文罗裙等名目。

石榴裙

宋代的裙子色彩以素雅为主,裙子上的纹饰更是丰富多彩,有彩绘的,有染缬的,有作销金刺绣的,有缀珍珠的……裙子的色彩以郁金染的黄色最为高贵(此处郁金,所指应为中药里姜科郁金,而非现代所说的郁金香花);而色彩艳丽的石榴裙最负盛名。

褶裥长裙

明代流行褶裥长裙,并规定民间只能用紫色、桃红、绿色等浅淡颜色。但花式繁多,品种各异,有的裙子和现代人的裙子已无多大区别。

马尾裙

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京城时兴一种“马尾裙”。这裙据说始于朝鲜国。裙式蓬大,舒适美观。

弹墨裙

清代初期的裙子,仍保存着明代的遗俗,有凤尾裙、月华裙等式样。后来随着时代的推移,也有许多新型的裙式问世。 "弹墨裙"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以浅色绸缎为底,上用弹墨工艺印上黑色小花,因色彩素雅,花纹别致而深受欢迎,尤以士庶妇女所著为多。

百裥裙

以数幅布帛为之,折成细裥,折裥之间以丝线交叉串联,因展开后形似鲤鱼的鳞甲,故被称之为"鱼鳞百裙裥",这种裙式流行于晚清同治年间,有诗为证:"凤尾为何久不闻,皮绵单夹弗纷纭。

朝裙

至于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及内外命妇,遇有朝贺、祭祀等重大礼节,都要穿著朝裙。朝裙通常穿在外褂之内。按照季节,朝裙被分为冬、夏两种形制,冬朝裙用料以缎为主,缘以兽皮;夏朝裙以纱为主,缘以织锦。

扩展资料

裙子从形态、长度、制作、着装和用途等各个角度被加以分类,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按腰围分:低腰裙、无腰裙、带腰裙、宽腰裙、高腰裙、连衣裙

按形状分:紧身裙、圆首裙、钟型裙、包裙、半紧身裙、暗裥裙、三角襟裙、软襟裙、裤裙、抽摺裙、箱型摺裙、百摺裙、罗伞摺裙、圆形喇叭裙、鱼尾裙、塔裙、散裥裙、漩裙(蜗牛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裙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25

1、汉朝的留仙裙—绉褶的裙,广袖流仙裙是为上古宫廷中的至宝,式样华丽无比。

2、南北朝的间色裙—由若干条上宽下窄的布料拼接而成,且有两种以上的颜色相互间隔,相映成趣。间色裙使女性身材显得修长,直到隋代仍为女性普遍穿用。

3、唐代的石榴裙—裙子色如石榴之红,不染其它颜色,往往使穿着它的女子俏丽动人。

4、战国时期的襦裙—是汉服的一种,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称襦裙,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上衣叫做“襦”,长度较短,一般长不过膝,下身则叫“裙”。

5、宋代的千褶百迭裙—即百褶裙,裙子用料较多,下摆肥大,褶裥布满周身,每道褶裥宽窄相等,并于裙腰处固定,腰部系绸带,绸带上配有绶环垂下,裙上绣绘图案或缀以珠玉。

扩展资料

留仙裙,即有绉褶的裙,今之百褶裙与它类似。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而广袖流仙裙是为上古宫廷中的至宝,式样华丽无比。望之心醉,如今在民间已成传说。

石榴裙,其特点是成熟、清新自然、女人味、雍容华贵。

间色裙,魏晋时期的妇女服装,都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

千褶裙特指细裥女裙。以五色轻纱为之,周身折裥。裥多而密,故谓“千褶”,名称始于宋朝,也称拂拂裙。

襦裙以裙腰之高低,分为齐腰襦裙,高腰襦裙,齐胸襦裙。以领子的式样之分,将襦裙分为交领襦裙和直领襦裙。按是否夹里的区别,将襦裙分为单襦和复襦,单襦近于衫,复襦则近于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襦裙

百度百科—魏晋南北朝服饰

百度百科—石榴裙

百度百科—留仙裙

百度百科—千褶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2-24
罗裙:
丝罗制的裙子
罗:一种较为轻薄透孔的丝织物,其外表特点是稀疏、有空隙,并有皱感。

百褶裙:
古时又称“留仙裙”,褶皱都是很规律地向一个方向打褶。
据《西京杂记》载:“西汉成帝时,赵飞燕被立为皇后。有一次,她穿了一条云英紫裙,与皇帝同游太液池,正当她在鼓乐声中翩翩起舞的时候,忽然大风骤起,她好像燕子一样被风吹了起来。成帝慌忙命侍从拉住她的裙子,飞燕得救了,但裙子却被拉成许多皱纹。汉成帝一看,有皱纹的裙子比原来没有皱纹时更美。于是,宫女们以后穿的裙子都喜欢折叠成许多皱纹折痕。

月华裙:
明朝末年,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据传为一种浅色画裙,裙幅共十幅,腰间每褶各用一色,轻描淡绘,色极淡雅,风动如月华,因此得名。

花间裙:
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花纹的衣料,裁破成一条条细长的帛条,然后把这些不同纹色的长帛条彼此相间地排列起来,密密地缝连在一起。用这种拼缝而成的裙料做成裙子,就会呈现出一道道竖向的多彩条纹,因此又叫“裥色衣”。
制作花间裙,在裁剪帛料的时候,可以有意地把一条条帛条都裁成上窄下阔,这样,拼缝出的裙子就会腰身收窄,显得穿裙人腰肢纤巧;裙身越向下就越加扩张,也就是喇叭裙的形式,裙裾长拖到地,格外风流潇洒。
唐高宗曾经下诏说:“……花间裙衣等,靡费既广,并害女工。天后,我之匹敌,常著七破间裙,岂不知更有靡丽服饰,务遵节俭也。”从这段话可以得知,花间裙在初唐非常流行,贵为“天后”的武则天平日都常穿“七破”的“间裙”。而且,武则天穿的花间裙仅以七条彩色长帛条相拼缝,是在遵守节俭之道,当时的“靡丽服饰”显然远远不止“七破”。
实际上,唐朝曾经有官方的规定,要求“凡裥色衣不过十二破”,可见当时的女裙往往在“十二破”以上,也就是一条裙用十二条以上的异色帛料相拼缝。奢侈的华裙还会在拼缝处绣上金线的界道,甚至缝缀珠玉做成的小片花钿,裙片之上也会加以金线绣等华丽装饰。

凤尾裙:
用绸缎裁剪成大小规则的条子,每条上绣以花鸟图纹,在两畔镶以金线,拼缀成裙,下配有彩色流苏,称为“凤尾裙”。

花笼裙:
用一种轻软细薄而透明的丝织品,即“单丝罗”制成的一种花裙。

襦裙(其实是两种衣物的合称):
上身穿的短衣(襦)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称襦裙,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