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边塞诗主题如何发展演变的

如题所述

在我国历史上,唐朝是高度繁荣的朝代,国家长期统一,国力强盛,文化环境宽松……有了这些优越的社会条件,唐文化的发展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在唐代文坛上,诗歌是最重要的文学样式,也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顶峰,其中边塞诗作为杰出的诗歌流派,在唐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我们一般会按照唐代国势的兴衰来把这个朝代划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文学的发展总跟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唐代的边塞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不同的思想感情。透过这些作品,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唐代各个社会时期的社会状态和戍边将士的思想感情,还能从中体会到诗歌的演变规律,即诗歌总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由于国力的强弱不同,在对外战争中的胜负不同,初盛唐边塞诗中多激昂勃发的格调,中唐前期尚有余响,而中唐后期及晚唐只有对昔日盛况的追慕以及凄凉现实的哀叹。

(一)“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唐朝建国,北方边患仍然严重,成为全国所关注的大事,边塞征战题材也日益受到诗人的重视,这些连绵不断的战争,正是边塞诗勃发的深厚基础。面对强敌入侵,有志之士都怀有一腔报国之志,具有奋发向上的豪迈之情和英勇无畏的健拔之气。此期的边塞诗就集中反映了初唐时的这种积极进取、勃发向上的精神。
武后时期的“四杰”崛起,他们都十分关注关塞,并写了不少边塞诗。“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在骆宾王的《从军行》中,诗人满怀激情,把自己的生命都弃之脑后,唯求“报君”,再也没有比他更英勇无畏的了。杨炯的《从军行》:“峰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风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首诗并没有写从军艰苦,而是集中抒写渴望从军的心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歌颂了当时青年人的尚武精神,让人感受到一股不可抵御的力量正待喷发,充满勃发的生机。
这个时期的诗人一般都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诗歌无不反映出诗人的开阔胸襟和忠君报国的思想。自信与豪情溢于言表。陈子昂不以边塞诗名世,但他久居戎幕,两度出征,写下了约二十首边塞征战诗,如《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送魏大从军》等等,其中的《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只要国家需要,他就会挺身而出,甚至为国献身也毫不犹豫。
这个时期写边塞的诗人不多,即使写边塞征战,作品也不多,不以边塞诗名世,诗歌也没有形成独特的边塞诗风,只能算作边塞诗的发展期,其成熟与繁荣有待唐代边塞派来完成。

(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代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此时的边塞诗成就相当辉煌,涌现出一批边塞诗人。在这一批诗人中,高适和岑参取得了最高的成就,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等人也是边塞诗人的佼佼者。他们的诗作中反应了盛唐时代的积极进取、自信豪放的精神,从各个侧面反应了唐朝的宏大气象,展现唐朝军队的巨大威力。另一方面,这些作品在抒写将士豪情壮志时,并没有回避战争的艰苦,而这种艰苦和戍边将士的悲苦心情都被激昂慷慨、义无反顾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掩盖,正所谓“悲而不伤”。
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羌笛”、“关山”等都是边塞诗常用的意象,春归雪融的塞外,战士牧马归来,月光皎洁,羌笛声响“满关山”,引人思乡。但又没有凄、怨的感受,天空晴朗,气氛安宁,基调开朗壮阔,感而不伤,乐观开朗。《塞下曲》中的“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雄心壮志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燕歌行》更具特色,豪放又悲壮。战旗飘扬、战鼓激越、战场烽烟弥漫,充分渲染出战争的激烈和征战的艰苦。在这里,他揭露守边将士的骄奢腐败,不顾战士死活……开拓了诗歌题材的领域。“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面对着昏庸无能的将帅,战士们“犹忆李将军”,盼望着能有一个能征善战、体恤士卒的好将领同他们出生入死,守卫边疆,这样国家才能永葆昌盛,士卒们付出的艰辛才有价值。
与高适并称的诗人岑参,历来被认为是写边塞诗成就最高的一个。他的边塞诗题材广泛,边塞风光的雄伟和奇丽、战争的浩大和残酷、出征者的坚毅和勇武,都在他的诗歌里得到描绘和歌吟。他的诗热情高昂,有排山倒海之势,给人一种积极乐观浪漫的感受,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里渲染了边塞壮阔的雪景,虽冷不凄,更让人感受到的是气势雄浑,奇特壮观,尤其是“千树万树梨花开”,让人感受到了生命力的无极穷大,体现了戍边将士不畏严寒的乐观精神。乐观浪漫,前途充满希望……《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岑参的另一杰作“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宏大雄浑的图景,并不是侧重写环境的恶劣和艰辛。这种乐观与岑参的开朗性格是紧密相关的。此诗气势磅礴,一气呵成,显示出盛唐时代的高亢格调。又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送人赴安西》、《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等等也写征人壮怀激烈的立功报国之情,反映了盛唐士人的精神面貌,即所谓的“盛唐精神”。
再看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情景相融,前两句写景,同时又渗透了丰富复杂的情感。既写出了戍边将士对边关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任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不破楼兰终不还”,将士们视死如归,也反映了戍边将士生活的孤寂、艰苦。 “黄沙”、“百战”,战争环境艰苦,战事频繁,但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并没有消弱,而是在大漠风沙磨练中变得更加坚定,非破敌荣归不可。这一豪情在他的那首《出塞》中表现得同样淋漓尽致。虽有“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感叹,但心中总满存着“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豪情壮志。《从军行》之“大漠风尘日色昏”与《出塞》之“骝马新跨白玉鞍”摘取战争片段,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与严酷,又烘托出唐军士气的旺盛,军力的强大及必胜的趋势。尽慷慨悲壮之能事,表现并弘扬了盛唐昂扬向上、积极乐观的时代精神。
享有盛誉的边塞诗人王之涣、李颀、王翰、崔颢等也写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的景象壮阔苍凉。诗人的心态坦荡从容,情悲而不失其壮,为“盛唐之音”的典型代表。
李颀的边塞诗流畅而又奔放,豪放激昂中又不时流露出悲愤之气,如《古从军行》、《古意》等等。崔颢的《雁门胡人歌》、《古游侠呈军中诸将》、《辽西作》等边塞诗雄浑奔放,慷慨激昂。而王翰的《凉州词》更好地体现了悲苦被激昂慷慨、义无反顾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掩盖这个诗歌的时代特征。“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中蕴含悲伤的成分却又被豪情所掩盖了,可谓豁然之极。
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他们作为盛唐两颗灿烂的明星也不乏优秀的边塞诗作。“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塞外奇寒,生活艰苦,将士们仍洋溢着浓郁的英雄主义精神,报国雄心丝毫不变。杜甫的《前出塞九首》与《后出塞五首》为古代边塞诗征战诗中的卓异之作,尤其是《后出塞》之二,诗慷慨激昂又沉郁健爽,当是一首边塞力作。
边塞诗的繁荣是构成盛唐诗的一个基本内容。大唐的盛势在潜移默化中给诗人注入了无穷的豪情,使他们做出了雄浑、慷慨、积极的诗作,歌颂盛世,宣扬国威,在没有回避悲苦的情况下,更突出激昂慷慨,体现盛唐的时代精神。

(三)“今日边庭战,缘赏不缘名”
中唐时期,经过了“安史之乱”,唐王朝从繁盛的顶峰上跌落下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对外战争的优势也随之丧失,社会日益衰落。诗人常常对庸懦的朝廷发出悲愤无奈之叹。
这个时期的边塞诗对盛唐的边塞诗有一定的继承。逝去的盛唐精神与刚失落的“盛唐之音”的影响还在,中唐诗人必有所缅怀,并力图追慕,但边塞诗多与盛唐边塞诗貌似而神非,同样是边塞题材,但缺乏盛唐边塞诗那种精神风貌,已不是盛唐时期以体现豪迈自信、乐观向上的诗歌精神,宣扬国威为主要内容;而以“思乡厌战”为主旋律,反映当时边塞的现实状况和广大军士的边愁乡思。主导风格是“苍凉”。

戴叔伦、戎昱、顾况、于鹄、卢纶、柳中庸等都是中唐前期擅长边塞诗的作者。戴叔伦的《塞上曲》“愿得此生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与戎昱《塞下曲》“汉将归来虏塞空,旌旗初下玉关东”,自是盛唐余风,豪情激荡,为边塞诗佳作。卢纶的《塞下曲》写出了千万将士出发时的一种雄壮的声势,以及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精神气概,同样罩上盛唐的余晖。这些诗虽有盛唐豪放、昂扬的倾向,但并不给人由衷的感受,在中唐时期这个社会上,这样的诗已经变味了。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这才是这个时期的真实感受啊!此诗可以说是盛唐边塞诗的悲壮与中唐边塞诗的感伤哀怨相结合的典型。
中唐以边塞诗名世且达到相当水平的当是李益。李益政治上不得志,到边塞从军多年,由于从军赴边历地广、历时长,他的边塞诗多达五六十首,常常是壮烈慷慨之中带点伤感和悲凉。他有些诗作继承了盛唐边塞诗的传统,表现出一种视死如归、为国效力的英雄主义气概如他的《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歌颂将士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但他更多的边塞诗情调趋于凄凉怅惘。当时内外战争连年不断,胜败难分,将士们卫国立功的英雄气概已黯然消失,他的《夜发军中》“今日边庭战,缘赏不缘名”,已透露此情。所以是人多抒写将士们久戍思归的愿望心情来表现其怨战情绪,如《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荒凉凄冷的边塞之夜,呜呜咽咽的笛声,气氛冷落,空荡孤寂,让人倍感痛苦凄凉,使本已内存心中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更为浓烈。“一夜征人尽望乡”,确切地表现了此时边关将士们久戍思归的心境。又如他的《从军北征》,同样由乐声引起思乡之情,透露浓烈的乡愁和悲凉的情调。《夜上西城听梁州曲》等等皆是。诗歌是边塞佳作,然而已无盛唐边塞诗乐观豪放基调,总弥漫着低沉悲凉、感伤的情调。李益诗中带着盛唐诗的一些特色,那是盛唐诗艺术上残留的现象,而他的诗感伤悲凉,则与中唐时代风貌息息相关,正所谓“文章关气运”[1]。

(四)“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降至晚唐,盛世已远,前途茫茫,唐王朝无可挽回地衰落下去了。诗歌的主题已不是“积极征服进取”,而是对人世的消极退避。反映在诗歌里往往表现为无力的叹息夹杂着愤慨和感伤。边塞诗人多抨击黑暗,针砭讽刺的特点突出。诗作多为反战、怨战、哀战之作,色彩阴郁,景象悲苦,多写将士们的苦难,把边塞和死亡连在一起,英雄主义的热情日趋消冷。所写之物也常显示出一片萧瑟悲苦,流露出浓厚的感伤气氛。风格多忧伤感愤、苍凉沉重,总体情调趋于衰飒。[2]
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沈德潜说:“做苦语无过于此者”。此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出征将士奋身战斗,最后只有“丧胡尘”。一扬一抑,起落反差极大,由赞叹转入痛惜。后两句更让人痛彻心扉,阵亡将士的尸骨深埋河边已多年,但由于长久无消息,将士的妻子仍在家中翘首盼望出征边塞的丈夫归来。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梦中,丈夫活生生地归来并与自己甜蜜地生活,但她哪里知道,这已经是永远不可能的事了。知道亲人死去,固然会引起悲伤,但至少确知亲人的下落,毕竟是一种告慰,而这里,妻子怀着满腔希望盼望已成“白骨”的丈夫归来团聚,可以说,这首诗饱含血泪地控诉。这两句诗句不只是表现战争的残酷,现实中的白骨与梦境中鲜活的人对比,更让人觉得沉痛无比。将士的死已是一个悲剧,而由这悲剧所引发的他们妻子身上的悲剧更是动人心魄。
再如许诨的《塞下曲》“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这首诗凸现了战争的残酷,角度也跟陈陶的《陇西行》一般,选得特别独特,读起来令人触目惊心。夜间一战,士兵就战死一半,年轻的生命瞬间即逝,在这些死去的壮汉背后,留下的是家里年迈的父母、弱小的妻儿……可以想象战争何其残酷。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真是令人心酸。家里的父母、妻儿挂念着自己的亲人,怕他在边塞受冻受饥,连夜赶制“寒衣”寄来给他保暖,谁知寒衣未到人先死,河边的白骨不再需要温暖……
晚唐的国运衰败,战争胜负难定,在没落的时代里,激昂豪迈的精神总被沉闷哀怨的情调所替代,这些都反映在时人的诗歌里面。比起盛唐边塞诗,这个时期边塞诗中的战歌、壮歌、颂歌极少,它更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晚唐那种消极退避、悲凉沉郁的时代风貌。
(五)“文章关气运”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抒发诗人的思想情感。社会渊源是诗歌花朵的土壤,思想渊源、文学渊源是其阳光和雨露,唐代正是一个社会渊源、思想演员、文学渊源三者兼备的时代,再加上杰出的边塞诗人适逢其时的出现,边塞诗便应运而生,达到空前绝后的的繁荣。
唐朝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可以说,唐代边塞诗也经历了同样的四个阶段。唐代社会的发展影响着边塞诗歌的发展;而从边塞诗歌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又可以看到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这里面总有一定的规律牵引着,即所谓“什么样的社会就产生什么样的文章”。
“文章关气运”。在繁荣的唐代,边塞诗激昂、豪放,充满自信;在衰落的晚唐,边塞诗沉郁、悲凉、满溢衰苦。
骆宾王、杨炯等诗人感受到初唐的勃发生机,唐朝繁荣强盛、势不可挡的气势,所以他们满怀豪情,胸中富有“为国建功”的雄心壮志,写下了“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之叹。
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等正是感受到了盛唐的赫赫国威、军队的强大、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安定,他们才会充满自信、乐观的精神,即使在感叹之时也绝不哀伤,仍对国家、前途充满希望。所以他们才写下了“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雄心壮志与自信,“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乐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的虽苦犹壮的激昂。
中唐的李益诗是盛唐激扬与晚唐悲怨的结合。李益的边塞诗既有盛唐边塞诗的影响又由于国运逐渐衰落而蒙上了伤感和悲凉的情调。“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思乡的笛声呜呜咽咽,不绝如缕。而在晚唐,激昂、豪迈的气息荡然无存,替而代之的是苍凉、沉郁与悲哀的情调。国家的败落深深地打击了诗人,他们再也无法乐观起来,于是陈陶、许诨等不由衷地把边塞与死亡连在一起,写出了《陇西行》、《塞下曲》等让人心酸悲戚的苦诗。
终唐之世,边塞诗始终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又最能体现唐代盛衰的部分。它以慷慨悲壮的格调与波谲云诡的内容在我国诗歌史上留下了充满奇情异彩的一页,其魅力将历久弥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